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乡贤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建设途径研究

2020-01-09 22:02梁星丹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乡贤村民人才

梁星丹

(西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乡村的灵魂和根基。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文化一直是人民的精神指引。2018 年11 月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件中提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1]乡贤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重提乡贤文化,培育新乡贤人才,不仅响应了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的号召,还表现了一个地域的精神文明标记,更体现了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传统乡贤文化的兴起与重塑

乡贤一词最早起源于东汉时期,迄于明清。“乡”即乡村,也作本乡本土,“贤”即有德才,学而知之者指的就是贤人,贤人更注重的是才与德。乡贤就是在本乡本土中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的人。在封建社会时期,乡贤作为一个特殊阶层,是国家统治阶级向地方社会基层的一个权力延伸。他们的主要作用就是调节中央和地方的平衡,把中央的政策具体落实到乡村,也是传达村民“心声”的代表人物,是中央和地方之间沟通的一个“中间人”。“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皇帝通过乡贤这个群体更好地实现了对乡村的治理,达到了“家天下”的目的。

与传统乡贤相比,新时代乡贤的“新”体现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环境。新乡贤在乡村中是指有较高道德水平和修养的人,在新时代的特定环境中,承担着与时代相符的文化继承与创新任务,扎根基层,影响当地的精神风气。同时,新乡贤文化也是对一代又一代传统乡贤辛勤创造、口口相传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指引。

二、乡贤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推进乡村振兴,响应国家号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视发展乡贤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重提乡贤文化,是我国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乡村治理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响应国家号召,用好乡贤文化力量,传播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中,村民文化水平较低是乡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如很多贫困户缺乏自主脱贫意识,一味依赖政府补给度日,整体精神风貌欠佳。所以,提高村民文化素质,是乡村进步的“钥匙”[2]。新乡贤通常与大部分村民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在处理利益分配等问题中可以起到一个有效的平衡作用,使党和政府实施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能更好地得到落实。

(二)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减少低俗文化传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中低俗文化的蔓延、人际关系的冷淡、乡俗民风的缺失、乡村制度难以落实等问题逐渐凸显。在新时代环境下,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也是乡村治理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正所谓“群书赤矜其乡贤,美其邦族”。乡贤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新乡贤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乡村治理和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新乡贤文化可以作为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榜样和模范力量,教化乡里,引领风尚;另一方面,新乡贤文化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具有净化乡风民俗的载体和基础作用。

(三)提高基础教育水平,推动经济发展

新乡贤文化来源于乡村、服务于乡村,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有力的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新乡贤文化,受益最深的是乡村中的学生。发展新乡贤文化需要一批具备传统优秀文化知识和较高道德素养的乡村教师,他们给乡村学生带来的教育将更贴近新时代,更符合新要求。更多新乡贤回乡投资、从事慈善,会给青年人提供一个很好的榜样,从而激发青年才俊见贤思齐、奋发图强,支持家乡的振兴治理,推动经济产业的发展。

(四)推进乡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一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贤的发展,为乡村注入了新的能量。新乡贤中不乏企业家、技术人才、现代化农产品经营者,他们的优势便是所拥有的资金、技术、经验,在党中央的支持和带领下,充分发挥他们这些优势服务于乡村、植根于乡村,有助于加速完成乡村产业转型、推动现代化农业升级的规划,最终真正造福于乡村。

三、重塑乡贤文化所面临的困难

首先,乡村教育资源流失,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吸引着大批青年劳动力流向城市。新乡贤文化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而乡村教师普遍年龄大,文化水平低,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能力也较为有限。相比之下,乡村支教教师文化水平略高、对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略多,但他们并不是愿意长久扎根乡村,长期为村民服务的人才。乡村人才匮乏,空心化现象严重,制约着乡村文化建设,从源头上阻碍了新乡贤文化的传播。

其次,新乡贤在乡村中缺乏威信和认可。新乡贤在新时代背景下没有被赋予一定的公职或者称谓,他们仅仅是政府进行乡村治理过程中的一种潜在软文化教育方式。与政府公职相比,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公信力。新时代下的乡贤团体也有从城市回来的成功人士和高才生,他们自身存在一些与实际能力不符的优越感,从而导致村民对他们不认可,新乡贤和村民不团结,使其在乡村中的作用和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最后,乡贤文化资源开发存在一定的困难。乡贤文化是乡村中流传的民间文化,距今时间久远,一旦失传,文化资源的恢复便会十分困难。经过多个朝代的更替,近代战争的侵扰,有些优秀传统乡贤文化已经失传。新时代下的乡贤文化不仅仅是为了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在我国现代化的环境中创新、转化,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服务。这其中的工作量十分之大,需要大量的人才,因而,乡贤文化资源开发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新时代背景下乡贤文化的建设途径

(一)建立有效的人才保障机制,留住现有的乡贤群体

当前,乡村集体道德价值观日益淡化,村规民约在乡村中的约束力受到严重冲击,现有的乡贤群体不受重视。为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建立有效的人才保障机制。地方政府和基层党组织应该设立专门的乡贤群体表彰评选部门和管理部门,给予杰出乡贤人才物质鼓励和精神支持,从而有效调动他们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人才保障机制保障现有乡贤群体在村民中的威望,使其带领村民更好地开展乡村建设。

(二)设立专门的书院和乡贤馆,培养新乡贤人才

乡贤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仅仅通过在学校开设课程或者在村民中开展讲授来宣传乡贤文化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开设专门的书院和乡贤馆,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从而更好地传承乡贤文化。例如:政府可以在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公益性书院和乡贤馆,根据各地区文化的不同,建立具有特色的书院和乡贤馆,把书院和乡贤馆定位为区域传播文化的中心,通过这一活着的传统优秀文化遗产,培养新乡贤人才。

(三)创造返乡就业平台,吸引优秀青年回乡发展

青年返乡就业创业,不仅可以为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还可以加快乡村经济发展速度。新乡贤的培养,说到底就是人才的培养。2019 中央一号文件提到:“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支撑服务平台,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3]例如:阿里巴巴在桐庐县乡村成立试点项目,为桐庐县乡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成功吸引了大批当地青年返乡。这无疑是乡村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举措。

结语

纵观历史,乡贤文化是促进我国乡村运行的重要基层力量,是千百年来乡村建设过程中积累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重提乡贤文化,发挥乡贤文化的当代价值,不仅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还是响应党的号召的重要举措。在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新乡贤文化作为结合新时代、新环境的产物,无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能够为乡村治理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此,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建设新乡贤文化,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乡贤村民人才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人才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