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铎,高 伟
当前在计算机软件开发领域,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依然在不断增加。在智能时代,这种需求之广大将会是不可想象的。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只有从教育入手加强对大规模技术人员的培养,使智能技术得到普及,提高全民的智能化素质,才能适应全球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从而促使我国尽快实现远景规划。
近年来,“智慧教育”的概念被引入到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所谓智慧教育,是指“以促进教育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为目的,在科研、教学、管理等教育领域进行信息化建设。对于智慧教育来说,人机交互、协同合作、资源共享是其基本特征,而多媒体化、智能化、数字化、开放化则是其技术特点。教育现代化的建设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促进,信息技术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的智慧教育建设存在着明显的弊端,比如,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信息孤岛现象比较突出,资源配置和优化的效率较低,等等。若要消除这些弊端,既要大力引进或培养专业技术人员,还要在教学观、学习观、课程观、考试观等层面作出必要的改变。
全球智能制造的热潮掀起之后,中国、日本、美国与德国先后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机器人新战略”“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工业4.0”等国家发展规划。另外,英、法、韩、俄罗斯、印度等国也对外宣布了时间不同、内容不同的未来发展计划书。总体看来,这些国家均在所发布的文件中将智能化确定为未来发展的主基调,指出了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绿色环保、低耗能、高品质的发展愿景。
对此,我们应当深思的是,为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制定的未来战略规划具有明显的同质性?为何国内不同类型的企业均对智能制造给予了高度关注?在智能制造的热潮中是否隐含着某种规律?智能制造的动力是什么?在智能制造领域全球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如何获得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最核心的问题是,怎样探求智能化技术的根源?
从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来看,智能制造之所以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并不仅仅是因为人们对MES、机器人、AI等技术具有强烈需求,还因为数字经济的出现以及智能化转型升级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重点关注,国家为此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中央政治局第36次集体学习活动于2016年10月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本次活动的发言中指出,我国的数字经济务必“做大做强”。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于2018年4月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必须明确新产业和新动能的重要价值,将信息技术作为创新的第一驱动力,通过形成新业态、构建新模式,尽快实现数字产业化。
经过国家大力倡导以及企业的不断探索,我国数字经济于2017年产生了27.2万亿元的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高达32.9%,实现了20.3%的同比增长率。数字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值逐年增加,对产业结构的完善、资源的优化以及社会的进步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如何引领全球新趋势》由麦肯锡研究中心向全球发布,该报告指出,在世界多个领域中国已经担负了数字经济引领的责任。比如,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国电商在2007年所获得的交易总额在全球中的占比还不足1%,但2017年已突破了40%,为美、英、德、法、日等国总和。另外,中国于2016年即已拥有7.31亿网民和7900亿美元移动支付交易总额,前者为美国与欧盟之和,后者则是美国的11倍。再者,中国每年高校毕业生约有800万,这些人也是移动互联网的忠实粉丝,而利用手机上网的消费者则达到了6.95亿人,美国和欧盟的手机上网用户分别为2.62亿与3.43亿。
以数字经济为服务对象的新技术体系可以说是智能化的技术根源,该体系将从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层面探寻突破口,为制造业的发展及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全球化教育的格局尚未形成,不仅如此,即便是一国教育也难以实现高度统一,因而教育仍然难以突破区域的限制,这也是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教育模式的主要原因。就服务对象而言,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然而长远来看,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共享、教育制度具有趋同性、在线教育模式的普遍应用等也是极有可能实现的。得益于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自上个世纪90年代即已迈进了信息时代,无论是经济、商贸还是文化教育均凸显了全球化的特征。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地球村”“经济一体化”等概念相继被人们提出,如果按照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全球教育一体化”也指日可待。《GTR2015》(其全称为《全球技术革命:2015年生物、纳米、材料技术发展趋势及其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以及《GTR2020》(其全称为《2020年全球技术革命》),由美国兰德企业分别于2001年和2006年对外发布。前者指出,每一个国家都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它不仅具有全球性的特质,而且促进了纳米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与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第二份预测报告则表明,2020年全球将创造出可明显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56项技术,其中,将芯片植入大脑、大数据传输、量子计算机、无线射频、人工智能、后代基因选择、全覆盖的信息访问、乡村无线通讯、快速生物测定、转基因农作物等10项技术将会影响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1]实际上,这些技术目前已经基本实现,比如“村村通”工程早已使偏远农村用上了电话、电脑、手机和移动互联网。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智慧结晶,无论是发明创造还是科学技术都具有专利性,但是任何一种前沿技术一旦被研发出来,都将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得到推广与应用。调查表明,研发领域的全球化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研发外包具有全球性;二是新兴国家与地区对研发全球化的参与具有强烈需求;三是被视为新动力的研发产业推动了研发全球化的发展;四是蓬勃发展的研发服务业已成为研发全球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五是跨国公司尤其重视与本土研发组织的友好合作,并基于此而制定了海外研发策略。[2]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开放的力度,一些跨国企业随即将中国视为核心技术研发基地,从而促进了内地与境外的技术交流,来自于不同国家的技术与材料实现了在中国本土的汇聚。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为了提升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也不惜斥巨资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设备、材料或技术。
我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无论是农业、纺织业、制造业还是轻工业、化工业等领域内的产品,均涌入了国际市场,但是任何一种产品要想在全球范围内打开销路,不仅要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更需要不断进行技术研发,而这只有通过实施教育培训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只有运用先进的教育手段,为各个产业输入大量的技术人才,才能使我国产品得到及时创新,并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竞争优势。因此,在全球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应当放眼世界,树立智能化发展理念,采用智能化发展模式,为满足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需求培养复合型优秀人才,为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创建良好的人力资源库。
1.人是教育研究的对象
从语法和逻辑上来说,这种观点并非错误。这是因为在自然界中只有人才能接受教育,而教育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人的教育效果。但就研究的范围来说,人不过是教育研究的对象之一,只有人与教育之间才存在唯一性,而制度、模式、计划、设备等也是教育研究的对象,可见教育研究的对象与教育的对象不能混为一体,否则我们将无法明确同样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与教育研究之间的区别。
2.运用智能技术评价教育研究对象
智能教育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这也是其与传统教育的本质不同之处。因此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计算机、投影仪等先进设备,而且还基于智能化的测评系统对学生的考试作弊、诚信守约、按时还贷、是否隐瞒传染性疾病等状况进行动态追踪。目前,多数高校都在学年之初将学生的诚信基础分(100分)输入计算机,随后在实时考察过程中按照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测评,并在学年末以测评结果为依据将其诚信状况划分为4个等级。评价结果为A 等级的学生拥有参评优秀学生干部或优秀学生的资格;评价结果为B级的学生可被邀请参加学生党校培训或被发展成学生党员;评价结果为C级、D级的学生不仅不享受以上待遇,而且还将会遭遇诚信危机。智能化的评价系统显著减少了评价劳动量,任何一个操作环节均依赖计算机来完成,既提升了运算速度又保证了运算的准确性,同时借助互联网可使测评信息在区域教育系统内得到共享。另外,相比于“若不这样就会遭受惩罚”的僵硬说教方式,这种智能化的测评方式能够获得良好的诚信教育效果,可使教育研究对象——在校学生自觉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意识。
3.智能化背景下的教育本源
进入智能时代以后,我们需要对教育的本源进行重新定义。首先,我们应当明确一些基本问题。比如,什么是教育?知识的积累是教育的本质吗?接受教师传授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唯一途径吗?人工智能能否开创新的教育模式呢?若要给出正确的答案,我们应当从全球智能化的角度去分析这些问题。由此我们便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时代的教育本源实际上就是以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为根本目的,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其能够掌握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基础知识,及时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提升与应用,我们预测未来高考将会在操作程序上出现较大改观。首先,基于人机交互,考生与心仪的高校可在互联网上进行对话,并提交自己的中学学习成绩;其次,机器人将会对考生的学科知识进行全面考查;再次,考生接受在线面试,其心理素质、发展潜力、综合素养等均由机器人进行考核;最后,在一种虚拟情境中,考生对该校的学习生活进行体验并抒发内心的感受。机器人根据考生的表述同时结合上述考核结果,作出是否录用该考生的决定。
目前,无论是翻转课堂、微课还是慕课,都可以说是人类在教育领域进行的全球智能化尝试。将来,当机器人经过训练吸收了教师的智慧和教学经验之后,教育必将打破地域和国界的限制,普通高校、重点高校甚至是世界名校都将推出新的在线教育模式。
从广义上来说,智能化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与学习被称作全球化智能教育。2016年,围棋高手李世石被机器人Alpha Go战胜的新闻轰动了全世界,随后“人工智能技术”引发各国关注。2016年5月,《“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由我国发改委携手其他4个部门共同发布,文件指出,至2018年我国将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完善人工智能标准化体系,创建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主的服务体系,不断丰富人工智能基础资源。人工智能还受到了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的特别重视,该组织于2016年8月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起发布了《机器人伦理初步报告草案》,该草案对人工智能技术对经济、教育、文化以及伦理道德等层面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2016年10月,在《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中,美国将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计划之中。
《人工智能:未来决策制定的机遇与影响》由英国政府在2016年11月对外发布,在这份报告中,英国将发展人工智能视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受到全球的关注以及各国的大力扶持,“AIin all(全有人工智能)”的概念迅速被提出,从而使“AI+”时代取代了“互联网+”时代。2018年,我国学者祝智庭指出,当前“AI+”的发展模式几乎覆盖了包括教育在内的所有领域。国务院在2017年7月颁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指出,智能教育(Intelligence Education)将是未来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各大院校都应当树立人机协同智能教育理念。还强调,“全民智能教育”将是今后我国的长期教育目标,并将智能教育划分为两大类型,即AI技术教育与AI支持教育,前者旨在“提升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度以及应用能力”,后者旨在“实现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良好融合”,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施细则。
就狭义而言,智能教育可谓是创建智能教育系统。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致使很多学校开发了兼具智能化与开放化的教学平台,它们普遍表现出以下几种特征:
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备课、授课还是单元测试,均依托智能化教育平台,这既减轻了教学工作量,促进了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个性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标准化教学与标准化测试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在这种状况下,学生不过是应试教育和标准化的“加工”对象,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同质化的“产品”,实际上这类丧失竞争力的人才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进入AI时代以后,人工智能将会协助教师培养出具有创造力且非标准化突出的新型人才。[4]
智能化教学平台实施差异化和自适应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吸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其提供不同的复习题,并有的放矢地指导其进行学习,以学生的进步情况为依据对学习课程进行合理调整,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从而为社会输入具有专业化和个性化的人才。
3.数据化
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技术充分融合的智能化教学平台,可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与精准分析,体现了“一切用数据来描述”的运行特色。比如,考勤系统可展示学生的出勤状况,考试系统能够给出考题的发布时间,考生的答题率、正确率、交卷时间等关键指标。再如,基于这种平台,教师便于记录学生遵守纪律、回答问题、课堂作业完成等状况,从而为学生的综合测评提供重要依据。
由于粮食生产用水量巨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缺少控制性工程,水功能区水质状况改善较慢,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的情况在黑龙江省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流域、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长此以往,水资源水环境将难以承载,发展将难以为继。
另外,借助智能化教学平台还可实现对行为的动态监测与精准分析。比如,以学生为研究对象,可分析其个人行为与家境、性格、高考成绩之间的关系;以教师为研究对象,可探究其学历、经验、教学方式等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4.虚拟化
智能化教学平台虽然可构建与现实世界基本相似的情境,但由于这种情境是无法触摸到的,因此具有虚拟化的显著特性。另外,平台不仅可复制现实空间,还可利用虚拟技术对现实空间进行重构,使学习者获得更加舒适的体验,设置内心理想的虚拟学习环境,并在角色转换中激发对学习的浓厚兴趣。[5]
“务必转变经济生产方式,以确保产业结构尽快得到优化与升级”,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倡议,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领导人则多次表明,“在进行生态建设的同时,还应当将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然而,要想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转型升级,务必以科学技术为指导,尤其是在各个领域积极开展智能教育。在2014年召开的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认为可将“中国制造2025规划”解读为“1条主线与4大转变”,前者是指基于智能技术与数字技术促使制造产业与信息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后者是指在资源消耗上向绿色制造转变,在竞争方式上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在驱动层面上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制造类型上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但归根结底是要通过前沿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充分应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另外,若用综合指数进行评测,目前我国制造业尚未能跻身于世界第一方阵,然而按照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以及工业化进程来预测,我国的制造业有可能于2025年前后向世界第二方阵迈进,届时我国将在制造强国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至2035年前后,我国的制造水平将会超越德国而成为第二方阵的排头兵;至2045年前后,我国的制造业将会居于世界前列,并发展为真正的制造强国。对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智能化都将会导致其生产方式出现重大变革,正如德国在其“工业4.0计划”中所描述的那样,“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使之得到了灵活配置,人们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更加旺盛,并广泛参与到整个价值创造过程。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均具有集成化与规模化的特征,而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互联网、计算机、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支撑”[6]。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预见到未来的生活场景,毋庸置疑,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如果不能掌握智能技术甚至不能认识到智能化的重要作用,必将会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可见智能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对于一国而言,开展智能教育提高全民的智能化素质,不仅具有重要性更具有紧迫性。
近年来,3D打印以及机器人行业发展得尤为迅速,然而在蓬勃发展的背后,令人忧虑不安的是专业技能人才的供不应求。在全球智能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若要实现智能人才的供求平衡,必须深化教育改革,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促使职业学校由“职业收留所”向“智能化技术人才培训基地”转变。
智能教育已经走过了一段不短的发展历程,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体现了不同的发展特点。
1.萌芽期:初级教学机器的应用
智能教育的发展萌芽于上个世纪20年代,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教学机器的诞生,该机器由Pressey所研发并具有计分和检测功能;[7]到了60年代初期,通过运用行为主义理论,Skinner发明了一款蕴含教学程序的教学机器,从而完成了个性化教学目标,而这也被视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基础。
2.启动期:CAI模拟教学
电子课件、操作软件以及运行硬件是CAI的主要构成要素。CAI即英文单词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 的首字母组合,意为“计算机辅助教学”,[8]该系统创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并支持LOGO、ALGOL 等多种编程语言。当时除了CAI之外,PLATO、TICCIT 等系统在教育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模拟教学系统的出现标志着人工智能教育真正迈入了启动期。
3.突破期:ICAI模拟教学
出现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ICAI即Intelligent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英文简称,该系统的发明源于研究者运用推理机、知识库等对CAI的改进。在这一时代,认知心理学得到了蓬勃发展而行为主义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并由此产生了分别以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智能教学系统,前者如SOPHIE、SCHOLAR、GUIDON、WEST 等教学平台,PROUST、LISP Tutor等教学平台则是后者的典型代表。尽管如此,“以授课者为中心”却是这些辅助教学系统所共同秉持的教学理念。
4.发展期:自适应学习
Adaptive Hypermedia System(自适应超媒体系统)简称为AHS,它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被创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之后经过改进而演变为涵盖适应性引擎、教学、用户、领域等4种模块的自适应学习系统。[9]顾名思义,该系统的显著特征为“自适应”,即可依据学习者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文化程度、学习习惯、学习现状等,为其提供具有效率性和适应性的学习方案。Why-2Atlas、AutoTutor以及SQLTutor是这类系统的典型代表,并运用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
5.高速发展期:智适应学习
最近几年,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为巨量教育数据的采集、整理、归纳、分析等提供了便利,从而推动了智能教育的高速发展。在这种状况下,一种可动态跟踪学习状态的智适应学习系统得以产生。数据驱动和人工智能是该系统的突出优势,基于此可对学习者的个人偏好、学习时长、做题正确率、知识掌握状况等进行深度分析,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学习者实现个性化发展。除了AltSchool、DreamBox、SmartSparrow 之外,ALEKS、Knewton以及Kidaptive也是这类平台的典型代表。
智能教育不仅强调了个性化与分散化,而且突出了网络化与智能化的特征,它以CPS和嵌入式框架为基础,以智能化为核心,依托服务网、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充分融合,实现了服务智能化与管理智能化。进入智能化社会之后,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等层面均将产生颠覆性的变化。另外,智能教育还主张“绿色发展”,因而为了避免资源浪费需要人们遵从具有同质性的标准化体系,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国家或地区不同针对同一行业所发布的标准也存在显著差异。以制造业来说,无论是集成标准还是接口均难以达到一致性,而这也是我国制造产品在某些国际市场受限的根本原因。由此表明,在全球化智能时代,我国应当以培养掌握智能技术和国际标准的专业人士为宗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智能教育目标,对该目标的建构路径进行重置,对智能教育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的开发路径作出深刻的思考。
全球化智能背景下,为社会输入高技能人才应当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上海共识》(产生于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明确指出,“各个阶层都应当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培训(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简称TVET)对于未来发展的重要性,TVET 既要适应全球化的发展态势,还要满足本国的发展需求,并注重对‘绿色发展’概念的灌输,从而切实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另外,“TVET 更应当对质量标准和规范进行关注,对其做出准确的定义,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基础上而向国际标准靠近”。该文件还强调了资格框架改革的重要性,认为“资格体系要涵盖质量保证机制,资格评估与认证应达到国际水平”[10]。目前,为了提升标准化质量管理效率,欧美等发达国家为现代学徒制配置了既严谨、细致而又科学的评价监控系统。德国不仅早于其他国家设计了DOR资格框架而且所发布的300多个职业标准均具有全国一致性。[11]2008年,德国DOR 框架正式运行,“该框架与欧洲资格框架之间表现出高度协调性,从而提升了各国资格的透明度,使不同国家的教育系统实现了共通共融”[12]。由此可见,DOR 框架既体现了德国对全球化的适应,也为该国智能化教育奠定了基础。如今,无论是产业的发展还是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彰显出全球化的特性,因此我国应当以培养国际通用技能人才为目的,选用合理的智能教育课程模型,对课程标准与专业标准进行准确定位,确保学习者实现国际化发展。
1.自适应学习
构建个性化的学习模式是自适应学习系统的主要功能,因此其提供的学习资源、内容以及策略均具有个性化特征,从而使学习者接受个性化的干预与指导。[13]在全球范围内,很多国家都构建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自适应学习平台。为了明确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提供有效的学习路径,美国研发的Knewton学习系统不仅运用了学科知识图谱,而且还借助于两种模型,其一为贝叶斯网络概率模型,其二为心理测量模型。[14]基于机器学习算法,Dream Box既可提升学习者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力,又可动态掌握其学习记录。[15]总的来说,依托于大数据、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为学习者配置了合理的知识图谱、知识本体库以及学习途径,实现了对学习过程的智能调整,使学习者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率。
2.智能化学习评测
信息化教学系统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测评方式,而且显著提高了测评效率。在这方面,机器口语测评和电脑智能测验最为常见。
电脑智能检测系统运用了两种理论,即认知诊断和项目反映理论。进行操作之前,首先应当在计算机中配置题库,然后系统对学习者的知识水平进行精准评估,并以此为根据有针对性地从题库中抽取测试题。依托这种检测系统,被试能够及时明确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从而对学习策略作出合理调整。[16]当前,智能测试技术已经在论答、智慧学伴等教育平台得到了普遍应用。
运用了智能语音识别技术的大规模机器口语测评软件,可对学生的英语单词发音准确率进行测试,并可提供发音矫正帮助。国外最常用的软件为Duolingo与Carnegie Speech,它们均采用了NLP和ASR 技术,即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自动语音识别技术)。英语口语识别引擎主要被我国的51Talk、沪江英语、科大讯飞等普遍应用。
3.智能化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机器人、自动阅卷系统以及作文自动批改工具的出现,有效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成本较大等问题。[17]
以大数据处理、语言分析、图像识别等技术为支撑的作文自动化批阅工具,建立了语法、句型、词汇、篇章等多个评价维度,可对被试的作文进行点评和打分。Pearson、McGraw-Hill、ETS以及我国的批改网均具有这些功能。另外,可评测编程题、论述题以及简单题的Udacity、Coursera以及edX,主要运用了众包、机器学习、语言处理等技术。
对于学生而言,教育机器人既是其虚拟学伴又是其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对于教师而言,教育机器人是良好的教学辅助工具,有助于提升其教学效率和教学管理水平。在这类工具中,聊天机器人Admit Hub因其出色的表现而最有代表性。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广泛应用,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工作、交际等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还引发了教育变革。全球智能化的时代特征已经出现,在这种环境下,一国能否有效开展智能教育将直接关乎到未来综合国力的提升。本文分析了全球智能化对教育的影响,论述了智能教育的定义、智能教育的对象以及全球智能化对教育的需求,从宏观层面阐明了智能教育培训目标的建构改革与建构路径,旨在为全球化智能环境下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