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平(中国进出境生物安全研究会副会长)
2020 年5 月25 日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果断、坚强领导下,我国的防控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在这次防控新冠肺炎过程中,作为重要关口的国门,相关部门坚决落实中央决策,做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海关检疫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部署和海关总署要求,适时调整防控措施,妥善配备防控力量,有效阻止了疫情的传入传出。
此次新冠疫情是最近几十年以来,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严重事件。分析这次疫情的特点,同时分析近年来多种流行病发生的特征,以及包括动植物的其他生物安全事件的状况,结合国家对于生物安全的长远战略,深刻认识不断变化的形势,对于提高完善口岸进出境生物安全工作具有很大的意义。
目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大范围、大规模流行,甚至在一些国家呈现出快速传播和高病死率状况。 纵观中国防控新冠疫情曾经面临的情况和当前国外流行的情况,从进出境角度看,这次新冠疫情特征明显。
一是这次新冠疫情的发生、发展、传播、流行等,符合一般流行性传染病的变化模式,但是目前我们还无法预测其最终消亡时间。也就是说,这次疫情的渐增期、快增期已经或者正在发生,在中国和其他少数国家出现了向缓增期演变的状态,其中中国基本切断和防止了病毒流行。 但从全球角度,还看不到疫情何时才能够消亡。 所以,防控新冠疫情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阻击战。
二是新冠肺炎作为通过飞沫、借助空气,穿透人体粘膜进行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其传播的途径虽然与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基本相一致,但新冠又呈现出致病力弱、传播力强、潜伏期仍具有传染性,以及无症状感染及轻症状患者较多的情况,极易发生聚集性、群体性传播,密切接触者多且追踪难度大。 在进出境交通工具上,一旦发生疫情,往往就是多例,甚至几十例,紧急处置工作量大,由交通工具可能引起的二次污染与传播的危险性高。
三是当新冠疫情在不同区域以时间梯次发生过程中,人员流动,特别是境内外部分华人华裔避疫的“向疏性”特征明显。 也就是从疫区向非疫区人员流动增大明显,就如同水向低处流,人向高处走。 在国内疫情发生初期,从武汉和湖北向其他地区的人员流动大,同期由国内向国外流动人员多;而在国内疫情得到有效遏制,国外疫情趋向严重后,身在国外的华人华裔则开始大量向国内流动。 这种变化符合人们趋利避害的思维,但对于口岸管理则需要在不同时间,不同阶段,对不同人员采取不同的监管和防控措施。
四是由冠状病毒自身特点决定,以及不同国家采取的不同防控措施,客观造成患病人数及比例的差别,由此形成社会抗体平均水平的区域差,越是患病人数多的,愈后人群的抗体水平相对较高。我国在疫情初期就采取了极为严格的管控措施,果断切断传播途径,患病人数极少,人群的抗体水平也就低。 虽然有报道说患病后遗症很多、损伤周期长,但在长期防控疫情过程中会产生明显差别,这是口岸维护健康安全和生物安全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口岸出入境生物安全工作必然与全球生物安全态势紧密相连。 纵观全球,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正在变得越来越密集,仅在最近不到二十年里,就发生了多起重大传染病疫情。
2003 年突发SARS。 尽管主要发生在中国,且在较短时间平息,但在全球多地出现较多病例,形成一定损害,并且其发生的源头至今没有定论,其防控也无从谈起。 2009 年发生甲型H1N1 全球大流行。 这一起源自北美的传染病,短时间就使600 多万美国人感染,随后迅速传播到214 个国家, 造成全球近20 万人死亡。 2012 年开始出现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2015 年和2018 年间多次大流行,几乎每年出现相当多新的病例,一直未能彻底消除,时不时造成全球恐慌。 2015 年以来,刚果金等国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该疫情多年来主要在非洲西部几个国家流行,每年有数千人死亡,2017 年中国在入境人员中发现病例,说明随时都有大流行的可能。 2015 年巴西发生寨卡病毒流行。 当年在巴西有150 余万人感染,造成4000 余例感染孕妇胎儿畸形,后迅速传播到20 多个国家,包括欧洲也有病例,有全球蔓延之势。 人间禽流感发生日益严重,近年多次反复流行,在造成大量禽鸟死亡同时,也造成大量人员感染。几乎每年出现的流行性感冒,呈现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毒株反复出现,多点爆发,造成大量人员感染和死亡。 2019 年,仅美国就有3400 万人患流行性感冒,近2万人死亡。 一些区域性传染病,例如主要在热带流行的疟疾,目前也有不断扩大,甚至加速北上传播的趋势。
面对近年来重大疫情发生频率越来越密集,流行范围越来越广泛,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甚至多种传染病同时大范围和大规模传播的现象,科学界,包括医学界有不同观点。 有专家分析指出,随着全球人员交往增多,货物贸易种类和数量扩大,疫病疫情、有害生物及有毒有害物质传播必然扩大。 也有专家认为,随着气候变暖,包括海洋温度上升、极地冰川消融、冻土减少、物种基因突变或者改变原有进化路径,可能催生新的,或者释放出远古病毒及未知病毒病菌的可能性也会多起来,不可避免对人类造成影响。也有人提出阴谋说,认为某些病毒病菌是人为造成,并故意传播。 同样,随着我国不断扩大开放,所遭受的影响必然加大。从最近十几年来看,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流行病的发生与国际相似度非常高的国家。
据口岸动植物检疫统计,我国每年从进口货物中查获有害生物情况日益严重,突出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随入境货物贸易量的增长,截获有害生物数量随之增加,甚至到了十分巨大的程度。 2013 年全国口岸截获有害生物80 万种次,到了2017 年达到159 万种次,四年间几乎增长了近一倍。其中高风险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截获种次由9 万种次上升到20 万种次,增长更为明显。
二是不仅东部沿海贸易量大的口岸有大量截获, 其他内陆沿边口岸也每年大量截获。虽然截获有害生物的种类不完全相似,但总量却呈快速增长势头,形成了有害生物全面入侵的态势。
三是有害生物主要随农林畜产品进入,越是我国需求量大、进口多的,有害生物入侵的情况越严重。 2017 年,在进口豆类和粮谷中查获有害生物比例分别为27%和22%,有的甚至一船豆类或粮食,就被查出几十种有害生物。
四是有害生物入侵途径多样化,除了随货物进入外,交通运输工具、包装物、旅客携带物也经常发现有害生物。 近些年进境国外邮件快件携带或者夹带有害生物日趋增加,有的明知是有害生物,仍有人购买或携带入境。
针对全球生物安全大环境的变化,中央从长远发展角度和战略高度,正在研究制定国家生物安全法。 从公开的征求意见草案可以看出,其中许多内容和口岸工作联系密切突出的是在防控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过程中,有关单位要严格管控口岸国门,对进出境人员、物品(货物)、运输工具、集装箱、包装物和国际航行船舶的压舱水进行监管,不符合我国规定、未经允许的,不得入境、出境或过境,不得擅自排放压舱水。对境外发生的重大生物安全风险,应当采取相关紧急措施,提高查验比例,暂停相关人员、交通工具、货物等进境,必要时可关闭口岸,封锁国境。国家生物安全法草案还对口岸生物安全的法律责任和处罚做了详细规定。
无论是这次新冠疫情的影响,包括经验、教训与启示,还是近年来全球多次发生的重大疫病疫情所揭示的新趋势与新特点, 或者是国家即将出台的生物安全法提出的新要求,都将对口岸生物安全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应当关注。
提高和加强口岸的服务功能,包括通关便利化、进出高效化、监管无人化、申报电子化等,需要我们努力做到和不断提高,这对于服务经济发展,促进对外交流具有重大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变化,生物安全,特别是人的健康安全,必然会越来越重视,口岸功能目标之一应当调整到适应生物安全的需要,进而把生物安全,尤其人类健康安全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是重中之重。 口岸相关部门,包括海关、边防、口岸行政管理、口岸作业单位、交通运输企业等,都应当适应和服从这一要求。
目前口岸在防范生物安全风险,包括此次防控新冠疫情,仍然缺乏高效精准快速的技术装备。 此次防控疫情,初期口岸以红外测温为主;随着疫情发展,实施了登机逐一查测体温、查验健康申报;后期开展了鼻咽拭子取样及检测。 而对于涉及动植物疫情的监管,包括有害生物的监管,大部分仍处于眼看手摸的状态;检疫犬的使用还不十分广泛和普遍,使用率和有效性有待提高。所以,应当努力提高口岸生物安全技术装备水平,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电子化、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研发专门用于口岸生物安全监管的设备和方法,提高查验的准确性和效率,争取在口岸第一线,及时发现和控制不安全因素。 与此相适应,应当进一步提高口岸监管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生物安全意识。
目前与口岸生物安全有关的法律及法规有多部,其中有的已经多年没有修订,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没能上升为执法依据。 加之部门间缺乏紧密协调,执法监管往往存在不到位、力度小、效果差的现象。 应当在国家生物安全法的统领之下,尽快重新梳理、归纳、集全有关口岸的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使一线在监控生物安全风险、处置有害安全行为当中有法可依,处罚有据,切实维护口岸生物安全。
口岸是一道关口,是一座国门,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单位,多重利益。在口岸生物安全问题上,任何一个扯皮、掣肘,都会损害国家利益。在以往的防控口岸疫病疫情中,检疫部门已经形成了口岸与当地、境内与境外、国内有关政府机构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外国有关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其中与中资企业在国外项目或当地有关组织的联系,及时通报疫情,使口岸查验更具针对性和准确性。 应当进一步总结这方面经验,完善和提高部门间、机构间、与国际组织间等的协调,形成习惯,建立制度,达到最大的协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