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职工大学 张雅军
职业院校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也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社会应用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全日制培养的毕业生累计超过800 万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丰富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结构。
当今社会正处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对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我国目前技能型人才十分紧缺,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问题。
面对市场改革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转变思路,探索适应市场,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特色专业。同时要注重教学改革创新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彻底改变教育方式、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管理方式,以适应新时代企业的需求。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职教20条”,要求这类教育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这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高职院校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高职院校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首先,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认清高职院校的定位,在办学模式上参照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职业教育的特点。其次,教学质量不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在教学内容方面显得陈旧,缺乏实用性,没有真正体现出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型人才的特色。培养出的学生技能单一,知识面不广,缺乏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能力。再次,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自己院校的特色,盲目跟风,流行哪个专业就开设哪个专业,模仿其他院校,缺少对市场人才的分析和对今后几年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预判。最后,培养出的学生不适应市场需求,就业率偏低。由此可见,我国高职院校需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更新教学管理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直接面向社会需求的,所以高职毕业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适应相应工作的能力,尤其是动手操作类型的工作。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贯彻始终。高职院校应开展教学模式的研究,建立一整套完整科学的、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特点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
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参与度,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合作关系。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以及现代教学理论和职业教育的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根据知识、能力、素质等不同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质量要求。
要确立以人才培养为主导作用的教学原则,并以此来推广主导性教学模式。学校要组织和引导教师深入研究。这种模式体现了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有利于培育和形成学校的教学精神、教学风格和新的教学传统。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仍然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支配,学校在设计制度时,更多地是为了加强对被管理者的控制,同时,也便于管理者的操作,此方式不利于激发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约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方面的观念落后和制度缺陷,已严重影响了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改善和优化高职人才的培养环境。
一是建立满足学生就业、创业需求的弹性学习机制。加快建立弹性学习机制,控制必修课的数量和课时,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允许学生跨院系、跨年级、跨专业选修;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主权和弹性空间,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
二是建立适应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教学运行机制。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与企业紧密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和必由之路。学校不仅要把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制订培养方案、参与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用制度形式规定下来,而且要在实际运作中,根据工学结合的具体形式,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对人员、经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保证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序地组织教学。
三是建立突出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考核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应重点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改革课程考试制度,考试方式要向灵活性和多样化转变,要注重形成性考核和创新性学习成果的评价,实现学生课程成绩构成的多样化。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应重点关注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包括教师的师德师风、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教学水平、改革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在现代职教思想指导下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能力。
这里我们所说的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相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艰苦创业、踏实肯干、与人合作的品质。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要建立长效机制,学校从上级领导到一线教师,不仅要关注每一节课、每一次考试,而且要从某一较长的教学阶段,甚至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开始,到毕业设计任务的结束为止的全过程来检验、评价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中,要突出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得理论能够联系实际,使学到的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式。不能仅凭借学生考试成绩来认定学生“学”的质量,这是不全面也是不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的。每个教学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同,所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自然也不相同。作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质量的评价方式,自然要跟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应建立涵盖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指标的评价标准,并据此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进行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质量要求。
三是改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机制。人才培养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学校的基础设施、实训设备等硬件资源是人才培养的硬件环境。高等学校的学术氛围、人文环境和作为职业教育特有的职业、企业环境等构成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软件环境。
现在,高职院校大多进行了硬件改善,修建了新的教学楼,改善了实训条件,硬环境建设固然重要,但相比之下,软环境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为重要。要加快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应具有很强的专业应用能力,或称之为专业实施能力。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懂得教育基本规律;具有职业课程开发能力;适应专业教学任务转移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专业智能的要求。
总之,高职院校想要长久发展,从高职院校的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到广大教师,都要树立科学的创新意识和人才观、质量观,弄清人才需求与教学质量的关系,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特定内涵以及影响和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要紧跟时代发展,尽可能建立多种规格的质量标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途径,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