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芳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工艺美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悄然渗透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数字媒体教学已被应用到教育领域的各个学科当中,它通过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集文字、图像、音频、影视资料等元素于一体,将枯燥的书本知识以更加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美术鉴赏课也顺应时代的发展,引入了数字媒体技术。基于数字媒体技术,高校美术鉴赏课拥有更多的教学资源,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共享,已经完全区别于以往教学中的教科书、黑板加教师“一言堂”的模式。在数字媒体教学环境下,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学实践,充分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可以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可以说,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使美术鉴赏课变得更为灵活和多样化,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美术鉴赏教学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鉴赏课能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美术鉴赏即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和欣赏。美术鉴赏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鉴赏者运用自己的感知能力、情感、审美经验和知识修养,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理解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1]9美术鉴赏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已把该门课程列为普通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课程。
高校美术鉴赏课开设的意义有三个方面。首先,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提高其综合美术素养。优秀艺术作品是创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理解,是创作者心灵的表露。部分高校学生虽然知道某些画家的一些作品,但并不理解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美术鉴赏课能让学生掌握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从而能让他们终身受益。最后,美术鉴赏对全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也至关重要。许多美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会成为画家,但是掌握了美术鉴赏的方法后,从事任何工作都会把美的内涵很自然地传播出去,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审美素养。
为了深入了解高校美术鉴赏课的实施开展情况,笔者制作了一份关于美术鉴赏课程满意度的调查问卷,此次调查仅在河南开封的四所高校进行(河南大学、开封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在任课教师的帮助下,共发放问卷1 000 份,回收978 份,回收率为97.8%,回收问卷中有13 份因漏答题、多选、少选等原因被视为无效问卷,所以回收的有效问卷为965 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8.7%。此次调查反映出了目前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数字媒体环境下,高校美术鉴赏课大部分的教师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尽管教师把课件制作得很精美,内容覆盖面也比较广,但是整个课堂的教学模式仍旧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这样的课堂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很难参与课堂,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被调查的学生中,有35.6%的学生表示希望能参与课堂,有60.2%的学生希望教师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变目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不满意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
美术鉴赏的内容是多层次的,体现在鉴赏内容上是多元化的。张智永在《论美术鉴赏的内容》一文中也认为,美术鉴赏的内容包括“美术作品内容美、瞬间美、形式美、形象美、技法美的鉴赏”[2]672。由此可见,美术鉴赏的内容是多元化的。但是,目前教师在美术鉴赏的课堂上,教学行为的开展都是以具体作品的鉴赏活动为线索,习惯于采用“三段式”的鉴赏模式,即按照“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的模式进行鉴赏。教师总是把重点放在时代背景和主题内容上,有关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则被作为不太重要的内容一带而过。
学生学习美术鉴赏只是了解了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和作品表现出的内容,但对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如何鉴赏艺术作品的方法知之甚少。教师是凭借某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去界定艺术作品、解释艺术作品的,而不是从直觉领悟和感受的方式入手。“这样的教学模式,将美术鉴赏课程变成了简单、肤浅、机械的类似‘文学常识性’的课程,鉴赏课程简单化,从而使鉴赏教学仅仅停留在表层上,根本无法帮助学生真正进入到审美活动的中心。”[3]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重点不应是具体作品的鉴赏,而应该是传授给学生鉴赏的方法、启发学生鉴赏的思维。只有让学生掌握了鉴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才能达到美术鉴赏课程的目的。调查结果显示:经过一个学期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只有22.1%的学生表示学到了艺术作品的鉴赏方法,而63.2%的学生表示只是了解了作品的情节内容和作者生平。毋庸置疑,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及作品的主题内容是理解艺术作品最直接的方法,但是当学生面对一些形式感极强、纯抽象的作品时,就会感到鉴赏活动无法开展。因此,在高校美术鉴赏课堂上,只有教会学生正确的鉴赏思维方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受益终身的目的。
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要充分结合高校美术鉴赏课的实际,综合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发挥数字媒体技术的最大功效,根据课程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生成性”是一种动态教学、多样化教学,生成性课堂教学更强调自主构建,强调教师、学生、课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的交流,自我练习,最终提升自我。数字媒体教学运用到高校美术鉴赏课程中,为教学提供了视觉上的全新效果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制作的教学课件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也可以上传至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学生既可以在课堂上学习,也可以在课下下载点击学习,使学习更为便捷和人性化。
美术鉴赏课教学不仅要有具体作品的鉴赏活动,更要有鉴赏方法指导和鉴赏思维启发。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数字媒体教学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去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和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创造生成性学习过程,课程结束后的作业、作品和讨论也成为重要的生成性资源。
网络媒体教学是通过互联网特有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美术资料,也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艺术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数字网络承载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快速、及时,真正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和查询自己所需要的美术资料,教师也可以随时掌握新的美术教学动态资料,让学生汲取新的美术知识,从而丰富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利用数字网络媒体,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到美术类作品和知识,在数字的空间感受丰富的、多姿多彩的甚至是多维度空间的美术类作品。”[4]在高校美术鉴赏课堂上,教师可以数字媒体为工具,制作出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课件,通过数字媒体教学,把晦涩难懂、枯燥的美术理论变得更富于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到寓教于乐。
高校美术鉴赏课程内容跨度大、领域广,既有中国美术史,也有外国美术史,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教材上的几张图片显然是不够的。要想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观察作品,就必须借助数字媒体教学手段,在固定的课堂时间增加学生所接受的信息量,以此来丰富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因此在美术鉴赏课程中运用个性化教学策略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性,促进知识的建构。教师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制作交互式 学习课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模块,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自主探索学习过程。“交互式学习课件可以是线性的PPT,也可以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超链接网页,除课程内容外,还可以链接更多的信息资源,学员可以根据个体需要进行选择。”[5]教师要提供与课件相关的资源,如教案、优秀作品范例、推荐书目以及布置作业等,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在线解答,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合作交流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一定激励机制下,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的学习策略。合作交流学习的策略包括小组讨论、竞争、合作、角色扮演等。每名学生之前来自不同的高中或职专,个人认识和知识结构不同,在欣赏同一幅艺术作品的时候会有不同的看法。合作交流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合作交流学习也能提高自身的美术鉴赏能力,是向他人学习、被他人同化的一个过程。
数字媒体技术为合作交流学习提供了便利。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在确定共同目标后,进行团队的分工和合作;学生可根据不同的分工需要,选择合适的数字媒体工具完成任务,最终形成自己的成果,并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展示,促进团队共同目标的完成。
在高校美术鉴赏课程中运用数字媒体教学已是大势所趋,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熟练掌握数字媒体教学手段,将数字媒体教学融入高校美术鉴赏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