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风格解读

2020-01-09 18:37刘恩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陶诗田园生活田园诗

刘恩涛

(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 广东·佛山 528000)

陶渊明是魏晋时期有代表性的诗人,他又名潜,字元亮。他生活在危机四伏、阶级矛盾尖锐的晋、宋易代之际。当时东晋王朝处在内忧外患之中,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导致社会处于风雨飘摇中。在多种矛盾的作用下,陶渊明的人生处于困苦中,然而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却达到了新的高度。陶渊明在回归田园后,他的人生追求发生很大变化,他的田园诗创作中体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

1 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色

“风格即人”,这句话也适用于陶渊明。陶渊明的诗不局限于吟风弄月,而是体现出对生活的真情实感。从其作品可以看出独特的美学价值。他对作品的创作体现出求真的态度。人品与作品实现了统一。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体现出纯真、质朴的风格。这也是田园诗在审美层面的表现。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创作中追求自然的风格,语言通俗易懂,充满自然天趣,体现出独特的语言美。田园诗把读者带到了大自然,可以欣赏到自然的真美。陶渊明田园诗体现出出之自然,归之自然的美感。而美感的形成与他对口语的应用有关。在魏晋时期,文人的写作有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倾向于深奥典雅,书面语与口语发生脱节。而另一种倾向于通俗易懂,语言的使用接近口语。陶渊明诗文的语言多采用口语化的表达形式,没有受到骈俪的束缚。比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语句特别接近口语,带给读者自然质朴的感觉,读起来易上口,有节奏感,不同于许多古文晦涩难懂的表达方式,陶渊明的诗文因此也被称为“田家语”,这正体现出陶渊明诗文的特点。陶诗语言自然,展示出民间语言的朴素美,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陶诗还体现出意境美。中国传统艺术对于概念的表达偏重于意境。意境丰富了内容,延伸了美学范畴。意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共处,强化情与景的融合。在古典美学的发展中,意境提升了艺术的表现力。意境体现出意与境的共同作用,意境是以感性为依据,但超出感性,趋向本质化表达。在诗的创作中,诗中对于景物的表达是诗人内在感情的流露。陶诗田园诗中的意境美实现了抒情、写景、叙事的共同作用,妙趣自成佳境,令人心旷神怡,使人获得美的满足。陶诗的意境具有独特性。陶诗的意境特点是形似与神似的统一,注重写意。诗人的创作突破了景物形象的局限性,不仅强化外形的摹拟,还兼顾以神写形,表达出诗人独有的气质和神韵。诗中表达的景物,不局限于实际存在的景物,转化为诗人借以抒情的手段。诗人对于实际存在的景物融入了某种主观色彩的,成为人化后的自然表达。

陶诗对于意境的表达充满了真趣。真趣也体现出陶田园诗意境的美学特点。陶诗对于“真趣”表达缘于诗人心中存在“真意”。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不仅借助工笔来描绘,还注重表达田园的意趣。陶诗的意境美实现了情、景的相互作用,在交融中实现了统一。陶渊明是有执著追求的诗人,对于诗歌表达持有自己独特的方法。陶渊明对于意境的表达蕴含着诗人对社会的理解。他的田园诗不是纯粹的表达,而是借助形象化的方式加以表现,对于客观环境的表达融入了诗人的强烈的情思,不是仅局限于对客观景象的描绘,所以诗歌具有了情景交融的色彩,体现出物了我同一的理解境界,体现独特的风格。在《归田园居·其一》他使用了这样的语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的个性,他主动追求独立,对于生活的态度是不同于流俗,将理解寄托于田园。他从官场退隐后,在归田的日子里感到了脱出樊笼有了自由的感受,心情感到特别愉悦。不同于混浊的官场,田园体现出宁静、美好,组成了“人化的自然”的田园画面。他将对自然的观赏与领略借助“真意”很联系起来,实现了“意与境会”,这种表现体现出了哲理境界,景、情、理实现了和谐统一。

陶诗还体现出平淡自然美,“平淡”也是艺术境界表现形式。平淡境界是对于物欲追求的改变,是追求自由宁静的境界,带有哲理色彩。陶渊明将玄学、佛学融入到诗中,将平凡的生活蕴含的美采用自然质朴的方式写出来,解决了人生解脱问题,艺术境界体现出深刻的哲理。陶诗的“平淡”的特色体现在描写农村田园生活中,“平淡”体现出感人的效果,形成了陶诗的“平淡”的自然美的表现。

2 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平淡、生动、率真、高远

陶渊明田园诗以其冲淡平和的风格扬名于世,这与他个人的经历有关,他十三年的官场沉浮带给他对世界的重新认识。他后来绝别仕途,归隐在田园度过了余生。陶渊明的田园诗体现出他在隐居田园生活的特有逸致,虽然表达了对个人遭遇的不满,但是表现出了他对生活的人生境界,也从侧面体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对人生的求索,这也是陶渊明真我的表现。他对于人生追求的借助生动的语言加以表现。陶渊明在后来的田园生活中坚持对真的追求。曾有学者对于陶渊明的理解是“颖脱不群,任真自得”的率真,也有学者认为陶渊明的风格是“魏晋高远诗的最高代表”。

陶渊明的诗歌内容也体现出生活窘迫的影响。对于这些率真的写照在诗中表达出来,没有回避,他说到“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这体现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他希望借助仕途改变命运,他直抒个人内心的真情感受,没有回避个人的想法,这种率直、生动之美在古代文人中是很少有的,诗中体现的率真也让后人感觉到敬意。他为了实现个人的独有的理解,不被生活所迫。陶渊明带给我们一个率真、质朴的形象。他田园诗中表达出凡俗的言行,这些内容不仅不会改变陶渊明本来的形象,反而让读者更加敬重,可以感受他“隐”中“真”的表现。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美学体现出“自然哲学”率真的特点。自耕自食为诗人的简朴寡欲创造了条件。作为独立的主体,他直接面对自然。从本源上将完美的形态借助回归得以实现。陶渊明对于功业无成体会到人生的苦难,对于自然环境他从“自然哲学”的高度寻找心灵的自由。诗人运用“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表达了在时光流逝中不拘泥的率真思想。陶渊明的田园诗表明了他对于功名利禄的放弃,表明了对精神自由追求。陶渊明将田园生活中的精神快乐作为追求的境界,陶渊明看重个人的自由,不让精神服从于物质,追求人在与自然相处中的宁静、舒适。陶渊明的归田,挣脱了枷锁的束缚,走向新的境界。

3 陶渊明田园诗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的一生经历了几度浮沉,在一次次梦想破碎后,他创作出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影响力的田园诗。田园诗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了归隐思想,也体现出为面对现实时无能为归隐于自然的处世哲学。自然界的山水让陶渊明体会到了美感,他借助田园诗表达了多方面的情感。他没有通过其它的外在改变,让个人的生活更加美好,而是借助心灵上的感受,这是哲学思想的表现,是表达美的智慧。

陶渊明可以说是“隐逸诗人之宗”,他的田园诗开辟了独立的风格。他后半生追求的平淡之美和平和心,是难能可贵的。平凡的田园生活让诗人保持个人的理想、节操。后世许多知识分子都极力推崇陶诗,并在思想上、创作风格上效仿陶渊明的田园风格。比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应该看到,陶渊明对于田园生活的要求有些过度追求平淡与安逸,给后世产生消极影响,容易产生满足现状、不思进步,乐天安命的状态。回归田园从另一个侧面也是逃避现实的表现。有学者评论这种思想是“没落阶层受到排斥后的消极颓废观,不能用以效仿。”但是从田园诗还要看到,陶渊明对于人生的不顺利表现出的豁达、平和态度,始终保持着恬淡高洁的心态。他的处世哲学带给身处逆境的后来者以明智的启发,具有茅塞顿开的引导作用,对于处于心灰意冷的沉沦者产生了震撼作用。

4 结束语

陶渊明是中国的诗歌史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田园诗表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陶渊明采用优美的诗歌形式,创造出了田坎中诗意画意的生活,提供了美的享受。陶渊明田园诗在美学上的宝贵价值,对于文学创作,具有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陶诗田园生活田园诗
晚明陶诗评点研究
田园生活
山林石屋,北京城边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
试论儒家“乐”文化对陶诗的影响
椁朴的印尼田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