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导向教育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课程中应用

2020-01-09 03:25鲍振华
福建建筑 2019年12期
关键词:建设工程导向成果

鲍振华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8)

0 引言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从事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强调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综合性强、政策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完善、各项法律法规的健全,招投标与合同管理逐渐演变为一项系统工程,现代项目信息管理技术也逐渐渗透到各个环节,以“互联网+”为背景,电子招投标、BIM技术、全过程工程管理等在我国开始广泛应用。技术的变革对未来工程管理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学内容更新的及时性、对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不同实际问题的适应性都要求很高。因此,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转变“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教学理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是摆在专业教师面前的一项新任务。

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专业教师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如吴娟、陈春来等进行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案例教学设计研究[1-2];沈天清、王路等对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方案[3-4];满金苹、张利军对考试方法进行探索[5]等。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专业发展需要和课程特色,本文结合学习成果导向理论,探求在“互联网+”环境下,以目标任务为驱动,构建“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教学新模式。

1 成果导向教育概述

自1980年斯帕迪(Spady W)首次提出成果导向的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理念以来[6],欧美国家的教育认证机构就纷纷改革认证标准,将学习成果视为一项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准则。这里的“学习成果”,指的是通过专业的学习之后学生最终所取得的结果,特别强调通过某一阶段学习后,学生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它不仅强调学习的理论成果,还强调学生内在感知的升华,进而影响能力素养、价值观等情感因素。

2013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后,开始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领工程教育改革。工程教育认证的“成果”,就是经过工程专业训练的学生具备了怎样的职业素养和从业能力,即“教育成果”,进而促进或提升“教育成果”,也即OBE,这也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根本目的。

2 基于“成果为导向”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近年来,我国工程教育领域的学者们不断努力探索具体的改革思路和实践方式中,在学科专业层面对“成果导向教育”开展了大量研究。而专业层面的预期学习成果最终要落实在具体的课程上,因此,本文拟结合“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培养目标,着手探讨关于具体课程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

2.1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的学习成果定义

学习成果内涵丰富,每门课程都有不同的定义。麻省理工学院等4所大学在研究、探索和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CDIO大纲与标准》,提供了一套详细的评价工科毕业生学习成果的国际通用准则[7],CDIO是英文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的缩写,即基于项目流程的视角,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4个层面——基本工程知识、个人技能、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等,培养学生成为优秀工程师的综合能力[8]。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是核心课程之一。由于学生理论学习有限、实践经验又相对缺乏,因此,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策划中,参考《CDIO大纲与标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的学习成果,主要定义为:通过学习基础法律知识、工程招标投标和合同管理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其基本知识,基本能编写招标文件、投标文件,拟定建设工程合同,具有从事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和合同拟定能力及管理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问题。

2.2 基于OBE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教学设计

每个人的学习过程一般都要经过4个层面形成闭环,即问题层面、反应层面、学习层面、行为层面。4个层面的闭环,重在发现学生的问题,根据专业需求,以适合的方式引导刺激学生学习,进而鼓励学生的行为改变,同时用数据监控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形成教学的闭环。经过这样一次循环,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得到改进;同时,学习又是一个需要不断反复强化的过程,通过每一次的循环都会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为此,在相关的教学活动中,遵循OBE反向设计的原则[9],根据“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知识体系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3个大模块,8个子模块,同时参考《CDIO大纲与标准》,明确各教学模块所需的学生预期能力培养目标,将其相对应地落实到课程计划中,构建相应的匹配矩阵(表1)。

表1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知识构成及教学策略

2.3 基于OBE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实现策略

课程层面预期的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具体的课程模块分解,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实现。其中的关键就是在确定课程模块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实现策略。根据“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的学习成果类型,基于教育与认知科学理论,在“互联网+”背景下借助于现代教育科技手段,运用讲授教学、研究型教学、4D情景教学、案例教学、BIM招投标项目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设计现场讨论、角色扮演、模拟练习、作业报告等各种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而更好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工程招标”模块,先确定学习成果,即熟悉招标基本原理、掌握常用的评标办法,能够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下编制工程项目施工招标文件。然后,通过讲授教学和案例教学进行招标理论讲解,再利用现有的工程招投标教学软件,进行4D情景教学,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练习等现代教育手段,让学生了解招标程序原理、领会评标办法、熟悉招标文件编制,深切感受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进一步深化所学理论知识,有效地实现预期的目标。

这种不再单纯的知识理论灌输着力点在于,更加注重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全生命周期工程合同管理知识整体逻辑框架,学生从“观众”变为“演员”,改被动接收为主动参与,不再受制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在每个知识点模块学习之前,结合预期成果拟定教学策略,向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给学生设置一些需要完成的任务,也即该模块计划实现的“成果”。通过成果导向促使学生利用课余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寻找和搜集相关案例,熟悉完成任务所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为即将开始的课堂学习做准备。这样,在整体层面可以为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逻辑体系,在每个模块重点知识的掌握上,也能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努力寻找解决方案等方式向课外学习、工程实践延伸。

2.4 设计全面、标准的评价系统和反馈机制

评价体系是检验教学改革成效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教学考核围绕改革目标,适应教学改革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以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成果导向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习成果为核心,让学生通过任务驱动,用学习掌握的理论去完成一个任务,通过完成任务来展示自己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情况。因此,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策划中,必须建立基于学习成果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考核和评价从任务出发,以任务为基础,以目标为核心,结合前文匹配矩阵,综合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强化过程考核。如,采用课堂提问、随堂小测、专题案例分析、项目作业、课后模块习题集等测评措施,分阶段地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测评,评定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并及时反馈,学生在知识巩固阶段,结合评定反馈结果反思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弥补和改进,或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过程性的评价和反馈,不仅使学生对上一阶段知识及时作出巩固,同时也为下一阶段的有效学习起了督促作用。

3 结语

在课程教学中,实现成果导向教育的关键环节分为3个部分,先是确定课程目标,即学生完成课程后达到的水平和特征;再明确课程教学活动,界定学生要学什么,强调知识应用,达到怎样的学习结果;最后提供各种课程教学评估策略,注重评价学生完成任务取得的“成果”,而不是考试成绩,从而保证能力培养的结果。即从教学成果定义、教学内容设计、实施和评价反馈几个方面,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教学模式中进一步落实、改进,这样有助于将课程教学过程向建筑产业发展、实际生产和创新实践所需的应用技术人才这一“成果”进行聚焦,转向关注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就业质量、创业能力及其长期职业发展,符合当前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的时代要求。

猜你喜欢
建设工程导向成果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BIM技术在现代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偏向”不是好导向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关于建设工程监理发展趋势的探讨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