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儿童经验,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
——以部编二年级《家乡特色代代传》为例

2020-01-09 19:55福建省厦门市湖里第二实验小学杨钟志
天津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家乡经验道德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第二实验小学 杨钟志

道德与法治课程一直重视学生的儿童生活,将儿童生活视为课程的重要资源。儿童生活有别于成人生活,学生受到年龄限制以及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的影响,对自己的生活有自身的价值理解、价值判断,最后形成自身的经验。在教学中,利用儿童经验,引导学生在低阶经验基础上,通过课程学习提升自身的经验或接续他人的经验,最后践行在自己未来的生活中,从而实现了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的归宿。道德是从生活中产生,如果德育课程缺少儿童经验,这和道德教育的本性是相违背的。

一、课前——源于生活 唤醒经验

道德学习不是说教,更不是灌输,离开生活的德育是空洞、无效的。在进行道德内容教与学之前,教师除了对教材进行适度解读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经历过的生活,唤醒儿童已有的、潜在的经验基础。

(一)宏观把握年级特点是前提

由于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各异。教师从了解年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入手,分析其心理特点、学习能力、社会经验等,进而从宏观上把握课程学习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如《家乡特色代代传》一课,在二年级教学本课内容,就应该充分了解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课程教学定位,这就决定了教学应该以活动为主要方式,以奠基儿童社会公共意识为教学方向。

(二)中观调查班级情况是基础

在班级授课制下,受学校文化、班级文化的影响,班级呈现出的班情各不相同。教学前,教师应了解班级生活中的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等情况,由此制定具有“本班化”的教学方案,只有符合班级特点的教学方式才能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本课教学以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充分预设班级多数孩子对于活动的兴趣度与配合度,在教学重点、教学策略上进行抉择。

(三)微观聚焦学生生活是重点

学生的生活环境存在差异,得到的生活体验各不相同,学生形成的社会经验也随之存在差异。教学中,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课前调查、家校联系、问卷等多种方式可以知晓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极大地丰富了教师备课的资源。此外,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创生教材,避免学生脱离现实生活在教材中寻找生活经验。教学本课,教师通过设置问卷星的调查,布置学生课后进行简单的问卷回答,搜集学生已经了解的关于家乡特色的资料。在分析问卷结果后,教师针对有代表性的回答进一步地深入了解学生,从而让教学设计富有生机,富有生活味。教师通过把握年龄特点,寻求源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中的生活资源,充分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教学的真实、有效开展提供基础。

二、课中——回望生活 习得经验

课程学习中,教师应始终树立生活化教学的目标意识,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回望,在课堂中进行生活事件的有意义再现,通过教学的催化作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经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经验的内涵与深度。

(一)再现生活,激发兴趣

课堂上,学生生活的再现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自信心。生活再现应该尊重学生的经验基础,避免教材生活代替儿童现实生活。执教《家乡特色代代传》一课中,教师创设了家乡特色展示会的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回望,学生通过表演具有家乡特色的闽南答嘴鼓,吟诵闽南语版《山行》,呈现具有家乡特色的龟粿等。这些生活常见的事物通过学生的展示交流进入课堂,丰富了教学资源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拓展了班级学生的经验。当然,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存在局限,学生对别人经验的看法也是经验的一种表达、再构。教学中,应该遵循将学生自身经验的表达与对他人经验的认知结合起来的方法。

(二)互动交流,习得方法

传统课堂中以师生互动为主的画面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越来越少出现,生生互动的场景日趋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景观。生生互动下学习,避免了教师单向的道德灌输,单一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习得经验,了解不同的学习方法。如本课教学,学生通过展示与汇报,不仅将课前准备的材料进行介绍,也在不知不觉中将学习方法进行交流:采访答嘴鼓艺人,学习一段简单的答嘴鼓表演;调查龟印制作的情况,录制一段采访视频;图书馆查阅材料,了解厦门工艺品的发展;实地走访鼓浪屿上的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等。观察生活、采访、调查、走访等学习手段的介绍,极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经验获得。

(三)问题创设,引发思考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仍然不容忽视。课堂上,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迅速调整教学方向,在关键地方进行点拨,助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提升经验层次。如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通过展示了闽南语这富有家乡特色的语言后,教师提出了问题“普通话是国家的语言,我们还学习了英语,闽南语用的人少了,为什么还要学,还要用?”“红龟印的制作费时,龟粿已经不再是流行的厦门小吃,为什么还有人在传承它呢?”学生在自由交流中,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从感觉有趣到有用最后到有意义。借助问题创设,学生的经验得到了深化,也提升了学生传承家乡特色文化的使命感。因此,课堂教学基于儿童生活,运用儿童已经储备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学生间、同伴之间经验的差异,引导学生与持不同经验和观点的同学展开交流、对话、讨论,共享经验和感悟,教师的适时引导共同促进学生获得积极、丰富的道德经验。

三、课后——指导生活 践行经验

教学结束,学生的课堂学习应该得到适度的拓展延伸。教师鼓励学生将在课中习得的经验用于自己的生活,并指导自己未来的生活。一方面可以从道德体验上实现价值,另一方面可以从实践能力上得到提升。

(一)从经验到体验,实现德育价值

体验有两个核心之处,一是亲身做,二是意义获得与情感升华。从经验过渡到体验,是经验的一次跃升。这样的跃升有两个层次:一是将间接的经验用亲身做的方式进行验证,完成了从间接到直接的跃升;二是从经验中见出意义,体会出情感。如本课教学中,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欣赏家乡特色的音乐、品尝家乡特色的小吃,观赏具有家乡特色的工艺品等,进一步感受家乡特色的魅力,体会到传承家乡特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完成了本节课的德育价值。

(二)从课堂到生活,提升实践能力

鲁洁教授说:“品德学科是为了生活的,是让学生通过生活学习生活。”教师应该把道德教育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是知与行统一,应该注重学生在经验获得后的实践落地。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在学习后,简单的调查采访,借助家长搜集视频资源,制作简易的统计图等都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运用,以提升课程学习的实践能力。

总之,教育是对儿童经验的一种引导。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该立足儿童经验,着力唤醒、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这些生活经历通过教学转变为对学生成长有意义的“经验”,使德育课程能真正为学生的道德学习服务。

猜你喜欢
家乡经验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