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类专业院校舞蹈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

2020-01-09 22:02崔朦迪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体育类舞蹈专业

崔朦迪

(西北民族大学 舞蹈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一、体育类专业高校舞蹈教育现状

(一)体育舞蹈与舞蹈学专业发展不平衡

武汉体育学院于20 世纪80 年代末开始在体育教育专业下设置体育舞蹈课程,2003 年表演专业本科体育舞蹈方向申报获得成功,2004 年开始招生。舞蹈学专业2010 年获批设立,2011 年正式招生。从开设专业的时间便可了解到,武汉体育学院对于发展舞蹈学专业观念较为滞后。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舞蹈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是艺术与体育融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系统的教学训练,使学生既具备常规舞蹈教学实践能力,又具备在舞蹈领域融入体育健身元素的特长。目前,武汉体育学院开设的舞蹈类专业只有舞蹈学专业这一个方向,其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在专业表演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及群众文艺系统从事舞蹈表演及舞蹈教育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通过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舞蹈教育理论与基础技术、技法,了解相关学科知识,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能从事本专业的教学、训练和科研工作,在知识、能力、素质上协调发展,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创新思维和适应能力[1]。在课程设置上,体育舞蹈与舞蹈学专业均属艺术学院。虽为两个专业方向,但是体育舞蹈专业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也覆盖了舞蹈学的技术与理论课程,如开设了民族民间舞蹈、现代舞、古典舞身韵等课程,舞蹈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却没有体育舞蹈或体育专业课程。由此可见,体育舞蹈专业在培养方案规划与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均比舞蹈学专业更为科学系统,这就导致同为体育院校艺术学院下的两个专业发展不平衡。

(二)男女性别比例差距大

舞蹈本没有性别歧视,但现实情况是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男生成为舞蹈教育的一个短板。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性别比例差距?调查研究发现,男生在舞蹈学习意愿上明显低于女生。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有“舞蹈是女生才学的东西,男生应该阳刚,学习舞蹈的男生都很娘”的错误认识,这使男生在舞蹈教育中成为“弱势群体”。

舞蹈教师教育上的缺失也使得“男生是舞蹈教育的一个短板”现象一直存在。以武汉体育学院2014 级舞蹈学专业为例,学生共43 人,女生31 人,男生12 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近三倍,并且教授男班的男性教师只有一名。由于教育界和舞蹈理论界对传统舞蹈的性别特征分析不足,认识不到位,长期积累就造成舞蹈教育中男性学生以及男性舞蹈教师缺失。所以,重视男生舞蹈教育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模式化的专业舞蹈教育

北京舞蹈学院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舞蹈专业舞蹈院校,它对于中国整个舞蹈界的地位以及带动作用不言自明。长期以来,不同类型的高校均以北京舞蹈学院为学习样板,形成相同的教学课程、教学模式,以相同尺度去要求身体条件、性格特征、思维方式等不同的学生,进而培养出大量相似或相同模式的舞蹈演员和舞蹈编导[2]。在办学初期,这种学习和借鉴可以避免教师因缺乏教学经验而走弯路,但单纯的照搬模仿就很难形成自身特色。近几年来,随着个性化培养和特色教育不断强化,该问题有了明显好转。由于舞蹈学专业开设时间较晚,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在生源方面,武汉体育学院这种体育类专业高校的学生与艺术院校的学生有明显不同,学院大部分学生的舞蹈基础较为薄弱,所以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不能完全照搬模仿艺术类院校,而应形成自身特色。

(四)文化理论缺失

囿于急功近利的世俗观念,一些家长和教育机构认为只要舞者技艺高,协调能力好,能拿奖就算是优秀,往往忽略了舞者的文化素养和创造能力。实际上,任何专业人才的培养都不能只依靠单纯的技术技巧训练,还要注重文化知识的涵养和创新能力的培育,这才是该专业可以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

但现实情况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体育类专业高校都将重心放在了专业素质教育上,对于舞蹈理论的普及教育有所缺失。舞蹈既是形体艺术,也是艺术理论学科,因此舞蹈教育不应只注重实践,应采取“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用理论知识拓展实践的宽度与广度[3]。在师资力量方面,舞蹈教师较高的舞蹈技术技能与扎实的舞蹈理论基础都是必不可少的。实际上,当前大多数舞蹈教师的理论知识与理解维度普遍缺失,舞蹈教师的教学多于创造,教学中的训练能力强,而知识维度和理解维度较低,很多以教授实践为主的教师在理论素养方面亟待加强。教师尚且如此,学生的理论素养就更不容乐观。

造成这种现状是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的:客观方面,目前国内舞蹈理论的普及与发展亟待加强;主观方面,舞蹈教育界多年来“重实践轻理论”的观念仍未发生质的改变。尽管现在教学中也开始对舞蹈专业人员的想象思维进行挖掘和培养,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文化理论知识做支撑,舞蹈人才存在严重的逻辑思维发展不良、文化理论知识不能够支撑其舞蹈创作等问题。

二、对于体育类专业高校舞蹈教育的思考

(一)扭转舞蹈教育传统性别观念

女多男少的问题不止存在于体育类高校舞蹈专业教育,甚至可以溯源到幼儿舞蹈教育、中小学教育。乔燕冰《大数据看中小学舞蹈素养教育失衡》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不期待舞蹈课程的男生占55.1%,女生只占23%;期待的男生占25.7%,女生则占57.5%[4]。直观的数据确凿地印证了舞蹈教育普及中存在的性别差异问题。此问题虽在这几年有所缓解,但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而在体育类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中,由于男性舞蹈教师缺乏,一些男性舞蹈课程多由女性教师兼职教授,或者一名男性教师教授多门课程。这些现象常会造成学生对舞蹈形态把握不准确,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舞蹈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基于此,学校首先应该着力培养或者引进男性舞蹈教师,大力提高舞蹈教师尤其是男性舞蹈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如学校出资为男性教师提供去外校交流学习、培训的机会,在优化舞蹈教师师资队伍的同时着力积极引进和培养男性教师;其次应提高教师的综合专业能力,教师的舞蹈专业能力应该更加多样化、全面化、综合化,女性教师也应可以教授男性舞蹈课程;最后应更新专业舞蹈教学知识结构体系,从而逐步改变舞蹈教育方面男女比例差异大的问题。

(二)舞蹈与体育相结合,凸显体育院校特色

当前,体育类专业高等舞蹈教育院校课程设置更加模式化。以民族舞为例,教授的民族舞蹈多为藏蒙维傣等已规范化、模式化的民族舞种。体育类专业院校对民族舞的创新与北京舞蹈学院或中央民族大学的舞蹈专业相比差距甚大。基于此种现状,体育院校舞蹈类专业应结合社会需求、地域特色和各院校历史资源,科学合理地确定培养目标、选择教学模式、安排课程设置等,彰显各体育院校舞蹈专业自身办学特色;还可以考虑将体育与艺术相融合、将舞蹈与全民健身相融合,从“立足本土文化,融入时代特色;推动全民健身,加强专业建设;利用体育资源,理论结合实践”等多方位着手调整和完善。当然,亦可以培养民族民间健身舞人才为主要目标,为社会提供集创编、教学与文化传播于一身的体育艺术人才。

(三)体育类高校专业舞蹈教育观念的改革创新

体育类专业高校舞蹈教育不能再遵照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而应结合现实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深入开展改革创新。高等舞蹈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培养高素质舞蹈人才,而不是“制造”出高技艺低文化素养的舞蹈机器。另外,不同地域的体育类舞蹈专业高校应与北京舞蹈学院等专业舞蹈高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有所区别,不应照搬专业类高校的“高精尖”培养方案,而应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侧重于对学生不同能力的培养[4]。当下社会更需要有思想、有知识、懂技巧、善创新的复合型舞蹈人才。所以,体育类舞蹈院校在培养目标、教育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要尽快转变思维。例如,在课程设置中应更加重视舞蹈基础理论,增加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史、舞蹈心理学、舞蹈作品赏析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深入欣赏更多经典的舞蹈作品,必要时教师也可以对这些作品进行讲解与剖析,带领学生进行舞蹈田野调查等,从而创新开发学生的思维模式,逐渐扭转重技艺轻理论的学科设置、学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结语

在整个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当下,高等舞蹈教育也显现出勃勃生机,但同时存在着一些不足与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改进,就会影响我国体育类专业高等舞蹈教育健康发展。针对这种现状,笔者提出将舞蹈与体育相结合,凸显体育院校特色,扭转舞蹈教育性别观念,改革创新体育类专业舞蹈教育高校的办学观念与培养目的等措施,希望对我国体育类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猜你喜欢
体育类舞蹈专业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体育类高校学生党支部优化建设研究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2018年部分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晋招录信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