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瑛羚
(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贵定 5513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1]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师培养,发展民族贫困地区学前儿童双语能力,把民族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成才,是贵州实现教育脱贫的根本之策。但当前,双语师资和双语人才严重匮乏,是贵州民族语文工作和双语教学的最大瓶颈[2]。鉴于此,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黔南幼专”)开设学前教育专业民汉双语民族班,采取有效策略开展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师培养,将对贵州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可持续脱贫的实现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门课程或一个专业的开设,是基于现实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之后提出的,必要性则是首要考虑的问题。目前,黔南幼专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人才培养缺少特色、专业课程内容单一、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是开展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师培养的必要性所在。
作为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示范性、民族性、艺术性是黔南幼专的办学特色,培养具有民族文化素养,适应民族地区发展,扎根民族乡村学校的合格师资是黔南幼专的办学目标,实现内涵式发展是黔南幼专的办学方向。但从当前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实际来看,在培养目标、教材选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其办学特色的民族性并不鲜明。因此,学校特色的创建,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开展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师培养。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黔南幼专的专业课程内容单一,缺少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不符合学生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并且所拥有的师资、文化和学生等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黔南幼专的儿歌、舞蹈、游戏等内容都是以国家高等院校通用教材为主,没有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和教学需要编写校本教材,或者没有在教学中适当地增加民族儿歌、民族舞蹈和民族游戏等内容。因此,课程内容的丰富,教学改革的推进,需要实施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师培养。
调查发现,黔南幼专学生的就业率不高,除受学历限制外,综合能力普遍偏低,这与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除了立德树人,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具有一技之长,能顺利就业、服务社会、建设家乡的专门人才。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黔南幼专应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岗位要求的基础上,着眼于培养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和教学实际需求的师资,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开展特色教育,寻得自身发展的同时,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因此,就业难题的破解,人才质量的提升,需要探索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师培养。
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师培养可行性分析,主要是探讨黔南幼专是否具备开设学前民汉双语民族班、兴趣班或公共选修课的条件,尤其是师资、生源、成果和设备等各要素的实际情况能否支撑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师培养的实施。
2018 年,黔南幼专录取新生2 200 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 056 人,占新生总人数48%。以学前教育系为例,2018 年录取新生696 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74 人,占新生总人数53%;“民汉兼通”的双语学生有89 人,占该系少数民族学生达23%,其中,以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且各少数民族掌握本民族语言的人数分布合理。因此,2018 年“民汉兼通”的双语学生人数多且结构合理,为黔南幼专学前民汉双语民族班、兴趣班或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以及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师的培养提供了生源保障。
为充分了解、利用和发挥黔南幼专已有师资,本研究围绕教师的民族成分、民族语言文字掌握程度、开展双语教学的建议等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黔南幼专精通本民族语言的教师有苗族5 人、侗族2 人、水族2 人、布依族2 人、彝族1 人,但除了苗族(西部方言)1 人掌握本民族文字之外,其他教师尚未参加过任何关于少数民族文字的学习和培训,即只会说本民族语言,不会写本民族文字。此外,黔南幼专充分利用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引进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2 名,其中,苗瑶语族语言研究方向1 名,壮侗语族语言研究方向1 名;引进民间音乐、民族舞蹈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34 名。可以说,黔南幼专潜在和引进的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多,结构合理,基本能够满足黔南幼专双语教育师资的培养需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文件精神和教育厅的工作部署,黔南幼专承担了省级工作任务——在有关民族地区加强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序号:RW-10),经过三年的组织与实施,对于在民族地区建设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除此之外,学校大力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积极申报相关课题,着力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近年来,从黔南幼专立项和结项的课题来看,大部分都与少数民族教育或文化相关,这些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师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双语人才,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产生的[3]40。 一方面,黔南幼专新校区全新配备了硬件设施设备,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提供了便利条件和良好环境。另一方面,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黔南幼专采取了自主实习和学校安排相结合教育方式,除1 所附属幼儿园外,还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各级各类幼儿园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其中,挂牌实习基地的公办幼儿园有16 所,民办幼儿园有11 所。硬件设施设备的不断完善,见习实习基地的日渐增多,对于该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调查发现,黔南幼专在2017 年就向贵州省教育厅提交了开设民汉双语民族班的申请书,但由于教育部未批准,最终未能顺利开班。对于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民族班,黔南幼专各级各部门领导均持赞同和支持态度,尤其是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一直在为双语民族班的申报和学前双语人才的培养努力。所以,如何立足于本土,着眼于全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成为黔南幼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一是对学前教育系2018级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有效调查问卷的590 人中,71%的学生表示愿意报名参加民汉双语民族班、兴趣班或选修课。二是对学前教育系2019 级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的学生表示愿意报名参加少数民族学前双语兴趣班。三是对已参加少数民族学前双语兴趣班并完成规定学时顺利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关于结业考试最后一道题“请你对兴趣班提出意见或建议”,78%的学生提出希望继续开班且时间再长一点。从具体的调研数据和参加兴趣班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少数民族学前双语学习兴趣浓厚且积极性很高。
目前,黔南幼专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人才培养缺少特色、专业课程内容单一、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使得黔南幼专开展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师培养显得十分必要。通过调查发现,黔南幼专的生源、师资、成果和设备等各要素都足以支撑学前教育双语民族班、少数民族双语兴趣班或民汉双语选修课的开设,只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扎实有序地开展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师培养,就不仅可以破解目前黔南幼专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困境,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还将对贵州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