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中“启”“居”“阳”三词释义

2020-01-10 00:39毕娇娇
课外语文 2020年25期
关键词:采薇臀部史记

毕娇娇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采薇》中“启”“居”“阳”等词语的理解会关系到对全诗情感的体会,而目前学界并未对其理解作统一。为此,我们将利用文献互证法,对其作考释。

一、释“启”“居”

教材中将“不遑启居”释为“没有时间安居休息。下文的‘不遑启处’意义与此相同。不遑,无暇。启,跪。居,坐。”①没对“启处”和“定居”的用字性质和读音进行解释。因此,我们可对其作补充。

(一)“启”释

《说文解字》:“启,开也。啟,教也。”《说文解字注》:“启,开也。按后人用啟字训开。乃废启不行矣。啟,教也。……此字不入户部者,以口户为开户也。”即“启”无“跪”义。另有“跽,长跪也”(《说文解字》)。而“启”,“康礼切”,属溪母脂部字;“跽”,“渠几切”,属群母脂部字,二者均脂部牙音字,读音相近;“启”无“跪”义,“跽”有“跪”义,意义不同,具备了构成假借字的先决条件。

《说文解字》:“跪,拜也。”《说文解字注》:“跪,拜也,首至手也。”“按系于‘拜’曰‘跪’,不系于‘拜’曰‘跽’。……此统言之,许跪跽析言之。”《说文通训定声》:“跪,两膝拄地所以拜也。”《释名》:“跪,危也。两膝隐地体危倪也。”《重编国语词典修订本》:“跽,长跪。古人以两膝着地,坐在脚跟上为‘坐’;直身而股不着脚跟为‘跪’;跪而耸身挺腰为‘跽’。”即“跪”“跽”因在施行动作时双膝着地而统言之为“跪”。

《庄子·人间世》:“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擎,执笏,跽,长跪。曲拳,鞠躬。”《释名》:“跽,忌也,见所敬忌不敢自安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史记索隐》曰:“跽,其纪反。跽者,长跽,两膝被地。”《韩诗外传》:“匹夫百亩一室,不遑启处,无所移之也。”《尔雅·释言》:“启,跪也。”程俊英先生释“启居”为“启,跪。居,坐。古人席地而坐,跪则两膝着席,腰部伸直;坐则臀部和脚跟相触”。可知,“启”“跽”互为通假,古“坐”义。

(二)“居”释

《说文解字》:“居,蹲也。踞,俗居从足。”《宋本广韵》:“居,当也,处也,安也。”“踞,居御切。蹲,又踑踞,大坐。”《说文解字注》:“踞,蹲也。足部曰蹲,居也。二字为转注。今足部改居为踞。”其次,“蹲,踞也。”(《说文解字》)《宋本广韵·魂韵》:“蹲,坐也,《说文》:踞也。”《说文解字注》:“蹲,居也。居,蹲也。是为转注。各本作踞也。”可知,“踞”是“居”的俗字,“居(踞)”“蹲”“坐”,可互训。又《说文解字注》:“但古人有‘坐’,有‘跪’,有‘蹲’,有‘箕踞’。‘跪’与‘坐’皆膝着于席;而‘跪’耸其体,‘坐’下其臀。《诗》所谓‘启处’。《四牡传》曰:‘启,跪也。处,居也。《四牡》‘不遑启处’。《采薇》《出车》作‘不遑启居’。‘居’皆当作‘凥’。许‘凥’下云‘处’也。《正本毛传》引伸之为凡‘凥處’字也。若‘蹲’则足底着地;而下其臀,耸其膝曰‘蹲’。”《诗经·邶风·击鼓》:“爰居爰处?爰丧其马?”《论语·阳货》:“居!吾语女。”邢昺疏:“居,由坐也。” 《史记》:“不宜居见长者。”由上可知,“居”有“蹲坐”义。故“居(踞)、蹲、坐、处、安”在“蹲”义上可互为同义词。

(三)“启”“居”与古代起居

东汉以前人们筵席而坐,脱鞋然后双膝并拢着地,若臀部未置于脚后跟上,即为“跽”;若臀部置于脚后跟上,即为“居(踞)、蹲、安、处”。其中,“跽”是因为耸身挺腰,保持紧张状态,“见所敬忌不敢自安也”(《释名》)。“项王按剑而跽”(《史记》)描写项王看到猛将樊哙进入营帐中,不禁惊诧,故身体由原先臀部着双脚变成耸身挺腰,即由“踞”到“跽”。而“居(踞)”即“正坐、危坐”,相反“箕踞”坐姿“为大不敬”(《说文解字注》),表现为将腿伸前张开,形似簸箕,如“依柱而笑,箕踞而骂”(《战国策》)。

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人们的使用频率决定了词语的新旧更替和二次分工。表示不同坐姿的“跽、跪、居(踞)、蹲、安、处”后来在语用上发生了不同变化,如“居”引申出“居住、占有”等义项;“踞”双音化成今“蹲”义的词语,如“踞坐、箕踞、蹲踞”等词语;“蹲”则与“踞坐、箕踞、蹲踞”等词语同义;“跽”依旧作为文言词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二、释“阳”

教材将“岁亦阳止”中“阳”释为:“阳,阴历十月。”有学者根据我们现行农历将“小阳春”直训为“春暖”“温暖”“阳春”等。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有待商榷。

(一)“阳”释

《说文解字》:“阳,高,明也。”《康熙字典》:“又日也。《诗·小雅》:‘湛湛露斯,匪阳不晞。’《传》:‘阳,日也。’又月建。《尔雅·释天》:‘十月为阳。’《诗·小雅》:‘岁亦阳止。’”其中,“月建”,《国语词典》:“阴历每月所建之辰。古代以北斗七星斗柄的运转作为定季节的标准,将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分相配,用以纪月,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配子,称为‘建子之日(月)’。依此类推,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二月建卯,直到十月建亥,如此周而复始。”《汉书·律历志》:“辰者,日月之会而建所指也。”即“阳”“月建”与冬至有关。

即“阳”本形容词,因“日”明亮特征,故有“大阳”“太阳”义。今陕北方言中常用“阳”来形容天气暖和或变暖和,故“阳”有“回暖”义。

(二)“阳”与古代历法

《夏小正》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传统农事的历书。《大戴礼记·夏小正传》:“(二月②)冠子取妇之时也。……谓今时大舍采也。祭鲔。祭不必鲔,记鲔何也?鲔之至有时,美物也。……荣堇,采蘩。堇,菜也。蘩,由胡;由胡者,蘩母也;蘩母者,旁勃也。皆豆实也,故记之。”可见,仲春是采菜祭祀与婚娶的最佳时节。先民会在祭祀活动中将延绵子嗣的愿望用男女相恋的情思表达出来。

又《夏小正传》:“(十一月)日冬至,阳气至,始动,诸向生皆蒙蒙符矣。”后经学者研究认为《夏小正》是十月太阳历,而《大戴礼记·夏小正传》经传混同,作《传》的作者将《夏小正》误当成十二月历,据主观意图而从十月份中分出来十一月和十二月的活动内容。可见,“日冬至,阳气至”正是《夏小正》的十月。有文献可证之。《周礼·春官·宗伯》:“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礼记·月令》:“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史记·封禅书》:“《周官》曰: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祇。”《史记·律书》:“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淮南子·天文训》:“冬日至则阳乘阴,是以万物仰而生。”可见,先民以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万物开启新生,不同阶级都会将祭祀作为这一天的重要活动。现今广东依旧有隆重“过冬至”的民俗。

在《采薇》中将“作”“柔”“刚”等动词与“岁亦莫止”“岁亦阳止”相承继来暗示“年岁将尽”。又《毛诗传》:“阳,历阳月。”《尔雅·释天》:“十月为阳。”与上文《夏小正》十月历相符。“阳”即《夏小正》中十月的冬至,作谓语,且与“莫”相对照,重复表强调。

总之,对“启”“居”“阳”等词语作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等方面的考释,使我们在教学中更能入情入境,感同身受,其对语言文字的深入解读更能促使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注释

①解释来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5页。

②夏历二月。

猜你喜欢
采薇臀部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采薇采薇 下
采薇采薇 中
采薇采薇 上
对称
手到病除
激活臀部
妖藤
肌肉注射给药致臀部大出血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