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古诗词教学的“读”与“写”

2020-01-09 16:36
课外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读诗古诗美的

顾 学

(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江苏 常熟 215500)

古诗是伴以歌唱的形式出现的,即使后期部分体裁的诗歌无法歌唱,但也非常适合于吟诵。音乐性是诗歌的特性之一,这一点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中曾经论及。二十年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还能够顾及到诗的诵读,而如今剩下的唯有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刷题了。“哑巴诗歌”与“哑巴外语”一样,不利于诗歌的学习,换种说法就是——诵读诗歌有利于对古诗的学习与鉴赏。

一、读诗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诗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与宣泄,能够流传至今并且收录到教材中的古诗,皆可称为皇冠上的明珠,其中蕴含的情志古今相通,深入人心。读诗恰恰也是学生的情感寄托与宣泄,“导民之情,使之言”“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从孔子到苏轼,从读(唱)诗的社会价值到个体作用,无不彰显读的重要意义。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学习压力大,电子产品充斥着他们的生活,许多学生家庭环境又不稳定(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学生的内心世界缺少阳光,缺少理解。当诗情与感情灵犀共鸣时,大声抒发出来,可以化解郁积心中的压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性情与人格。比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本诗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其中有许多名句充满豪情、叛逆,洋溢着青春的力量。追梦的年华,在如此压力大的学习环境之下,在师长不能理解自己的情况下,将“天生我材必有用”“与尔同销万古愁”吼出来,既可以一吐为快,又可以将自己与作者来一次情感的“火星撞地球”,享受和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既属于作者,同样也属于读者,当学生尽情朗诵诗歌时,在那种忘我的状态环境下,喷发出的情感其实就是朗读者内心的外化,感情的流淌。

二、读能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

古诗词能够流传千古,音韵美是原因之一。因为考试不考,所以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基本被完全忽略了。这对于理解、赏析诗歌,传承传统文化是一种极大的缺失,也违背了《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进一步了解古诗音韵方面的一些常识后,再通过诵读体味古诗的节奏感、韵律感,能够增强对诗歌韵律方面的“美”的把握。比如平仄、韵脚、断句,甚至进一步了解读音方面的平上去入,以及汉字读音的转变。这样的学、读相辅相成,可促进对诗歌的理解和热爱,同时也能够起到对古诗及古文化传承的作用。例如杜甫《登高》中“潦倒新停浊酒杯”,根据律诗押韵的规律,“杯”字的读音一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李商隐《无题》中“青鸟殷勤为探看”的“看”要读成一声。而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其”的作用是补足音节(无实义)……在这些基础上,可以拓展开来,如“唯见江心秋月白”中“白”古音近似于“bó”。如今班级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激发学生的兴趣后,可以让学生用不同方言朗读诗歌,感受古音语境中诗歌的音韵美。由点及面,通过古诗教学,还可以引发学生对古代汉语学习的热情,把一些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比如《说文解字》《诗词格律》。

三、读能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叶圣陶曾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诵读”与“理解”在古诗学习上是一对并蒂莲,相辅相成,相互提升与促进。诗歌是跳跃性思维,外加汉语古今的变异,古诗对学生而言就更加难懂了。如果能从朗读方面入手,会加深对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比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暖”字读起来婉转柔顺,“寒”字读起来深沉艰涩,这种朗读恰恰体现了诗歌所要表达的巧渡金沙江之顺利、强渡大渡河的悲壮。而在杜甫《登高》一诗中,“艰难苦恨”四个字如果断句为“艰难·苦恨”则流于平庸,若为“艰·难·苦·恨”一字一顿,就更加能令人感受到作者生活的压抑以及内心的悲痛,更能彰显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用声音传递感情,把感情融合在声音里,渐渐地,读者与作者浑然一体。苏轼《江城子》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忆往昔你侬我侬,适合读得轻快美妙,接下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阴阳两隔,适合用悲、慢的语调朗读,教学中本来要花大量时间去解读的两个画面内容,可以通过读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体味,不知不觉间也就完成了自我领会。理解了,去读;读,进一步理解。用感情去诠释感情,那份情更真更浓。

四、读诗可提高文艺审美能力

诗歌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朗读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形式,读诗是对诗歌本身的再创作。化无声的文字为抑扬顿挫平仄起伏的声音,就如同演奏者通过乐器诠释乐谱一样;朗读也教会学生如何表达情感,文饰自己的声音。学生的朗读从最初的胆怯羞涩,渐渐走向大胆与模仿,最终会勇于表达和创作。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学会理解诗歌内涵、情感,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经过对情感、思维、语音、肢体等多层面多角度的打磨锤炼,学生对古诗艺术的鉴赏水平会越来越高,对整体的文学艺术领会和要求也就愈来愈严苛,那么一些快餐式的歌曲,低俗的网络小说,格式化的肥皂剧,无病呻吟的心灵鸡汤等就不会再具吸引力了,庸俗的文化自然没有了市场,创造者和审美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艺术追求与欣赏方面,整个社会又前进了一步。苏轼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央视“诗词大会”中的外卖小哥雷海为、北大理工博士陈更就是最好的注脚。诗歌的美育功能千百年来一直在那里,个体审美能力的提高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但是如果诗歌教学只一味地强调讲解和做题,传统文化瑰宝反而成了学生审美情趣提高的枷锁。所以,学了这么多古诗,做了海量的题,学生作文中不曾引用一句,甚至厌恶古诗,说明我们的诗歌教学,根本没有挖掘和展现诗歌的“美”。

五、读诗可以激发读书写作的热情

读诗,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热爱诗歌。在此基础上,也一定会将这份爱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古诗延及到现代诗,从诗歌面向众多体裁的文学作品,这正符合今天所提倡的“大阅读”教学。比如学完苏轼的《江城子》,教师可以随即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推荐给学生,同时,也可以把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介绍给他们。这样,阅读就成了一张网,从读诗的“点”出发,疏而不漏。

读诗,可掌握诗歌平仄韵律,创作方法和要求;古人用诗歌表达情志,读诗就是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当然,也一定能被诗人的创作激情点燃自己的创作欲望。如今微信朋友圈、QQ日志、微博等媒介发展迅速,学生喜欢在上面书写自己的心情,古诗的简洁含蓄高雅恰好可以成就年轻人乐于展现自我得到外界认可的心情。用心朗读,有助于记忆,学生读诗会在不经意间把优美的诗句埋在心底,让这份美丽在作文创作中绽放,使得文章具有诗情画意,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诗歌是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这种音乐美会潜移默化地在学生的脑海里,在非诗歌体裁的文学创作中,同样会用这种“美”来要求自己,让自己的文字更加流畅自然。

读诗,不只是朗读者对于诗歌的理解与二次创作,同时诗歌也回馈给朗读者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听说读写”是语文教育教学的基础和根本,一项都不能丢,每项都要再提高。

猜你喜欢
读诗古诗美的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好美的雾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读诗的窗口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