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探究之课堂文化建设

2020-01-10 00:39袁霜霜
课外语文 2020年25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师生课堂教学

袁霜霜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6)

有效教学虽是课程改革中历久弥新的话题,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在教学实践中依旧难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理想状态。究其根本,教育者往往忽略有效教学的核心,即课堂文化建设,没有充分发挥其“以文化人”的作用。因此,从课堂文化建设角度探究有效教学具有一定意义。

一、课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课堂文化建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意义。其有利于克服教育中的工具理性倾向,增强教学人文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提升教学价值性。

(一)克服工具理性倾向

素质教育已提倡了多年,但具体实施情况不尽如人意,部分学校依旧把如何提升学生考试分数摆在首位,在此思想的影响下学生成为存储知识的容器和获取高分的工具。课堂教学沉闷缺乏生气,学生只是单纯地接收知识点,没有进一步的自我思考和探究,其主体性和自主性得不到体现。倘若学校仅从工具理性角度出发一味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将与全面发展、德育为先的教育目标相悖,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课堂文化建设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在此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同为建设主体, 关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与文本的互动,充分体现其理念的人本性。课堂文化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发挥文化滋润生命的作用,使学生在课堂文化滋养下感悟生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可见,课堂文化建设是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过程,有利于克服“分数至上”的工具理性倾向。

(二)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环境对于塑造个体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就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环境会诱发其强烈学习动机,从而产生相应的学习行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习行为,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使其对学习的热情持续不减。

课堂文化包括课堂规范和制度等内容,课堂规范主要是指由师生共同制定用于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相关规定,如教师在教学中多使用鼓励性评价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方面要遵守课堂纪律积极配合教学工作。因为课堂规范是师生共同制定的,接受度和可行性较高,有助于师生全身心地融入课堂之中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教学活动在更为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序开展。

(三)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有效教学的含义之一是使教学具有价值性,其主要体现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成长。具体而言即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文化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交织中形成的,师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课堂文化也会反过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课堂文化包含了师生两者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念,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师生各自价值观输出与碰撞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师生各自对课堂教学的看法和态度,把握双方对课堂的预期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教学评价了解自身教学的可取之处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争取更进一步的发展。对于学生而言,在此过程中,能更为明晰地把握教学目标,促进其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发展。

二、课堂文化建设的必要因素

课堂文化是各种教育因素的文化综合体,其建设过程较为复杂,包括众多因素,其中师生间的平等与尊重是课堂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合作与对话是其有效形式,创新与发展可为其提供持续保障。

(一)平等与尊重:课堂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平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平等,二者皆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命令者与服从者的关系,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学生有提出疑问的权利;二是指教师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尊重首先是指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主要表现为尊重教师劳动成果,即学生做到不扰乱课堂秩序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其次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一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即不使用有损学生人格尊严的批评性言辞,二是尊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因为每一个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有快慢之分,不能因其掌握知识速度慢而将其全盘否定,应理性看待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给予发展较慢的学生更多关注和帮助。

师生之间的平等、相互尊重是课堂文化建设得以进行的重要基础。因为平等和尊重是个体发展的基本需求,同时意味着对方把自己看成一个完整的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生命力的人。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师生之间的基本信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课堂文化建设奠定底蕴,进而为开展有效教学扫清障碍。

(二)合作与对话:课堂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

合作不仅仅是表现为外在的课堂行为,而且通过主体间围绕教学活动和情境问题的不断解决,引起认知的冲突和情感的共鸣,共同感受并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教学的意义。外在的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目的只是达成教学活动中的知识目标,对于学生精神情感世界关注较少,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课堂文化建设中的合作是指深层次的精神合作,即通过主体间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与交融,自身精神世界得到升华,感悟生命的意义。对话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形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保罗·弗莱雷曾指出:“教育中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话不是师生、生生之间漫无目的的闲谈,而是以语言符号为媒介的表达与传递。对话需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等要素展开,否则对话就成了无意义的交谈。

合作与对话的课堂行为是课堂文化的外在表征,二者是在课堂主体间平等与尊重的前提下产生的,通过合作与对话的形式,师生解决了教学活动中的知识层面上问题,同时在精神层面上达到共鸣和升华,共同感受课堂文化的魅力。

(三)创新与发展:课堂文化建设的持续保障

创新是学生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其在课堂文化建设中表现为:一是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二是教师具备开发课堂新资源的能力。学生往往认为教师所讲授的知识都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固化缺乏批判性,难以产生新观点。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出疑问证明其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且渴望新知,这就意味着创新的萌芽。课堂新资源主要指的是课堂生成即课堂中偶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观点和问题,倘若教师能充分利用该资源发散学生思维,拓展教学内容,将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发展指的是用发展的眼光审视课堂教学。具体而言,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是否得到了发展,学生各项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时能充分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其终身学习和生活做准备。同时,教师在课后应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身的不足之处,努力提升各项专业能力。

创新与发展是新时代的主旋律,课堂教学也需跟上时代步伐,才能取得进步。可见,创新与发展是焕发课堂生命力的必然选择,课堂主体须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和发展各项能力才能为课堂文化建设提供不竭动力和持续保障。

总之,有效教学不只体现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娴熟运用,更应突出课堂文化的育人价值。课堂文化建设在克服“分数至上”的工具理性倾向、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和促进师生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从基础、形式以及保障三方面探寻课堂文化建设的必要因素,以求对有效教学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师生课堂教学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麻辣师生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