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在历史上是非同寻常的一年。
这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
这一年,自然灾害频发,山火燃烧了澳大利亚、火山爆发引发地震侵扰菲律宾、雪灾袭击加拿大、蝗灾在非洲大地上肆虐、洪灾在我国南方城市泛滥……
人们一度担心,我们的粮食够吃吗?我们能完成脱贫攻坚的重任吗?
走过四季,岁末回首,令人欣喜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主要农产品稳定供应,大国粮仓根基牢,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无论是粮食“十七连丰”,还是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都离不开科技的力量。
粮食生产“十七连丰”,科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了6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超过70%。农业科技从种质资源到育种,从栽培到病虫害的防治,从测土施肥到精准化管理,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正是科技,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粮食生产由资源依赖的粗放数量型增长向绿色可持续的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只有“藏粮于技”,才能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
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科技创新驱动精准脱贫的功劳不容小觑。“十三五”期间,我国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组织动员全社会科技力量扎实推进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
5年来,5万多项新品种、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提升了贫困地区的产业质量和效益;科技特派员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的目标基本实现,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井冈山的蔬菜、永新的桑蚕、屏山的茶叶、柞水的木耳、佳县的小杂粮等特色扶贫产业已经形成规模,有力印证了科技扶贫的精准性、可持续性和有效性。科技创新,打破了贫困地区人多地薄的资源禀赋限制,引领了我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
这是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答卷,我们经历了风雨,也经受住了考验。
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同时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科技创新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征程的号角已然吹响。展望未来,更大的考验摆在我们面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要继续厚植科技创新力量,乘风破浪,开拓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