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元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够促进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1]。因此,对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也能够给学生创造更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2014 年6 月11 日,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明确指出要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传承创新”。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体育观念、审美能力的提高,最终改善心理发展的特点;从心理的角度来看,优秀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创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逐步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等为关键词,利用中国知网搜索相关文献,在学校图书馆进行相关文献查阅,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运用综合、归纳、分析等逻辑方法,对所获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1. 文化
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词语 “Colere”,翻译成汉语是耕作土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1871 年,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首次提出文化概念,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内涵比较广泛的词语,不仅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的内容,而且包括道德、风俗、个体的能力和习惯等[2]1。
2. 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多年来人们对体育实践的总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社会活动,具有学习、适应、创新等文化特征,它还具有文化的各种功能,如沟通、判断和动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文化已成为社会文化体系中的普遍现象,是体育知识财富的积累,记录体育活动中的各种规律,并以各种形式记录体育知识的创造[3]41。
3. 校园体育文化
周林新在《浅议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指出:“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身体练习为手段,各类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且是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和校园体育精神文化。”[4]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呈现的一种具体的组织形式,是师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5]。
1. 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引导师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展示和促进师生强身健体、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多种功能[6]。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功能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促进师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技能、体育知识等;其次,促进校园内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现象。
2. 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很好地营造校园氛围,达到正常教学中所达不到的效果,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体育文化的特点,学生可以快速地融入集体生活,并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体会集体的力量。在高校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学习量都很大,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帮助师生放松身体、消除疲惫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1. 学校和家长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在我们的社会中,重文轻武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和家长只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对学生体育的要求,致使学生体育观念淡薄、忽视身体锻炼。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体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此认识不断提升,推动了学校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7]。然而,体育思想的转变仅仅停留在理论和学术层面,学校管理层面对体育价值的认知程度仍然较低,局限于狭窄的时间和空间领域,忽视了学校体育自身的文化价值。
2.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制度不健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制度是指高校的体育运动规范、要素构成和组织实施,反映着一个学校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是一种规范。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法规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许多学校体育法规没有明确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例如,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大学生体育成绩不合格者不能毕业,在校期间保证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等等。但事实上,有很多学校受各种因素影响不严格执行工作条例,并且对于这种现象目前没有明确的监督、惩治措施[8]。
3. 场地设施不完善
校园体育的物质文化是指主要参与者在校园体育活动中使用的体育设施、场所、设备和材料等。由于每年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校空间上的不足,使得学校物质文化方面表现为设施陈旧,数量不足,且没有继续增加的空间,满足不了教师基本的教学及学生开展活动的需求。尽管现在多数高校都开始建设新校区,但是由于搬迁,学校的建设大都集中在学生宿舍及教职工办公场地等项目上,对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购买体育器材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场地设施参与体育活动。
4. 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淡薄
随着高科技电子产品涌入校园,大学生除了参加体育课程外,很少参与体育活动,女生更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和舆论宣传导向有关[9]60。流行媒体主要对于娱乐、明星等方面进行宣传,缺乏对于大众实际参与体育运动的引导,所以,大多数人认为体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观赏性项目,这让学生懂得了欣赏而忽视了参与。
5. 师资力量匮乏
体育师资力量决定着高校体育开展状况,体育师资力量的强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师的数量。近年来各高校扩招,生源数量急剧增加,而教师的增长数量相对缓慢,高校体育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影响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二是体育教师职业素养。大环境下人们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部分体育教师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1. 改变传统的体育观念,举办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
针对大学生体育活动时间较少,不能满足体育锻炼需求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引入丰富的体育项目来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10]。例如,可以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校园体育文化节等,开展趣味运动会、大课间活动等,从而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同时,还应该对学生开展系统的体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逐步养成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最终养成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2. 提升教师素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从生命健康的角度来看,体育关系人们身心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优化。在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他们所教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为主体,增加选择项目,降低技术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同时,高校应有计划、有目标地定期选拔一定数量的体育教师进行外出学习和培训,更新他们的教学理念,以促进本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3. 强化校园体育文化宣传,打造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通过学校广播、宣传栏等平台,积极开展体育知识宣传;定期举行体育知识讲座、学生裁判知识培训,同时结合学校特点和传统,打造攀岩、太极等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4. 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环境的建设
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尽管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改革,打破年级限制,实施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课等教学改革,但真正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力度仍然不够。学校应鼓励体育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激励体育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从而推动体育教学模式的突破。在学生评价方面,应提倡对学生参与过程的评价,结合结果评价、确定评价等次;在阶段评价和考核的基础上,实行学段整体评价和考核。通过这些教学改革,引导学生更广泛地参与体育实践活动,促进形成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
第一,虽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目前学校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部分场地的利用率不高,也会阻碍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
第二,学生的体育观念是正确的,但是知识获取的形式是单调的,部分学生的体育认知相对片面,说明重视程度不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间和精力方面需要进一步增强。
第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参与体育锻炼意识不强,他们参加体育活动只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和课堂考勤,而不是为了增强身体素质,学生缺乏自主锻炼意识,还不能深层次理解体育文化。
第四,各高校校情不一样,校园文化氛围也各具特点,部分高校目前还没有形成属于自己学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体育精神文化状态参差不齐。
第一,学校可以创新思维,加强体育校园文化的宣传,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打造属于自己学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第二,大力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培养体育参与意识,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第三,各高校可以加大对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
第四,体育校园文化建设不能闭门造车,各高校体育工作者之间应该定期开展观摩学习,交流心得体会,探讨工作重点、难点,感受各学校的创新之处,弥补自身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