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信息数据的核心在于应用。与“云”共舞,御“数”前行,不光要注重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
一介书生,两鬓染霜;
三余读书,四十有惑;
五味俱全,六根不净;
七言八语,九行十业。
如果你到公路部门一些单位参观考察,东道主通常会带你去看一些“亮点”,比较常见的是指挥中心和监控大厅。这些地方会有一整面墙的电子显示屏,展示着多路实时监控视频画面,统一着装的工作人员端坐在办公桌前,忙碌地敲打着键盘,看上去非常“酷”。
但这个场景有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如果你“不识趣”地多问几个问题:“大屏幕平时都干什么用?”“各监控摄像头是否经常在线?”“传回来的信息数据在行业管理和服务中究竟发挥了哪些作用?”……恐怕会令主人家很窘迫。
实际上,这也是公路信息化当前面临的尴尬。近年来,很多地方公路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了不少,搭建了很多系统平台,确实在办公、收费、管理、执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实事求是地讲,这些作用发挥得还很初级,远远不够。有的系统平台只是被用来统计一下数据、报送一些资料,甚至有些只在应急指挥、领导视察和兄弟单位前来参观调研时才能刷到一些存在感。采集来的大量信息数据呈“碎片化”“孤岛式”,甚至陷入“沉睡状态”,各单位普遍缺乏对信息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和利用,行业决策、管理和服务也并没有因为这些系统平台而实现质的飞跃或颠覆性的创新。
众所周知,信息数据的核心在于应用,公路行业需要信息化赋能的场景太多了,例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对打谷晒粮、违章搭建、货车抛洒滴漏等损害路产路权事件进行自动甄别和预警;对超限超载货运车辆进行重量检测、图像采集、车牌识别、路线追踪,并及时通过手机App推送给执法人员,实现路面精准查处和源头有效管控;对桥梁健康状况进行持续监测,在恶劣气候、交通条件下或桥梁运营状况异常时发出预警;对公路运行状态和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向管理部门推荐科学的升级改造、大中修方案,并向社会公众实时推荐合理的出行路线……上述工作如果单靠传统手段,必然存在费力耗时、落实不到位、效率低下、随意性大等问题,有些难题甚至根本“无解”。而现代信息技术则为解决行业发展的许多老大难问题,实现公路养护、管理、服务的科学化、精准化、个性化提供了崭新的契机。
随着我国客货车辆ETC安装率不断提高,公路交通量调查、路网运行监测和不停车检测点的不断建设和完善,采集到的信息数据越来越多。再加上大量公路、道路运输基础数据,结合交警、气象、水文、自然资源等信息,涉路的信息数据资源其实非常丰富,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大数据富矿。
马云说:“未来最大的能源不是石油,是大数据。”被誉为“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人”的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也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将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大数据已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
电影《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红桃皇后说过一句话:“你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在风起云涌的大数据时代,公路部门要跟上潮流,迎着大数据的风口,与“云”共舞,御“数”前行,不光要注重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提出有效的应用需求,引进专业队伍,对公路大数据富矿进行“开采”和“冶炼”,使信息数据资源更好地赋能公路发展,实现公路管理模式创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人民群众的出行和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