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教育公平问题探讨

2020-01-10 00:04:37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2期
关键词:公平信息技术教育

(广西民族大学教务处 广西·南宁 530006)

1 “互联网+教育”与教育公平

1.1 教育公平的内涵

孔子有云“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公平问题千百年来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对象。瑞典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公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是指尊重和保护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与自由发展,包括教育权利公平和教育机会公平;结果公平是指最终体现在学生学业成就上的实质性的公平,即学业成功并被社会所接纳的机会均等。

1.2 “互联网+教育”的提出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互联网+”11项重点行动,其中“互联网+”益民服务行动中包含了“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相关内容。2017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2018年,教育部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制定了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发展“互联网+教育”的重要目标。

2 “互联网+教育”环境对促进教育公平的利与弊

“互联网 +教育”新模式,对教育公平的发展起推进还是阻碍作用?对此,学界存在分歧:

2.1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不少学者认为网络普及会给农村学生带来优质教育资源,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更有甚者认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会使社会结构日趋开放,网络的普及会增强社会阶层平等性,从而实现教育公平。具体表现为:“互联网+教育”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起点公平;互联网高度开放性、互动性和个性化,为因材施教提供可能性,促进过程公平;信息技术使得个体知识内化和智慧提升,促进结果公平。

2.2 “互联网+教育”扩大了教育结果不平等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未使社会分层结构瓦解,相反,网络的普及使得信息资本通过与其他资本形式互相转化,不断强化既有的社会分层,从而加剧了教育不平等。同时,还有学者通过研究城乡不同阶层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发现城乡互联网广泛普及并不一定能够惠及处于不利境遇的农村学生,“数字红利”可能带来新的隐性教育不公平。

3 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老子有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是辩证统一的。我们看到了“互联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可能性和其对教育公平可能造成的阻碍影响,我们就扬长避短,努力发挥正面影响,减少反作用力。同理,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我们需避开“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不利方面,加固薄弱环节,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结合上文,笔者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3.1 教育信息化不应仅局限于硬件设施建设,更要注重信息素养的培育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用户对技术、对信息有效利用仍然存在巨大差异。如何提高教育教学个体信息素养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3.2 “学校规模化教学”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矛盾的解决

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局限于统一化、标准化授课,模式单一,线上教学亦是如此。公平不等于平均,因材施教、学生个性培养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我们可以借鉴“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将学生就业所需的各项技能反推到教学计划乃至课程设计环节,纳入学生的个人培养方案,以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3.3 真正认识“互联网+教育”,适应新时代教育理念

“互联网+教育”不是二者的直接简单相加,也不是课堂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单纯运用。师生均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尝试新技术,提升自身信息化教与学的能力,还要从根本上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转变。

猜你喜欢
公平信息技术教育
不公平
公平对抗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怎样才公平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