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段被4 0 0 0多万外国网友围观的视频里,一位貌不惊人的神秘农村老人,从山林深处捡来了一堆散木。摆弄了几下,就如魔法般地在河沟上搭出了一座小型的木拱桥。惊人的是,这座可以让成年人自如行走的桥,制作全程竟没有用一根钉子、一颗螺丝、一把现代工具。纯靠木条与木条的彼此咬合与支撑,就天衣无缝地融合成了一座有稳固的结构,靠谱到禁得住暴风与地震的桥。这是一种溯源至7000年前的传统“榫卯”木结构,而视频中这位憨厚可爱的阿木爷爷,则是中国为数不多还精通榫卯工艺的民间手工艺者。
16岁时,青年木匠王德文打造过一把鲁班凳。但在那个衣食短缺的年代,近乎失传的手工艺品只能面临失落的命运。随之而来的现代化工艺,碾碎了老匠人的黃金岁月,常年为生计奔波的王德文对自己练就的高超手艺浑然不察。直到互联网与田园慢生活发生交汇,精巧的手艺被记录、传播,这位民间高手迅速走红。63岁的王德文化身“阿木爷爷”,被誉为“当代鲁班”。他的执着,和那些蕴藏在榫卯结构中的智慧,成为快速流转的时代中一抹独特的色彩。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称阿木爷爷是下一个李子柒,也有人叫他木工圈的手工耿,圈了一大拨粉丝。可比起两位“短视频界前辈”或超群的悠然气质,或幽默诙谐的风格,阿木爷爷的走红显得更加“误打误撞”一些。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展现传统木工的过程,没有任何花哨的包装竟然就有这么多人来看,诧异于“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看我干活”?
因为很多创意只是小孙子嚷嚷着要玩具,已经退休的老木匠才重新出山。
阿木爷爷就像真人版哆啦A梦,总能掏出独一份的硬核玩具。
孙子想要小猪佩奇,阿木爷爷就用榫卯造一个会动的小猪佩奇;别人家的孩子吹泡泡,自家娃娃就能得到一个木制的巨型泡泡机;即便是现代的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阿木爷爷研究大半个月,还是一根根木头地搭了起来。引得羡慕这中国式爷孙情的网友们纷纷评论:“神仙爷爷还缺孙子吗?”
在阿木爷爷手里,新的玩具脱胎于老的艺术,而祖辈的手工也可以和潮流符号碰撞出无数惊喜的火花。人们这才意识到,千年传统艺术形式竟能如此完美地与当下工艺品相互融合、和谐共振。
在“耐心只有三秒”的当代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在被追着跑。
“择一事,终一生”的阿木爷爷,早就是堪比珍稀动物的存在了。
阿木爷爷的每段视频虽然只有十几分钟,背后的制作过程少则三五天,多则半个月。现代工厂已经建立起高效快捷的流水线,阿木爷爷却还坚持用最传统的工艺徒手把竹子一点点烧弯。
三年前阿木爷爷的儿子阿成建议父亲用更快速便捷的电锯开缝,视频一剪辑,观众根本看不出差别。但阿木爷爷不听,他拒绝了儿子加太多环境渲染和剧情设计的建议,每一个工序都坚持要拍近景。
儿子开始也不理解老爸的执拗,直到亲眼看到一个从头到尾展示木工活过程的视频,竟然当天就能突破100万播放量,才彻底理解了他的坚持,并下决心和父亲一起在西瓜视频上经营这个“老派”的账号,一做就是三年多。
今天,对于部分冷门的“非遗”艺术来说,最尴尬的无非两点:一是难以融入当代生活,二是藏在深巷无人问。岁月漫长,技艺却和人一样易老,这是大多数传统手艺不得不面对的宿命。所以,即便有幸被“请”进博物馆,成为偶尔被人记起的标本,实际上也失去了生命力。
阿木爷爷却不一样,从他将榫卯传播出去开始,就希望有更多人接触并愿意学习这门技艺。果不其然,不少年轻人通过私信请教技术。对此,阿木爷爷来者不拒,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往往越是专注、克制甚至不事张扬的匠人,越是能带给观众最朴实无华却熠熠闪光的感动,和一个拓宽眼界的机会。传统文化的新渠道表达,让世界终于好不容易有机会慢下来,去感受中国手艺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魅力。(辑/泛舟,资料来源:真实故事计划、新周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