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曼,邓正春,顾振华*,步洪凤*,张忠武,江 曲,杜登科,刘国平
(1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2 常德市农学会,湖南常德 415000;3 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湖南常德 415000;4 常德市农业农村局,湖南常德 415000)
稻蛙绿色生态高效种养技术是一种生态农业领域先进实用的稻蛙种养新技术。该技术是根据水稻、青蛙不同物种间共生互利的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在一定的空间和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在同一环境中使不同生物共同生长发育,实现生态平衡、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益的一种种养方式。目前,该技术已在常德市推广应用。现将稻蛙绿色生态种养的技术要点及效益综合整理出来以供参考。
产地要求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抗旱防涝能力强,排灌设施完善,必须做到旱涝保收。土壤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重金属含量低,pH值6.5以上。交通便捷,空气新鲜,环境良好,远离城镇和工矿区,无废水、废气、废渣及噪音污染。
种养区块面积以1~2 hm2为宜。为防止疫病传播,一般将种养区块分成0.1~0.2 hm2的种养小区。用机械将种养区块整平,使田面高差控制在20~30 cm以内,每个种养小区高差不超过2~3 cm,便于水位调控。
在每个种养小区内开挖蛙池。离种养小区四周200 cm,挖宽180 cm、深80 cm的环形沟(即蛙池)。挖出的泥土放在四周200 cm处筑成道路,沟坎压紧,路面压实。在小区一角用PVC管安装进水口,对角低处用PVC管安装排水口。进排水口用50目的细铁丝网或尼龙网封口,以防敌害生物流入及青蛙流出。沟路中间面积种植水稻,沟和路占稻田面积10%以内。在小区适宜位置埋一长2.5~3.0 m、直径0.6 m的水泥管,上面覆土筑成便桥,同时在中心位置安装3.0~3.5 m宽的门,便于人和机械进入种养区域内作业。
以全覆盖稻蛙种养模式为例。在稻田四周和人行道上每隔8 m栽一根4 m高的空心钢管,钢管入地50 cm,钢管直径50 mm,壁厚3~5 mm为宜。每根钢管在距顶端往下2 cm处钻3.5 mm小孔,用2 mm钢丝从孔中穿过东西、南北将所有钢管斜拉固定,每根钢管用10~15 cm粗的木棍与钢管并齐栽并用钢丝绑牢,再用2 mm钢丝从孔中穿过将所有钢管串联起来并拉紧固定,以防大风吹斜。
为防止鸟类、鼠、蛇等敌害生物入内为害青蛙,在稻田四周用尼龙网围住,尼龙网孔径0.2 cm,围网高度80 cm。80 cm以上部分及顶部用孔径0.6~0.8 cm的胶绳网覆盖。网要盖牢,并用尼龙绳扎紧。
(1)品种选择。选择茎秆粗壮、分蘖力强、叶片直立、抗倒伏、品质优、产量高的中稻品种。如兆优5431、兆优5455、湘晚籼13号等。生产实践表明,在常德市一般将中稻做一季晚稻栽培,可以避免高温逼熟,提升稻米品质。
(2)壮秧培育。苗床施优质农家肥35 t/hm2,翻耕整平,土肥混匀。苗床与大田比手插秧为1∶6、机插秧为1∶100。种子用25%咪酰胺乳剂按说明的剂量对水浸泡12 h消毒,保湿催芽。手插秧5月28日至6月5日播种,机插秧6月1日至10日播种。苗期保持土壤湿润,在2叶1心时施15%多效唑以培育带蘖壮苗,2.5叶期追施人畜肥4500 kg/hm2。
(3)施肥整田。整田前稻田施腐熟农家肥40 t/hm2,翻耕田土,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匀。土壤要求整碎、整实、整融、整平,田面高差控制在3 cm以内[1]。
(4)适时移栽。手插秧秧龄在30 d左右、机插秧秧龄18 d以内时移栽,栽深2~3 cm为宜。行距28 cm、株距18 cm,移栽密度19.8万蔸/hm2左右,插秧苗5~6株/蔸,基本苗保持110万株/hm2左右。
(5)水分管理。保持1.2 cm水层移栽,4~5 cm水层活蔸,1.8 cm水层分蘖。够苗排水晒田,晒到脚踩不陷泥即可。晒田后需及时复水,实行足水抽穗、干湿壮籽。收割前5~7 d断水。
(6)病虫防治。以农业、生物、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加强田间培管,以增强植株抗病性,根据预测预报及时防治病害。利用昆虫天敌、昆虫性信息素、诱蛾杀虫灯及生物农药等方法防治虫害。化学防治病虫害前,放水露出田面,防治后2~3 d复水。
(7)适时收割。在谷粒充分饱满,95%以上谷粒变黄时机械收割,秸秆粉碎还田。稻谷用烘干机烘干或晒坪晒干,清除杂草杂质,放入阴凉通风干燥的库中贮藏[2]。
(1)品种选择。选择品质优、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的青蛙品种。目前人工养殖品种为牛蛙。选择体质健壮、个体偏大、2龄及经过驯食的青蛙做种蛙,雌雄比例为1∶1。
(2)蝌蚪培育。蝌蚪可以购买,也可自行培育。建长8 m、宽5 m、深0.8 m的孵化池,四周每5 m栽钢管并用铁丝连接,顶上覆盖遮阳网。根据孵化需要可将孵化池分成若干个2~3 m2的小孵化池。在3~4月进行蝌蚪孵化,孵化前3~5 d孵化池用90 kg石灰对水泼洒消毒,每天清晨收集产后20~30 min的卵块放入孵化池内。不同收集期的卵块分别放入不同池内,使受精卵的植物极朝下、动物极朝上,投放密度6000~7000粒卵/m2。蝌蚪孵化期应避免强光,水温保持25 ℃左右、溶氧3 mg/L、pH值7左右、水深10~15 cm。经过2~4 d卵粒即可孵化成蝌蚪[3]。
(3)蛙苗投放。投放前10~15 d,用生石灰22 500 kg/hm2对水对蛙沟进行消毒,每10 m3水体用1个氧气包放入环形沟中以增加溶氧,蛙苗用3%的食盐水浸泡10 min消毒。选择破膜后5~7 d的蝌蚪在3月中旬至4月初投放150万~200万尾/hm2,经培养使8~9 g的幼蛙保持4.5万~6.0万只/hm2。环形沟中还可投放一定的泥鳅、田螺、浮游生物等,作为青蛙的动物性饲料[4]。
(4)饲料投喂。按照“定点、定时、定质、定量”的原则投喂饲料。每天投喂饲料2次,上午8:00~10:00投喂饲料40%,下午17:00~19:00投喂饲料60%。幼蛙变态后开始摄食,在环形沟中间设置一些饵料台,每天投活饵及有浮性颗粒饲料,并注水使颗粒饲料浮动,驯化幼蛙从吃活饵到吃饲料。待幼蛙驯食成功及长出腿后,所有人行道上面用面宽1.0~1.2 m塑胶纱布覆盖,作为青蛙食道。投喂方法:45 d前即蝌蚪期,在环形沟中每天早晚投放蝌蚪料(0号料)150 kg/hm2,经水浸泡后的饲料,蝌蚪可以食用;45 d后至65 d前即幼蛙期,蝌蚪逐步脱掉尾巴长出腿后,能够跳跃到食道上面觅食,每天早晚在食道上投放幼蛙料(1号料)225 kg/hm2;65 d后至80 d前即成蛙期,每天早晚在食道上投放成蛙料(2号料)300 kg/hm2;80 d后即青蛙快速生长期,每天早晚在食道上投放成蛙料375 kg/hm2,青蛙冬眠时停止投喂饲料。在未盖网稻蛙种养区域,每3 hm2安装1盏诱蛾灯诱捕昆虫,供蛙食用,还可减轻虫害的发生[5]。
(5)水位水质调控。环形沟中水位需适宜,在水位明显下降时需要及时灌水,灌水的水温与蛙池水温差不超过3 ℃。若用地下水时,地下水需要在蓄水池存放8~10 d后才能使用。残饵、粪便多时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需要及时换水,同时用0.45%聚维酮碘4500倍液进行水体消毒,保持水体新鲜、溶氧充足、透明度20~30 cm。
(6)经常巡查。坚持早晚巡查,发现病蛙及时在隔离区隔离,死蛙捡到田外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害扩散。稻田四周围网损坏需及时修补,进排水口的网纱破损需马上补好,防止敌害生物入内为害和青蛙逃逸。
(7)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胃肠炎用投喂适量饲料、清除残饵和池底污物、经常换水及水体消毒等措施防治。肝肿大时应及时换水,饲料中可添加占比1%的鱼肝油、维生素C。白内障发生时应保持水温恒定,用高锰酸钾1000倍液消毒、饲料中添加占比0.5%的多维饲料和昆虫蛋白等措施防治。脑膜炎即歪头病用聚维酮碘对水消毒、饲料中添加多维饲料和磺胺嘧啶100 g/t蛙等措施防治。
(8)适时上市。当青蛙喂养时间达120 d以上、体重60 g以上时可以捕捉上市。最好在夜间用灯光照射捕捉为宜,以减少青蛙的应激反应。
通过近年来的种养实践表明,利用稻蛙绿色生态种养技术可以明显提高经济效益。虽然蛙沟及食道占了稻田总面积的10%左右,稻谷产量减少10%左右,但是稻蛙种养是用网进行全覆盖,病虫极少,农药几乎零施用,稻米品质提升,销售价格提高1倍以上。据2018年稻蛙种养试验,每公顷单作中稻产量9000 kg,产精米6000 kg,价格2.5元/kg,产值1.50万元,纯收入0.75万元;而稻蛙种养中稻产量8100 kg,产精米5396 kg,价格5.0元/kg,产值2.70万元,纯收入1.35万元,较单作中稻增收0.60万元/hm2;另外,每公顷稻田基础设施改造、蛙种、饲料及其他物质投入13.2万元,青蛙产值14.40万元,纯收入1.20万元,共计增收1.80万元/hm2[6]。
一是水稻为青蛙提供了栖息活动、遮阳降温场所及水生生物等食物,青蛙排放的粪便及下沉饲料为水稻提供了优质肥料,减少了化肥的使用;二是产地采取全覆盖种养模式,昆虫难以进入,病虫极少,农药几乎零施用,稻米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满足了消费者需求;三是青蛙运动可以活化土壤与肥料,改善土壤结构,肥料易于吸收,促进了水稻生长;四是生产效益明显提高,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五是农药、化肥显著减少,田面污染减轻,优化农田环境;六是应用稻蛙绿色生态种养技术,稻蛙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符合“两型”社会发展,促进了种养业有机结合及生态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