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杲应用健脾助通增液导滞法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

2020-01-09 20:20王萌萌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太子参津液阴虚

王萌萌 桑 杲

功能性便秘是指由非器质性原因引起的以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或间隔时间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经常便而不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1]。研究显示,中国2~18 岁儿童便秘的发病率为3.1%~25.92%[2]。本病占综合性儿科门诊总数的5%~10%,占小儿胃肠病门诊的25%,占小儿便秘90%以上[3]。导师桑杲教授为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从事小儿疾病诊治20 余年,以“运脾和胃调肝”[4]为大法治疗小儿脾胃疾病,并进一步细化,提出“健脾助通,增液导滞”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自拟参术助通方,临床疗效颇佳,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桑杲教授认为小儿功能性便秘病位在脾胃,与大肠关系密切,病机为脾气不足,阴虚肠燥,内责之于气阴不足,外责之于喂养不当。此气阴不足为脾气不足,胃肠阴虚之意。桑教授认为万全所说“脾常不足”指脾气不足,且有研究表明小儿多为气虚体质[5];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生长旺盛,脾胃化生的精微物质消耗过多,津液常不足,胃喜润恶燥,大肠主津,津亏影响胃肠受纳传导、吸收水液之功;故小儿常为脾气不足、胃肠阴虚之体。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脾升胃降,纳运正常,津液化生有源,大肠传导有力,津液充足,则大便通畅。脾气不足,则推动无源,大肠传导无力;胃肠阴虚,津液不足,失于濡润,肠中糟粕燥结。脾气不足与胃肠阴虚相互影响,脾气不足致脏腑功能减弱,运化失常,化生无源,则津液不足,导致胃肠阴虚更甚;燥屎滞于肠中,浊气上泛,气机失调,影响脾胃升降之功,致脾气虚加重。若喂养失当,如饥饱失常或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刺激之品,都易加重脾胃负担,脾气不足,腑气失于通降,则排便乏力,无力努挣;胃之津液不足,受纳腐熟水谷之功减弱,糟粕增多积于大肠,积久耗伤肠中津液,则大便干结。

2 治法方药

2.1 参术助通方 桑杲教授认为该病临床上以脾气不足,阴虚肠燥证多见,在“运脾和胃调肝”的基本治疗原则上,提出以“健脾助通,增液导滞”为治法,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健脾,使脾胃运化有权,升清降浊,推动大肠传导,水谷下达化生津液,肠润津生;增液,使津液化生有源,增水行舟,肠道得润,糟粕乃下。

根据“健脾助通,增液导滞”,桑杲教授自拟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验方——参术助通方。本方由太子参、生白术、生白芍、生地黄、厚朴花、炒莱菔子、炒枳壳、炙甘草八味药组成。方中太子参益气健脾、生津以滋阴,生白术益气健脾以生津,润肠通便[6],两者共为君药,兼具益气健脾滋阴之功。配伍生白芍酸甘敛阴、通泄腑气[7],生地黄养阴润燥生津,二者为臣药,共奏养阴敛阴之功;厚朴花芳香之品、理气消滞,炒莱菔子消食化积、行气除胀,炒枳壳行气宽胸、宽中除胀,是为佐药。《黄帝内经》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甘补之。”以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方中太子参、生白术、厚朴花、炒枳壳补气理气行气,使推动有力,糟粕外出;太子参、生白芍、生地黄滋阴敛阴生津,使津液充足,肠道润泽。本方结构严谨,有健脾、养阴、导滞之功,使脾胃健运,气机调达,津液自生,则糟粕自除。随证加减:饮食积滞者,加用焦神曲、炒麦芽、炒鸡金;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气血亏虚者,太子参改党参,加当归、山萸肉。

2.2 外治法 在临床治疗中,桑杲教授常在口服中药汤剂的基础上,指导家长行小儿推拿手法,治疗效果更佳。以补脾经,揉按脾俞、胃俞健运脾胃,补养气血;摩腹、清大肠清利肠腑,理气消积,调和脾胃。具体方法:(1)补脾经:脾经穴位于拇指螺纹面,操作时采用直推法,以操作者右手拇指自患儿拇指推向拇指根,70~100 次/分,共3min。(2)揉按脾俞、胃俞:操作者以拇指指腹依次揉按脾俞、胃俞穴,60~90 次/分,共3min。(3)摩腹:操作时采用泻法。用手掌或三指在肚脐为中心的腹部按摩5min,60~90 次/分,顺时针方向,切勿按压肚脐。(4)清大肠:大肠穴位于食指桡侧缘(靠拇指那一侧),操作时由虎口直线推向食指尖,150 次/分,共2min。

3 典型病例

金某某,女,4 岁,因“大便难解2 年”于2018 年12 月25 日初诊。患儿平素喜肉食,2 年前出现排便困难,大便质硬,如硬质腊肠状,排便时间大于30min,多3~4 天一行,便后伴有少量出血,时有喘气、额间汗出,常需使用开塞露通便,胃纳欠佳,进食年糕、粽子等不消化食物后症状加重。查体:一般可,面色稍白,心肺听诊无殊,腹平软,无压痛,神经系统无异常体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小儿功能性便秘。中医诊断:便秘,证属脾气不足,阴虚肠燥。治以健脾助通,增液导滞。以参术助通方加减:太子参、生白术各6g,生白芍8g,炒赤芍、炒枳壳各5g,炒莱菔子8g,柏子仁6g,厚朴花、炒扁豆衣各6g,炒麦芽10g,苏梗6g,生地、焦山楂各8g,炙甘草3g。共14 剂,每天1 剂,水煎服,浓煎至100mL,早晚餐前温服。

二诊:2019 年1 月8 日,服药14 剂后,患者大便渐通,质稍软,每天1 次,服药期间无便后出血,排便时间5~10min,无便后喘气、汗出,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原方基础上去苏梗、柏子仁、炒赤芍、炒扁豆衣、炒麦芽,加用桃仁6g,陈皮4g。再服14 剂后排便正常,予停药,并嘱其荤素搭配,多食蔬菜水果,如芹菜、香蕉等,忌食辛辣刺激、煎炸食物,并指导家长小儿推拿手法。6 个月后随访,大便正常。

按:本案中患儿大便难解2 年,排便质硬,时间延长,便后喘气、汗出,喜肉食,胃纳欠佳,据舌脉,辨证为脾气不足,阴虚肠燥,故治疗遵循“健脾助通,增液导滞”法,以健脾增液为主,兼以行气消积,通腑导滞,以参术助通方为基础方。因患儿便秘日久,久病必瘀,加炒赤芍化瘀凉血;排便时间长,便后时有喘气、汗出,虑因脾气虚,无力推动,加用炒扁豆衣、苏梗健脾行气;因胃纳欠佳,喜肉食,加焦山楂、炒麦芽消食导滞。服药14 剂后,患儿症状较前明显好转,粪质软,排便时间减少,此时脾气得运,腑气渐通,津液化生有源,肠中燥屎得下,故去柏子仁,其为仁类药物,油脂成分大,颇具润肠之功,恐续用润肠太过致泄泻;食积已消,患儿偏肉食,去炒麦芽,留焦山楂;改炒扁豆衣、苏梗为陈皮,加强理气健脾作用,且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有促进消化液分泌的作用[8];改炒赤芍为桃仁,取其祛瘀外兼有一定的润肠之力。此方服用14 剂后,患儿便秘已愈,脾运得健,津液自生,肠道得润,佐以推拿手法行气消积,调和脾胃,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则大便通畅。

4 结语

便秘日久会致头晕乏力、纳差、口臭、睡眠不安等不适[9],进而会引发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10]。桑教授认为小儿脾胃脆薄,体质稚嫩,若喂养不当,极易损伤脾胃,脾气不足,中焦气机枢纽不利,大肠推动无力,津液输布受阻,胃肠津亏,糟粕留滞大肠,导致便秘。万全《幼科发挥》中言:“胃者主纳受,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义也。”小儿脾胃疾病的治疗均重于健脾,脾健则纳运正常,大肠润泽,则便秘调。在用药方面,桑教授时时谨记固护脾胃,少用峻下如大黄、芒硝之品,恐其损伤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多用甘缓平和之品;并常在愈后辅以推拿手法调整脾胃功能,巩固疗效。

猜你喜欢
太子参津液阴虚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阴虚体质的人炎夏要会调理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闽产太子参主产区连续式清洗机的设计及应用效果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太子参品种栽培特性及其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太子参愈伤组织与植株再生培养基和外植体的筛选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2型糖尿病阴虚体质者的中医症状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