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印,陈慧娜,龚向胜,王 忍,吕广动,黄 璜,陈 灿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
鲟鱼(AcipensersturioLinnaeus)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硬鳞总目、鲟形目,包括鲟科和匙吻鲟科2科27个品种,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最古老的一种鱼类[1]。中国的鲟鱼养殖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2,3]:50至70年代,对我国野生鲟鱼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并开展相关试验培育鲟鱼苗;70至90年代,通过捕捞野生鲟鱼进行人工增值放流;90年代开始从国外进口鲟鱼受精卵进行人工养殖;2002年,我国鲟鱼苗种自主培育技术逐步完善,国内鲟鱼人工养殖大规模发展;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鲟鱼养殖第一大国,鲟鱼年产量超过9万吨,占世界鲟鱼总产量的80%以上[4],在生产鲟鱼成鱼的同时还用鲟鱼卵制成鲟鱼籽酱,产品广销海外市场。
我国的鲟鱼养殖模式有池塘流水养殖、水池微流水养殖、大水面网箱养殖以及工厂化养殖等[5]。这些养殖模式具有集约化生产、产量高、好管理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养殖设施要求高、生产投入大、产品品质不高、环境污染大等。近年来,为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贯彻落实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各地网箱上岸、水污染治理等工作持续开展。为探索一种高效生态的鲟鱼养殖模式,各科研单位以及生产一线陆续展开试验。作者通过考察发现:稻鲟生态种养模式在湖南一些山区已有实践,且具有较高的综合效益。该模式通过田间工程改造和相关配套技术,可实现水稻和鲟鱼互利共生。一方面,水稻在生育中后期有了一定株高,可为鲟鱼提供庇护场所,特别是在酷热的夏季,水稻的遮阴可保证鲟鱼的顺利越夏;稻田中大量的浮游动物、昆虫和螺虾等底栖动物能为鲟鱼提供天然绿色饵料。另一方面,鲟鱼在稻田游动和捕食,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水稻虫害;其排出的粪便可成为水稻生长发育的优质肥料。
通过实地考察,发现该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尤为突出的是水稻种植不规范,影响了稻鲟生态种养综合效益的提升。笔者在总结湖南省各地稻鲟生态种养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湖南省山区稻鲟生态种养水稻种植技术如下。
1.1.1 鲟鱼养殖与晒田之间的矛盾
水稻属于沼生性植物,分蘖盛期无效分蘖开始时需要晒田,以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抗倒伏能力、巩固有效分蘖、控制无效分蘖。而鲟鱼生长速度快,其养殖要求水量足、水层厚,以为其快速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空间。
1.1.2 鲟鱼养殖与水稻追肥之间的矛盾
水稻整个生育过程需肥量比较大,除了施基肥外,还要根据水稻生长发育情况追肥,如分蘖肥、穗肥、粒肥等,施肥后会导致水质变差,而鲟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较高,水中氨氮含量高、溶氧量不足时,鲟鱼极易发病甚至死亡。
1.1.3 鲟鱼养殖与水稻施药之间的矛盾
水稻发生较严重的病虫害时需要使用农药,而鲟鱼对农药非常敏感,一旦选择的药物不适或施药方法不当,鲟鱼将面临着感病或死亡的风险。如何做好鲟鱼养殖稻田的施药工作亟待解决。
1.2.1 晒田问题的解决
解决鲟鱼养殖与晒田之间的矛盾,在水稻栽培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选择抗倒伏能力强的水稻品种;第二,培育多蘖壮秧,适当蹲苗,减少晒田的时间;第三,优先采取机插秧或人工手插秧的栽培方式,以使根系深扎从而提高稻株的抗倒伏能力,进而达到减少晒田的目的;第四,发挥垄作和厢作的优势,实现“鱼在沟里游,田面不积水”,从而不需晒田;第五,通过“白天晒田,晚上灌水”的方式减轻晒田对鲟鱼的不利影响。
1.2.2 追肥问题的解决
第一,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每次追施化肥不超过22.5 kg/hm2;第二,施肥前降低稻田水位,待肥料被田泥吸收后再逐步复水;第三,采取分段施肥的方法,即第一次施肥范围为稻田的一半,2~3 d后再给另一半稻田施肥;第四,选择合适的肥料,避免使用碳铵等对水体影响大的肥料。
1.2.3 施药问题的解决
解决鲟鱼养殖与施药之间的矛盾,应注意农药的选择和施药方法两个方面。优先选择生物农药,或者“高效、低毒、低残留、广谱性”的化学农药,优先选择水、乳剂,尽量不用粉剂。施药方法上,施药前要加深水位至8 cm以上,有条件的可以边施药边换水,在晴天16:00后施药(下雨前避免施药),施药时喷头斜向上。另外,必须根据产品说明、水体大小和稻田面积严格控制好用药量。
为了给鲟鱼在稻田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必须考虑水稻品种的选择。第一,稻田养鲟鱼,一般作一季中稻栽培,要求水稻生育期相对较长以延长稻鲟共生期。第二,稻鲟共生模式下,稻田生育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深水条件下,很少或不晒田,需选择抗倒伏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第三,由于鲟鱼具有惧光的特性,需选择高秆品种以提供更强的荫蔽作用。第四,为了提高稻田经济效益,水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性状也应考虑。基于此,常规稻品种可选择农香32,但该品种对稻瘟病抗性较弱[6],宜在稻瘟病轻发地区种植;杂交稻品种可选用准两优608、晶两优1468、晶两优534等。
根据湖南山区的生产实际,通常选用湿润育秧法。第一,选择晴朗的天气晒种两天以杀菌和提高发芽能力;第二,用强氯精对水浸种,每1 kg种子用药4 g[7],水量为淹没种子即可,浸种后用清水反复漂洗后高温破胸催芽;第三,选择土壤肥沃、背风向阳的田块做秧田,根据田块肥力情况施足基肥,精细整地,开沟作厢,厢面宽100 cm左右,沟宽20~25 cm,深2 cm;第四,当种子胚根达到种子长度、胚芽达到种子长度一半时即可播种,播种量因品种而异,通常杂交稻105~150 kg/hm2,常规稻225~300 kg/hm2;第五,秧苗生长期间厢面保持湿润或浅水状态,如遇低温天气可通过灌深水保温,也可通过盖膜增温;第六,在秧苗1叶1心期施用尿素45~75 kg/hm2作“断奶肥”,移栽前施用75 kg/hm2尿素作“送嫁肥”[7];第七,做好苗期病虫草害防治。
观察发现,如果是常规栽培方式,到生育中后期,水稻密度大,鲟鱼在稻田游动阻力重重,且由于鲟鱼头部较尖,改变方向时极易穿插进稻株茎秆丛中,越是挣扎,卡得越深,最后力竭而死。而宽窄行的播插方式,有利于鲟鱼在田间游动时顺畅地改变方向。建议采用人工手插秧或机插秧,宽行距为33 cm左右,窄行距为17 cm左右;株距为20 cm左右,每穴栽插苗数因品种而异,常规稻每穴4~5苗,杂交稻每穴2~3苗。栽足基本苗,常规稻60万~75万/hm2,杂交稻30万~45万/hm2,在鱼沟鱼凼处可利用边行优势适当增加栽插密度。如果劳动力紧张,也可采用人工条直播或机直播,通过调节装种壶的数量和间距实现宽窄行播种,调节出种口大小控制播种密度,杂交稻密度稍小,用种量在45 kg/hm2左右,常规稻密度稍大,用种量在60 kg/hm2左右。
对于稻鲟生态种养的稻田,要坚持“基肥为主,控制追肥;有机肥为主,控制化肥”的原则。第一,在插秧或水稻直播前,逐步降低稻田水位使鲟鱼回到鱼沟中活动,田面露出后施用12 000 kg/hm2有机肥,通过耕作使肥料与土壤混匀,然后耙平田面。有机肥主要为腐熟的人畜粪便和堆沤的植物体,可在稻田周围就近选择。在有机肥供应不充足的情况下,可施用150~300 kg/hm2复合肥代替。第二,根据水稻生长发育状况,可适当追施分蘖肥和穗粒肥。每次追肥前应降低田面水位,使鲟鱼回到鱼沟。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每次追肥不应超过22.5 kg/hm2,且避免施用碳酸氢铵等对鱼类有严重毒害作用的肥料。水稻植株长势良好,未出现缺肥症状时,可不追肥。
鲟鱼属于冷水型鱼类[8],喜欢在深水中活动,因此稻鲟生态种养的稻田水分管理与常规水稻单作有所不同。第一,水稻插秧或直播前,逐步降低稻田水位,使鲟鱼暂时在鱼沟中活动,待基肥施完、土壤耕作完成、秧苗栽插好或直播水稻长至3叶1心以后再逐步复水。第二,在水稻分蘖盛期,逐步降低稻田水位进行晒田以控制无效分蘖,晒田完成后及时复水。第三,在水稻生长前期,稻田水位不宜过深,随着水稻株高不断增加,可加深水位至20 cm左右。第四,追肥施药时降低稻田水位,待肥料溶于土壤中被根系或田泥吸收、农药药效消失后再回升水位。第五,稻田水质既不能太肥,又不能太瘦,平时应控制施肥量,以鱼沟中水体透明度30 cm左右为宜。
稻田病虫草害的防治主要有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三种途径。稻鲟生态种养应坚持“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辅助”的原则。首先,采用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式防治杂草。土壤施足基肥、翻耕耙平后,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除草剂喷洒田面。在之后的生长季,由于鲟鱼的活动,杂草会相对较少,可采取人工除草。其次,采用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防治虫害。危害水稻的害虫主要有稻飞虱、螟虫等,可在稻田四角鱼沟旁安置频振式杀虫灯、在稻田安装黄板和蓝板捕获害虫,还可通过在田埂栽种香根草、鱼腥草等驱避植物减少田间虫害。如果虫害严重,则优先使用生物农药防治,如苏云金杆菌新菌株制剂可用来防治螟虫;其次考虑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化学农药。最后,优先选用生物农药防治病害。养殖鲟鱼稻田常见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和白叶枯病等,如使用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稻瘟病[9],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和稻曲病[10],使用农用链霉素防治白叶枯病。总之,稻田病虫草害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在危害严重时,可根据《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选用农药和除草剂。喷施农药时应选择晴天,并降低稻田水位。
水稻收获前一周逐渐排水,将鲟鱼赶至鱼沟,晒田后采用机械或者人工收割,稻谷收获后迅速回升稻田水位。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鲟鱼养殖第一大国,鲟鱼产量占世界总产的80%以上。随着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和各地“网箱上岸”工作开展,传统的养殖方式面临着一定的危机,而稻田鲟鱼养殖模式作为一种生态高效的模式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稻鲟生态种养模式的核心是“稻田养鲟,鲟养稻,稻鲟双丰收”。水稻和鲟鱼作为该模式的两个主体,二者缺一不可,过分的追求鲟鱼而轻视水稻种植,将不利于充分发挥稻鲟共生系统的优势。
为了将稻鲟生态种养水稻栽培技术规范落到实处,政府在加大管制力度规范该产业发展的同时,可聘请专家给种养大户及合作社进行适当培训;各稻鲟种养基地应从整体层面看待该模式,规范水稻种植,充分发挥稻鲟互利效应。
稻鲟生态种养相比于水稻单作,鲟鱼的养殖对水稻栽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核心问题便是三大矛盾的解决,解决方法贯穿于整个生产环节,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由于三大矛盾在稻田生态种养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养殖水产动物时,更应特别注意。本文提供的稻鲟生态种养水稻栽培技术中的很多要点也可以为其他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