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素养的《登鹳雀楼》教学研究

2020-01-09 18:37郭冰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鹳雀楼黄河诗词

郭冰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附属学校 湖北·武汉 430074)

人文素养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的内在品质。它是一个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等的认知价值观,是知识、能力、情感等诸多其他因素的综合表现。人文素养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对待生活的态度和人生奋斗的方向。

遵循客观规律,树立正确认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也是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登鹳雀楼》这首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描绘出祖国壮丽河山的磅礴气势,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在教学时,如何将《登鹳雀楼》和人文素养很好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内在品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在时代背景中的历史知识人文素养

历史记载的人物、事件、情感丰富多彩。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结合历史信息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情况,有助于学生以史明鉴,拓展视野进行思辨,由此及彼获得精神层面的熏陶。

学习《登鹳雀楼》,我们首先要了解鹳雀楼的有关历史背景。它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在557-580年间),宇文护在南北朝时,任北周宰相,手握重兵。后来,他的母亲在战乱时期陷落北齐并被长期幽禁,齐王以其母作为筹码长期要挟宇文护,无奈的宇文护只得退回死守,日夜思念母亲的他命人花了近14年的时间在黄河岸边建造了高大雄伟、结构奇特的鹳雀楼,凭栏眺望母亲所处的风向,以此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千余年来,激励着炎黄子孙奋发向上的鹳雀楼,成为登高远眺,一览大好山河的旅游胜地,不少文人墨客也都纷纷慕名前去登楼赏景,先后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其中,盛唐诗人王之涣脍炙人口的五言诗《登鹳雀楼》流芳千古,堪称杰作。

“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的王之涣诗文清新豪放,但却仕途坎坷,因人诬陷而罢官。三十五岁时,四处游历的他登上了名扬天下的鹳雀楼,夕阳西下,滔滔的黄河朝着远方汹涌奔流,他感慨万千,挥笔写下这首千古名诗《登鹳雀楼》。诗因楼而生,楼也因此诗而跻身四大名楼,名扬天下。

雄伟壮丽的鹳雀楼、铁骨柔情的宇文护、文彩四溢的王之涣……向我们讲述着一段段辉煌的历史,在教学中,适时引入这些历史知识,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去学习相关内容,了解诗词背景知识,既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趣味,又扩大了他们的视野,使古诗词与历史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了学生历史知识的人文素养。

2 在空间视角中的地理知识人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覆盖范围广泛,小学语文教材的诗词中有不少的地理名词。在诗词教学中运用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读图、用图的习惯和能力。不仅能创设和谐课堂,丰富语文课堂内容,拓宽诗词教学资源,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通过引导学生仔细研读地图,运用地图进行地理空间综合分析和研究,我们就不难发现,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的鹳雀楼,南依中条山,与鹳雀楼相对的黄河西岸是关中渭北一片难得的平原良田,就其周围的山川地理实貌而言,在鹳雀楼上向西极目远眺,根本见不到高山,更不可能看到“白日依山尽”中落日与群山辉映的夕阳西下的景象。同时,地理方位也在提醒我们,登上鹳雀楼看不到“黄河入海流”,只看到一条自北向南流淌的黄河。

这时,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思考,为什么王之涣会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呢?

可见,利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渗透人文素养理念,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也使得使语文教学更生动,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科学研究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在语言密码中的哲学人文素养

读诗重在感悟,其很大程度就是要去研读理解诗词中的语言密码。

登上鹳雀楼,一定可以看到很多的事物和人,但王之涣仅仅就选择了两个很特别的景物——白日、黄河。他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事物呢?这两个事物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确实,这是诗人的一种独特视觉感受,是他哲理性的思考与选择。因为在古代人的心中,在诗中所选取的依山尽的太阳和东去的流水都是时间形象化的表达,因为在古人心中,江河奔流的意象是时间的文学语码。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曾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在追忆逝水年华,在感叹时间就像流水一样日夜奔流,片刻也不停歇。

对于一切有志向、有执念的人来说,时不我待总是一种深刻的悲哀。那么,当落日和流水带来时间流逝的紧迫感时,已经35岁的王之涣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继续研读诗词,我们不难发现,他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一个激扬博大的答案应声而出,那便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抓紧时间去攀登人生的高峰。这种情怀,让我们也胸襟大开,不仅要懂得站得高、看得远,更要懂得珍惜时间、积极进取。

语码让诗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无穷。我们读懂了时间的语码,就能真正体会到这首诗的豪迈精神,体会到登楼也是在攀登人生。可见,读懂诗词中的语码也让学生对生活哲理有了新的认知,也培养了他们的哲学人文素养。

4 在写作手法上的作文能力人文素养

《登鹳雀楼》被清代的文学家章太炎称为五言绝句之最,不仅在于它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更有它在写法上的独到之处。诗人登上鹳雀楼遥望一轮红日在视野的尽头缓缓西沉,不远处的黄河奔腾咆哮、一路向前。他运用朴素通俗的语言,高度形象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把当前景与意中景巧妙溶合为一,使画面无边的宽广和深远,这样着墨也为后两句诗词安排了无穷的遐想。

后两句承接自然,很简单地把朴素而又深刻的哲理讲述出来,把景物与哲理揉合得天衣无缝,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使读者易于接受、通感。

清代的著名诗人沈德潜在编辑《唐诗别裁》时指出:“此诗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的确,原本不需要对仗的五言绝句,王之涣在创作时,首联采用正名对,后一联用的采用流水对,句式极为工整。虽两句相对,但没有对仗的痕迹,让人感觉自然而然,毫不勉强,真是一意贯连,宛如天成。这就是压卷诗的魅力。

《登鹳雀楼》语句优美、结构精巧、展现了深远的意境,并且能够反映出古人的智慧,是我国优秀诗词的代表作。教授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将其写法融入其中,不仅能让学会根据古诗结构理清顺序,构思文章,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语感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从强化核心素养角度进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健康成长做出正确的指引,绝非易事。我们应以教材为立足点,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和体会诗词的内涵,进而确保他们在优秀诗词的熏陶下得到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猜你喜欢
鹳雀楼黄河诗词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