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陈红梅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一种手术方法,是利用电凝和电割切除增生前列腺组织并电凝出血的血管,具有创口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但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常见不良反应为低体温,可导致患者心脏骤停、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心血管意外事件,且发生率增高;而对凝血功能而言,低体温可导致围术期患者血小板功能和凝血物质活性降低,抑制凝血机制,增加术中输血量,导致术后出现多种并发症;对于代谢率而言,低体温可降低机体对药物的代谢速度,延长排泄时间和麻醉恢复期;低体温还可抑制免疫系统,增加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1]。因此,本研究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并拟定相应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8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53~86岁,平均(66.3±8.6)岁。纳入标准:经影像检查符合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标准;意识、智力、表达能力正常;患者和家属详细了解本次调查注意事项,征得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肾功能不全;6个月内行前列腺及周围手术;中途放弃或转院治疗。其中有19例(12.84%)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
1.2 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由研究组成员统计患者年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麻醉时间、冲洗液温度、术中补液量、出血量、手术时间等信息,对纳入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
1.3 评价标准 标准机体核体温36~38 ℃,<36 ℃即可诊断为低体温,32.1~35.0 ℃为轻度低体温,30.0~32.0 ℃为中度低体温,<30 ℃为重度低体温[2]。
2.1 影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低体温的单因素分析(表1)
表1 影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低体温的单因素分析(例)
2.2 影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低体温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2)
表2 影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低体温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可有效缓解患者尿频、排尿困难、尿潴留等症状[3]。随着居民生活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导致其手术和麻醉耐受力逐渐降低,加之患者术中长时间暴露术野和冲洗膀胱等因素[4],可增加机体核体温下降的风险,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约有60%~80%患者发生前列腺术中低体温[5]。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量≥400 ml、术中补液量>1500 ml、冲洗液温度<34 ℃是影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3.1 影响因素分析
3.1.1 术中冲洗液温度<34 ℃ 成为影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低体温的首要因素,我国大多数手术室对于液体药物储存采用低温冷藏[6],但在术前并未进行缓温,直接应用低温药物输注或冲洗,导致机体在麻醉状态下接触低温液体后,无法调节自身体温,机体被迫将体内热量向外界转移,进而诱导机体核体温下降等风险发生[7]。
3.1.2 术中补液量>1500 ml 成为影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低体温的次要因素,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体内术中每输入1.5 L溶液可使机体核体温降低1 ℃,诱导患者发生冷稀释反应,且术中大量输入补液可间接增加机体散热量,诱导患者发生寒战、低体温等[8]。
3.1.3 术中出血量≥400 ml 成为影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低体温的间接因素,虽然前列腺电切术具有创伤小等优点,但如果患者前列腺增生较大,可使手术时间延长、创口增大[9],影响全身血液循环,导致凝血因子和活性物质分泌较少,增加术中出血量,进而形成体温下降、出血量增加的恶性循环,间接诱导机体核体温下降的风险发生[10]。
3.2 防护措施 术前30 min采用液体恒温箱将术中待用的药品缓温,其中液体药品恒温至35~37 ℃、血液制品恒温至30~34 ℃、消毒液恒温至26~28 ℃[11]。术中采用手术巾和棉被包裹暴露部位,对于BMI指数较大患者在不影响手术治疗情况下给予肢体捏压按摩,促进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术前30 min对手术床、手术间等进行加热恒温,恒温至36~37 ℃的舒适状态,同时采用肛温检测,对于检测体温超过标准体温2 ℃以上患者应停止加热恒温,避免影响生命体征和诱发压力性损伤[12]。摆放体位前双脚掌部袜子外侧粘贴一次性发热贴,达到肢体远端恒温保暖,促进血液循环,且保温时间可维持至出恢复室。呼吸机无创通气模式应附加加温湿化系统,湿化器内装入灭菌注射用水,并将吸入气体加温湿化调节为32~35 ℃,定期检查湿化装置内水位线,可有效降低呼吸道黏膜水分和热量散失。
综上所述,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患者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较多,护理人员应与医师紧密配合,密切观察相关指标,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术中低体温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