(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海南·海口 571158)
据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年龄结构中,10-39岁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65.1%,其中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24.6%,职业结构中,青年学生占比25.4%。由此可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青年学生群体已成为活跃于互联网的主要力量之一。“网络环境具有民主性、自由性的特征,不断吸引着青年学生,网络时代下的学生已经习惯在听觉视觉同样丰富的情况下接受信息”。在互联网环境中,青年学生与所接收的信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一方面,我们感叹互联网的低门槛、低成本的便捷性,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曾因为缺乏话语表达通道的大学生们,此刻正通过网络自媒体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而部分大学生出于娱乐心理和猎奇心态,开始了所谓的语言表达的“狂欢”。而对于时政类、社会类的新闻,多数大学生关注度不太高。而在一些特殊的时间点或者针对特殊的公共议题,青年学生或主动积极参与,或被动裹挟其中,在传播讨论相关话题的过程中,个体的情绪被短时间放大,进而演变形成舆论场,青年学生的情绪和心理也在舆论场中受着各种各样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事件的发展走向。
面对互联网语境下青年学生新的演说形式和表达特点,互联网上的主流媒体该以怎样的形式和内容去引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同样的,要想在互联网语境中对青年学生群体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主流媒体也要“进一步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基于此,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涌现出了许多杰出思想家,春秋战功时期的儒墨道法各类学说灿若星空。进入汉代以后,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学说,之后的封建朝代里,城头变幻大王旗,无论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儒家思想作为主导思想始终未变。儒家学说强调人生伦理,这其中的人文素质培养和道德教化对于个人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如今,很多人披着复兴传统文化的外衣,将传统文化中一些不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糟粕”进行粉饰,然后招募学员进行学习,从而达到获取经济利益的目的。各地新闻陆续曝出的“女德班”就是众多怪相中的一例。有人见此现象,立即发出对传统文化的声讨,将传统文化不加思考和辨别,全部一棍子打翻在地。这样的态度和观点是不可取的,而且对我们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都是有害的,这在我们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过先例。如果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将几千年来发展积累的思想文明成果全都否定,我们社会的发展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国家的文化也将成为无根之木。
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政工作人员,在进行日常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客观的角度,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以辩证的思维来评论分析中国传统文化。陈先达教授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文中以儒家学说为例提出: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致,具有辩证性,任何片面性都会导致曲解。儒家讲和,又讲礼。提倡“仁者爱人”,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提倡“舍身取义”,但与所谓“武士道”精神不同,不是把自己变成盲目的杀人机器。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就需要有个指导思想来判定,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就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方法论,在继承中批判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红色文化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值得浓墨重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了包含井冈山红色精神、长征红色精神、延安红色精神和西柏坡红色精神等。这些红色文化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有着非凡的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冲突日益加剧的大环境里,有必要不断深挖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学生厚植红色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主动摒弃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红色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为高校的思政类教师,思政工作人员要对革命老区、红色史馆的珍贵史料、历史文物、光荣历程了然于胸,红色文化包含着无比丰富的内容,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高校思政老师在宣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通过珍贵的史料,向学生进行宣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在理论方位上归属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基于此,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文化为思政教育课程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贴近人民群众,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最真实的体现。高校思政教学要学会在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伟大理想信念。
近年来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各种平台上产生了大大小小无数自媒体。一些媒体为了抢热点,对于新闻的来源和素材不加甄别核对,甚至人为添加吸人眼球的标题来扩大影响和提高传播效率,导致不真实甚至有害的信息大范围扩散。在非常时期,信息的辨别难度进一步提高,有时候会超出受众个体能力。作为思政工作者,如果本身没有建立文化自信,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内容没有认真学习,不理解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根源,对自己指导的学生所运用的互联网言说形式不了解,那么在实际的工作中,就会出现“千丝万缕”找不到抓手的困惑。育人先育己,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名优秀的思政工作者,一定是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充满自信,并且清楚明白所肩负的使命担当。
提升思政工作者的能力,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其自身的内在文化修养。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由此可见,新时代的教师队伍需要对照意见里对思政类工作者的要求,进一步学习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文化水平,紧握时代脉搏,积极肩负中国优秀文化宣传教育的重任。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由此可见,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特别是一名思政工作者,要特别注重利用互联网的主流媒体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要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使学生对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有充分认同。
一个民族想要屹立于世界之林,任何先进的武器都比不上文化的影响。现如今,西方的发达国家就是借助先进科学技术,将自己的文化植入,通过电影、游戏等产品强势输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是针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要求,而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的学生,世界观还未定型,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任由其自由接触外界不加甄别、未经求证的网络讯息和各种泥沙俱下的思想传播,长此以往,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就会受到极其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牢牢记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一名优秀的思政工作者,一定是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与互联网中的主流媒体同频共振,去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培养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正确人生观。
社会和民族的文化自信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水平,它是整个社会持续进步的重要基础。在高校思政类教学、管理活动中,思政工作者需要真正俯下身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善于利用互联网的主流媒体去加以引导,同时互联网上主流媒体中形式多样的传播也给与我们实际工作以指导。只有将教师的引导促进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才能进一步提升提高网络思政育人的功效,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做好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爱党爱国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