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体育健身与健康管理”专业设置研究
——基于社会需求的视角

2020-01-09 19:47林,宋
体育科学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全民职业专业

李 林,宋 强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专业的设置与发展不仅要反映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变化,还要同产业市场职业岗位发展相适应。这就必然要求以培养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在国家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需紧扣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脉搏,深化高等教育领域专业改革,优化整合专业设置,提升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我国体育学本科专业设置与发展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1]。随着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被列为国家战略,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健身与健康管理人才匮乏的突出问题。面对社会环境变化和我国体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我国高校体育学本科专业改革如何突破传统发展的思维与模式,以适应当前我国体育改革及“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发展新需求,成为当前摆在体育学本科专业面前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本研究从我国体育健身行业以及健身职业实际发展出发,结合当前“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战略发展需要,以创新思维研究探讨设立体育学本科“体育健身与健康管理”专业的可行性,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改革与创新发展,为构建“健康中国”推动“体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参考。

1 国家战略下高校本科“体育健身与健康管理”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1.1 “全民健身”战略与体育健身行业发展新需求

我国于1995年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入,居民健康意识不断提升,体育健身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2014年11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列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运动的快速发展不仅奠定了体育大国的地位,同时体育健身休闲与经济的融合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转型新的增长点。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健身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成为我国体育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以商业健身俱乐部为例,数据调查显示,2012年中国商业健身房共55 749家,年收入36.9亿美元[2]。一些机构预测未来十年我国体育产业将进入“黄金发展期”。国际经验表明,“当居民人均GDP达5 000美元,体育健身将成为居民的必然需求;人均GDP达8 000美元,体育健身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3]。2015年,我国人均GDP 已达7 156美元,我国拥有体育运动人口3.64亿,尽管我国体育消费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中,有过体育消费的人口占比为39.9 %,人年均体育消费仅926元。而同时期美国2013年人均体育消费高达620美元,与之相比,我国体育健身休闲消费产业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我国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指出,到2020年我国体育消费规模将达1.5万亿,经常进行体育健身的人口将达到4.35亿。

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健身产业快速发展,健身教练作为时尚潮流职业受到社会青睐,体育健身行业对体育健身教练员产生了大量需求,同时对体育健身指导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也在发生新变化。根据《2016年健身教练职业发展研究报告》的研究显示,目前从事健身教练的人群主要来源为体育专业学生和退役运动员,两者占比达到72 %,其余一部分是体育爱好者。显示尽管90 %的上岗者均持有各类证书,但受我国体育健身教练培训市场管理和认证制度影响,体育健身教练员市场存在“培训时间短、证书含金量低、健身教练门槛低、教练资格考试混乱、缺乏监管”[3]等诸多问题。由于当前市场中体育健身教练准入门槛低,多数健身教练因缺少体育专业理论和实践过程的系统学习,缺乏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技能,健身教练的专业素养与市场需求相距太远,专业化水平亟待提升。大量良莠不齐的体育健身教练进入市场不仅会影响行业健康发展,也会给国家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带来不利影响。健身专业人才是健身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在全民健身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培养合格的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体育健身指导员,对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国居民体育健康需求的提升以及消费服务业结构的转变,体育专业人才将成为发展体育健康产业的决定性因素,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战略对我国高校体育院系专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和广阔空间。我国有14家专业体育院校和上百所开设体育院系的综合性高校,如何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协同、专业设置与职业行业之间的协调,以解决影响全民健身产业发展的人才匮乏问题,促进服务我国全民健身健康产业发展,这是国家战略需求赋予当下体育院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体育院校服务全民健身战略应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

1.2 建设“健康中国”与体育健身科学指导的现实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开始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成为影响当前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习总书记强调“只有实现全民的健康,才能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建设”。我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然而截至2014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人口只有3.64亿。同时广大群众因生活方式与工作环境引起的慢性病尤为突出,根据2015年我国健康数据调查显示,全国糖尿病患者超1亿人,全国高血压人口达1.6亿~1.7亿人,脂肪肝患者达1.2亿,超重与肥胖者约为7 000万~2亿。其中青少年体质下降与肥胖现象突出,以2016学年抽测的广州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为例,优秀率仅有2.6 %,良好17 %,不及格达16.2 %,总体肺活量不合格率为20.5 %,重度近视率为49.8 %[4]。另外,我国现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已达2.3亿,老年人口健康问题尤为突出。2016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制定和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健康中国”并把它确立为国家战略,赋予其重要的国策地位,目的在于通过健康中国建设促进我国全民健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健康中国”建设不仅要建设健康生态环境,还要促使人民实现体魄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拥有良好健康素养,要把“健康”融入体育产业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的发展方式,与医疗卫生领域紧密结合,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是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健康中国”的有效路径和重要支撑。2016年颁布的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在全民健身指标上有明确规划,要求在202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2030年增加到5.3亿[5],并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健身设施上作了统一部属与建设规划。从大健康角度上看,全民健身运动作为构建健康中国重要支撑,不仅让预防疾病的关口前移,还能起到“健身、健心”作用,促进体育成为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生活化可有效减少我国医疗保险资金的透支和浪费;从产业的角度看,体育与健康的融合必将催生我国健康服务的新业态,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体育健身作为健康产业链上重要一环,不仅为健康服务产业注入活力,还将在战略层面通过与医疗、康复产业的联动促进解决我国社会医疗保险改革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而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科学健身成为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科学健身难,成为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短板。“每个人都知道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有益,但是如何科学有效的开展锻炼,如何让群众树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6]这需要体育健身工作者和体育指导员提供更多的专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而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建设一支庞大数量的专业的体育健身指导员队伍,进行科学健身知识的普及和健身指导。近年来,我国体育健身行业蓬勃发展,根据中国网络电视的数据,截至2016年我国健身市场规模已达300亿,同比增加14 %,健身俱乐部每年以20 %的速度增长,持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健身教练数量达34 560名[7]。体育健身需要科学的健身指导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根据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在参与体育健身的居民中,接受过健身指导的只有48 %,其中32.3 %的人是接受家人或朋友的指导,而接受过专业指导的人仅占5 %[8],我国体育健身市场需要大量健身指导员提供技术支撑。在体育健身产业快速扩张的背后,“体育专业指导人才总量少,地区分布不均”[9],巨大的体育健身市场对人才需求形成的缺口成为当前制约全民健身科学实施的瓶颈。另外,当前多数体育健身指导员或健身教练缺乏科学健身专业理论,服务意识不强,专业化水平低下,不仅严重影响健身消费者的健康体验感、健身效果和行业发展,同时也对体育健身教练的职业化与规范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1.3 我国高校本科体育专业设置改革是适应体育健康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1.3.1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设置与体育健身职业吻合性低

专业的定位在职业,在我国体育学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专业直接定位为体育健身职业培养,体育健身人才培养通常作为一个专业方向被归在社会体育专业内。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适应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我国于1998年修订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新设置了社会体育专业,专业规定了“社会体育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具有体育舞蹈、健美操、大众健身舞蹈表演、教学、训练和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与管理并具有教学能力等方面工作能力的体育人才”[10]。培养目标确定了培养人才的专业方向和要求,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领域和职业方向。我国多数院校在确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向时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人才培养侧重将“规定目标”分解为健身指导型、经营管理型、组织管理型和教学研究型等专业方向。社会体育专业方向下设目标多而杂,有研究指出,在发展过程中“社会体育专业方向细化超过16个”,“方向过多不利于专业核心目标的形成,无所不包导致专业‘空心化’”[11],社会体育专业目标表面上迎合了 “宽口径、厚基础” 培养理念,实践中又造成学生“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精”的尴尬局面,以致于毕业找不到对应的工作岗位无法就业。同时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虚化,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一度被教育部亮起红灯。

体育健身指导作为社会体育专业的一个下设方向,实践中有针对性为体育健身职业培养健身教练的院校不多,多数社会体育专业更偏重于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育赛事组织管理、体育产业营销等方面的培养,强调的是发展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营销策划能力,造成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体育健身职业吻合性较低。据一些专家学者研究,我国院校社会体育专业选择“休闲体育指导”“体育市场经营开发”作为主要培养方向占比达60 %[1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体育健身职业吻合性低还表现在,学生的能力素质无法满足健身俱乐部需要,对口就业难。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看这种吻合性,主要体现在不同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重叠、专业方向之间区分不够明显、同时没有针对体育健身的职业特征与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和设计,如健康教育课程、健康促进理论课程以及健康管理等课程缺失,课程设置调整速度跟不上市场节奏变化。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前提,我国体育院校要重视人才的培养研究,要充分了解市场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标准和要求,以培养适应当前我国健身行业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变化的人才,这就必然对高校体育专业设置的改革与发展提出迫切要求。

1.3.2 我国体医融合发展需求对高校专业设置发展提出新改革要求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推进,我国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变化还体现在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重视。社会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健康资讯的发展,促使人们主动地将健康管理视为个人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管理成为现代人提高生活质量与健康促进的新需求。在我国,由于健康问题引起的卫生医疗费用不断上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卫生医疗费用2007年为875.96元,到2013年上涨到2 327.37元,成为影响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大障碍[12]。健康管理就是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的改善与管理,通过“健康信息采集、健康检测、健康评估、个性化监护健康方案、健康干预”实现疾病的预防,减少医疗费用,达到少生病、促进健康的目的。国外研究证明,1美元体育活动投入相当于10美元疾病预防投入。若居民每周健身3次、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可以减少10 %的医疗开支[13]。事实上我国居民群众在全面健身的战略引导下,通过体育健身这种“非医疗健康干预”调动人们积极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危险因素的管理,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有助于我国体育健康服务业发展。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我国体育与健康的结合日趋紧密,“体育健身与健康管理”专业设置正是实现我国提出的“体医融合”的一种创新实践,是实现全民健身构建“健康中国”的有效路径,既促进了高校体育本科专业改革,又为体育健康产业发展培养需要的专业化人才。

2 我国体育学本科“体育健身与健康”专业设置可行性

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我国体育学本科专业设置“体育健身与健康管理”专业,既是我国体育院校深化专业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健康产业良性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

2.1 国家政策为体育健身与健康管理专业的设置提供了外在条件

2010年,我国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五个部门联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要求高等教育专业改革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培育符合社会的需求的人才”。人才是体育健康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形成强大的体育人才储备,才能促进我国体育健康产业持续性发展。高校只有承担起培养体育健身与健康服务人才的重任,才能满足我国小康社会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

随着我国体育产业、健康产业的一系列政策颁布,体育产业发展对体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2010年国务院办公室发布《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将体育产业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年11月1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将体育纳入生活服务业;2016年6月《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对“十三五”期间我国全民健身作了详细规划;2016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6年10月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体育健身、健康产业培养专业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不仅对我国体育产业、健康产业的健康发展作了国家设计和发展指导,也为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设置改革与专业建设提供了外在条件和政策依据。

2.2 体育健身指导员职业发展是设置“体育健身与健康管理”专业的直接动力

社会职业发展是推动专业设置与建设的内在动力。从社会的角度看,专业就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接受的训练需要而设置的[14]。由于受计划经济时代对体育属性的认识影响,我国体育类职业划分相对比较单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与体育直接相关的职业主要包括体育研究人员、运动员、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场地工、体育经纪人、其他体育工作人员等职业[15]。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和体育产业发展,体育领域中新兴职业也随之涌现,如体育健身教练、运动康复师、体育经济分析师、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师等职业,这既丰富了我国体育职业的价值认识,也为促进体育健康产业相关职业发展带来思考。我国体育健身产业蓬勃发展,为体育健身教练或体育健身指导员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体育健身职业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我国高校现有专业设置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社会需求,现有院校也没有设置与职业对口的专业。同时由于体育健身指导员(体育健身教练)培训认证市场鱼目混珠、管理缺位,导致体育健身指导员进入行业门槛低,职业能力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我国体育健身市场发展不同于早期起步或快速扩张阶段,体育健身市场和群众需求对体育健身指导员职业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与明显的变化,不仅要懂体育健身的理论与方法,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体育实践能力,还要懂体育保健与健康管理方面的知识。面对这一新变化和要求,高校应积极转变观念,大胆创新专业设置与改革,以适应我国体育健康产业发展,这是我国当前高校专业改革的必然选择。

2.3 体育院校专业优势是设置体育健身与健康管理专业的资源基础

体育健身与健康管理专业培养适应体育健身、健康产业需求的专业化体育人才,这些学生不仅要掌握体育健身技能技巧,还要懂运动医学、营养保健、健康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是既具有较强的体育实践能力又具有现代服务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我国体育专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专业优势。这表现在我国体育院校学科优势明显,体育学科与健康管理、医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优势互补,同时又能为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提供高水平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另外体育专业院系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代化的教学实验室、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等,能为专业设置与建设奠定基础。

2.4 西方国家体育专业设置为我国高校本科体育健身与健康管理专业设置提供借鉴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成功经验,不仅为我国高等教育专业改革提供新的视角,也为我国体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借鉴和经验示范。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其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最为发达,体育健康产业作为绿色经济成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同时美国又是全球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其在体育健康人才培养领域创造性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的样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社会经济和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与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这些问题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国情极其相似。随着美国体育、健康、娱乐、职业运动的需求迅速增长,美国社会居民健康成为社会发展的关注热点,美国高校以社会需求为突破点,转变发展观念,改革过去体育专业以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员的传统目标,增设了大量与体育、健康、娱乐的相关专业,传统专业就业日渐萎缩,新专业成为社会就业新宠。因此在美国高校体育专业设置体育与健康学科具有重要意义,在美国865所大学所设体育专业中,以健康为关键词命名的学校占比达30.1 %[16],体育与健康的融合,促使美国高校开设的体育专业多样化,数量多,但命名不一。除了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增加健康教育课程拓展服务方向外,还有如健康与身体素质管理、体育与健身管理、运动学与健康、康复与运动、运动医疗与康复、社区健康、健康促进、健身与营养、健身研究、锻炼与运动科学等专业,以培养体育健康产业所需要的体育人才[17]。美国高校体育专业设置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创新与改革,通过体育学科同健康学科的交叉融合,服务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为我国当前体育学本科专业设置发展提供了参考和经验借鉴。

3 我国高校体育院系本科体育健身与健康管理专业建设策略

3.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

体育健身与健康管理专业是体育健身科学融合健康科学领域形成的一个新专业。尽管社会体育专业也承担着体育健身指导人才培养的责任,但由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过于宽泛导致专业目标模糊,课程结构体系上缺乏健康教育方面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在我国体育健康产业发展过程中,该专业毕业生不能适应我国体育健身产业发展和升级需要,因此专业的整合和分流也亟待调整。而体育健身与健康管理专业,它是当前我国体育健康产业发展的阶段产物,是满足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科学健身与健康需求而创新设立的新专业。它可以被看成是从社会体育专业中分化出来的专业,但绝不是社会体育的拓展专业,两者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不同,虽然社会体育专业目标也设体育健身指导方向,但专业发展更侧重于社会体育或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具有社会公益性特点;而体育健身与健康管理更侧重于对大众体育健身技能传授与健康管理指导,同时具有市场私益性特点。

由于专业培养目标是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要求的设计,而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领域和就业方向。体育健身与健康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是以培养适应我国体育健身健康产业需求的既懂体育健身理论与实践,又懂健康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体育健身指导人才。随着我国体育健身行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健康管理意识的提升,主要以教授运动技能为职业特征的传统的体育健身指导员已经不能满足健身市场个性化、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健身群众要求体育健身指导员不仅要有较好的运动健身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有丰富的运动医学、运动营养、健康管理方面的知识,能够提供健身科学知识指导、体能训练与评估、营养指导、运动处方制定等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以满足人们体育健身与健康需求。体育健身与健康管理专业通过高校系统化的专业学习,强化了体育健身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高了体育健身指导员、健身教练职业的准入门槛,对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2 构建特色专业课程内容体系,突出专业特色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实质内容,将对人才培养产生最直接的影响。由于体育健身与健康管理专业定位于培养适应当前体育健康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这些人才必须掌握体育健身科学与人体健康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专业课程设置要满足社会需求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就是说要以“社会需求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当前我国体育健身行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据ACSM 2015年世界健身趋势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最具有前景的健身领域依次为:自身重量训练、大强度间歇训练、力量训练、私人教练、运动与减肥、瑜伽、老年人健身计划、功能性体适能、职场健康促进、康复教练、核心力量训练、户外运动、儿童和肥胖的运动防治、运动效果评估等领域[18]。世界健身领域热点对我国体育健身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促进我国体育健身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健身市场发展对健身指导员的基本知识体系和职业能力素质要求也在发生积极变化。社会发展要求健身人才的知识体系要求具备一定的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医学、运动营养、健康管理、运动教学训练等知识;体育健身指导员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具备健身指导能力、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分析能力、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外,同时还增加了体能评估、运动损伤预防、运动营养指导、运动处方制定、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因此课程设置要围绕着健身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健身职业的能力要求变化来设计课程内容。

构建体育健身与健康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科学处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等课程的结构和关系,避免同类课程的重复设置,精选专业课程,突出专业特色,课程设计应加强与市场需求的联系,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如专业基础课程,应该包括人体运动科学课程,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健康促进理论等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和实践能力发展奠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则包括体育健身指导课程、体能训练课程、运动营养学、运动损伤学、运动干预与处方课程、康复保健学、健康促进理论课程、运动器械健身健美课程、健康管理学等方面的课程[19-20]。这其中既有体育健身指导方面的知识,又有运动医学、健康管理、运动营养等方面的知识,能满足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发展需要。专业选修课程比较广泛,这其中涉及到体育健身领域技能课程,由于健身项目较多,建议将健身市场流行的项目列入选修课程,应规定每个学生每年必须选修俱乐部比较流行的两个健身项目学习,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服务广度。专业实践课程则是通过校外实践基地展开市场调查、俱乐部实习、教学等提升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构建体育健身与健康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课程的逻辑性和合理性问题,让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相对统一,促进教学的开展与学生的学习;另外,还要合理安排专业的学科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课时比例,突出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特色。

3.3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培养

体育健身与健康管理专业是根据新时期我国体育健身健康产业发展与社会需求创设的新专业,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导向决定了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社会,重视与企业、市场的合作,将专业知识技能教授与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实行”开门办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首先应从人才培养课程方案进行创新设计,打破传统的学校封闭式培养环境,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学企结合”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社会企业参与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性和参与度,既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同时也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打下基础,实现学企双赢。在课程方案上学生可以先通过前两年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学习,第三年实行校内外平台“校企联合”进行培养,第四年进行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即“2+1+1”的课程模式设计。

其次,专业教学环节要强化专业教学实践。首要是搭建专业实践平台,这是强化实践教学的关键。实践平台包括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校内实践平台可以利用学校健身中心或健身房等场地开展仿真实践基地教学,将课堂所学知识在课后通过校内实践基地进行模拟实践训练,达到”教训结合”的目的;校外实践平台,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与市场上健身企业、俱乐部签订实习、实践协议,建立培训基地或联合订单式培养,让学生在企业实训的过程中,加深对职业工作技能的认识,以及提高所学知识技能的转化能力,为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打好基础。第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职业资格证书与行业技能资格认证的考试内容融入教学计划中,比如,私人教练证书、健康管理证书、体能训练师证书、营养师证书等,把它们作为专业培养的项目之一,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三,还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促进体育专业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培养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全民职业专业
全民·爱·阅读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