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现状分析

2020-01-09 22:02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院校

杨 帅

(许昌电气职业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紧接着,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政课建设为检验高校贯彻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试金石,教育部将2017 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并在《2017 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中指出要“紧扣重点环节,切实增强思政课获得感”[2],把思政课获得感作为评价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深刻理解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内在逻辑和核心内涵,调查了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及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现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方面存在的问题,事关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成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意义重大。

一、思政课获得感内涵

“获得感”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 年2 月首次提出的概念。获得感是关于人的主观感受的伦理学范畴,标示人的主观期待与客观获得、实际收益的关系,是从主体需求、期待为基点形成的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却是客观的[3]。思政课获得感由“思政课获得”和“感”构成,其中“思政课获得”是学生在思政课过程中获得的某种客观知识,而“感”是一种情感和心理体验,放在一起便是学生获取某种利益后所产生的内在满足感。因此,思政课获得感既是学生对思政课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客观因素的主观情感或体验,也是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因思想、情感、道德、规则等客观因素获得满足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而产生的正向的、持续的、积极的主观情感和心理体验。具体表现为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获得了什么,理论上学到了什么,情感上对思政课怎样评价,思想上产生了怎样的共鸣,行为上受到哪些积极影响[4]。 思政课获得感直接影响学生对待思政课的态度。

二、思政课获得感提出的意义

首先,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出与教育的价值目标高度契合。教育的“价值承诺”是让人们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思政课获得感体现了思政教育关注学生心理需求、满足学生内在需要,以学生获得感为追求的价值目标。其次,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出是以生为本思想的生动体现。高校思政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政课担负着价值引领、铸魂育人等作用。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关键期的高职学生,相比本科生将来会更早地踏入社会,因此学校更需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打造好育人工程的“最后一公里”。最后,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出与高校思政课的改革方向一致。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已发生改变。在当今的全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学生“人在课堂,心在手机”,思政课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而如何通过重塑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方法和技术应用、改善教学环境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获得感成了首要问题。

三、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现状

(一)思政课的供给与学生需求不对接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对象是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青少年,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特点。首先,他们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不良、自控能力不足,同时他们富有自主意识,开放、自信,乐于表现自己,有个性。其次,目前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大多是“00后”,他们的人生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普遍表现出对网络、手机的依赖。学生会持续关注感兴趣的信息,对于不符合自己心理认同和价值观念的内容则持冷漠态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有以新时代大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发展规律为出发点,才能增强思政课的获得感。

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供给明显与学生需求不一致。首先,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内容大多偏理论性、政治性,侧重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实践性与趣味性低,与学生目前的学习生活实践、未来的职业规划以及当前社会时政热点等紧密联系的教育内容少之又少。其次,一些思政课教师根本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教材是讲完了,对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困惑却没有给予回应,甚至有些思政课教师自身时政敏感性就弱、政治信仰不够坚定。在缺乏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供给的环境下,高职学生学习期望没有得到满足,自然对思政课产生厌倦感。最后,当前思政教育的供给大部分集中在课堂,如何打破这一主渠道的限制,改变思政课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持续供给获得感,成为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新问题。

(二)思政课的参与率和认可率低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领导不重视、任务量大、教师少、内容多且难等诸多问题,再加上智能化产品的运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教与学“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台上唱“独角戏”,上课埋头念PPT,不注重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其结果就如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就“教育改革发展”答记者问时所说的“我们到高校去调研,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人到了心没有到”。[5]

(三)思政课内容入脑未入心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堂上,看似学生也能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完成学分,考试成绩也合格,但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发现,生活中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优秀习惯养成等与思政教育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缺乏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思维方法及创新精神等,甚至连最基础的明礼仁爱都没有做到。只有“获得”没有“感”,思政教育没有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追求,知行不一致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另一问题。典型的表现是因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脱节而出现了“啃老族”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享乐主义者、拜金主义者等。

四、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策略

(一)打造专业思政队伍,增强思政课实效性

思政课堂上学生参与率将直接影响获得感的实现。要想把思政课打造成学生喜欢的课,引导学生从“要我学”“跟你学”转变为“我要学”“自觉学”,提高学生的思辨力,培养他们正向思维方式,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高度重视思政教育,给予思政教学更多人力、财力支持,给予本校思政队伍更多的专业培训,尤其注重提高教师在政治传播意识、形象塑造、沟通技巧、演讲辩论、新媒体使用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出一批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思政教师应与时俱进,教学内容要跟得上时代,常讲常新。“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要奋力跟上技术进步与话语情境的变化,坚持教书育人和言传身教相结合,通过显性引导和隐性渗透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面对课堂上的“低头族”,教师要换位思考,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比如开展小组研学、情景教学、小组辩论等,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二)开辟“第二课堂”,持续供给获得感

教育为“竞争力”赋能,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最终是为了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所以必须将“获得”落到学生认同和行动上。除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来持续供给“获得感”。

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本科院校的一些思政课教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充分利用社交媒体QQ 空间、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打破教材和课堂的限制,使思政教育真正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激发学生共鸣。像江南大学唐忠宝副教授推出全国首个思政类脱口秀《宝哥说》,让高大上的政治理论接地气,吸引了学生,掌握了学生思想动态,实现了改 革创新;全国时代楷模、大连海事大学曲建武老师,通过建立个人微信公众号“仍然在路上”,将自己30 多年的思政工作经历中的所思所想所为分享出来,不仅影响了一大批学生,还影响了很多思政课教师;河南工业大学丁建波老师充分利用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经常就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发表评论,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发展地看问题,建立了个人公众号“老丁说话”,就教育教学或人生感悟或学生的疑惑等推送文章,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思考。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6]全媒体视域下,只有遵循这“三个规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思政课获得感为导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增强学生的课堂认同感,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成效。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院校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