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继发性水肿及血肿扩大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0-01-09 18:14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脑水肿血肿死亡率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是神经内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具有高死亡率(1个月死亡率35%~52%)和高致残率(治疗6个月后仍有80%存活病人存在残疾),规范诊疗可有效降低病人死亡率及致残率,改善预后[1]。若脑出血病人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功能不全,常伴发血肿扩大,严重影响预后。有研究表明,30%的脑出血病人发生血肿扩大[2],其内在病理机制存在争议,由于对机制认识的缺乏,使临床治疗目标不明确,增加治疗难度。部分临床研究表明,强化血压治疗及重组因子Ⅶa(recombinantfactor Ⅶa,rFⅦa)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血肿扩大,给临床工作提供了治疗思路,同时由于血脑屏障破坏、脑脊液及蛋白渗出,脑出血后常继发脑水肿,严重时甚至导致脑疝、死亡[3]。因此,对脑出血继发性水肿及血肿扩大进行规范处理及临床治疗十分重要,本研究就近年来相关临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1 脑出血血肿扩大

1.1 病理机制 脑出血后血肿扩大指发病后最初24 h内脑出血体积增加超过33%,进一步导致脑损伤及神经损伤,影像学CT血管造影(CTA)早期(动脉期)检出点征与血肿扩大风险增加相关,常表示较强出血。血肿扩大病理机制现存在争议,目前有多种解释。较早研究提出,血肿扩大源于单一血管破裂并持续出血,扩大病灶,累及周围脑组织,这一模型较简单,也较好地解释早期血管扩张,但目前无病理切片证实,同时这一模型不能解释脑出血后数小时血肿扩大的临床情况[4]。另有学者提出“雪崩”模型,即邻近血管二次机械损伤导致血肿扩大,部分病理切片及出血量“双峰”形式均支持这一观点[5]。遗传学上,载脂蛋白E(ApoE)ε2等位基因与脑叶脑出血血肿扩大有关,其病理及临床表现支持“雪崩”模型[6],影像学CTA早期(动脉期)检出点征间接说明多血管可能参与脑出血后血肿扩大这一过程。

1.2 临床治疗 血肿扩大严重影响脑出血病人预后,其中脑出血血肿体积每增加10%,死亡危险率上升5%,此外它能进一步损伤脑组织及神经系统,引起病人病情恶化。血肿扩大主要包括内科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内科治疗主要包括降压及止血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微创手术等[7-8]。血肿扩大的内科治疗中血压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脑出血病人血压通常急剧升高,这种高血压反应通常与自主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垂体-肾上腺素轴有关,单中心研究及系统性回顾分析均表明,脑出血病人血压水平过高或过低将增加死亡率及早期疾病恶化风险,预后更差[9-10]。理论分析,血压过高或过低将扩大血肿,进而加重脑水肿,使颅内压增高,部分研究[11]支持这一观点。张钶等[12]对180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临床研究表明,予以早期强化降压,能减少病人颅内血肿扩大,不增加血肿周围水肿体积。部分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血肿扩大无明显相关性。临床试验评估脑出血病人强化能降压治疗效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INTERACT2研究[9]及ATACH研究[13],结果表明脑出血病人强化降压治疗安全性可靠,可能有利于长期预后。

目前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卒中协会(ASA)管理指南推荐:无强化降压禁忌证的脑出血病人收缩压150~220 mmHg(1 mmHg=0.133 kPa),强化降压使收缩压达到140 mmHg,认为是安全的(Ⅰ级推荐,A级证据),且能有效改善长期功能(ⅡA级推荐,B级证据),这与ATACH研究[13]Ⅱ期试验结果一致。

脑出血早期应用止血药物治疗能减少血肿扩大,发病早期(4 h内)最常使用rFⅦa。一项对399例脑出血病人应用rFⅦa临床研究表明,尽管血栓栓塞性不良事件发生率略增加,脑内出血发病4h内使用rFⅦa治疗可限制血肿生长,降低死亡率,并在第90天时改善血管功能[14]。TICH-2研究表明,氨甲环酸治疗超急性期颅内出血,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血肿扩大发生率及早期死亡率,但不能改善第90天病人神经功能缺损[15]。TICH-2研究验证氨甲环酸治疗的安全性,并提示氨甲环酸治疗可改善颅内出血病人预后。

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外科手术治疗目前存在争议。STICH Ⅱ通过对601例不伴有脑室出血的自发性浅表脑出血病人研究,结果发现发病12 h内早期手术治疗未增加病人死亡率和残疾率,可能有微弱的临床生存优势,但试验未采用盲法,临床意义有待评估。部分系统性研究(如Prasad系统评价)表明72 h内行外科治疗可明显降低颅内出血病人死亡率和改善预后。与传统开颅术相比,微创手术可减少手术创伤和手术时间,仅需局部麻醉,国内外多项研究肯定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16-17]。一项对75例脑出血迟发型血肿扩大病人回顾性研究表明,与药物治疗相比,微创治疗组治疗2周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降低,治疗效果更佳[18]。微创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血肿扩大有较好的疗效。MISTIE Ⅱ研究探讨微创治疗辅以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联合治疗方式能促进病人功能改善,但确切疗效仍需Ⅲ期临床研究评估[19]。

2 脑出血继发性脑水肿

2.1 病理机制 脑出血破坏血脑屏障,脑脊液及蛋白渗出,进一步导致液体潴留在组织间隙,形成脑水肿,可于发病数天后发生,疾病发展进一步损伤神经及脑组织。发病数小时内形成的血肿为早期血肿,其发生与静水压升高及血肿回缩有关。数天后形成的血肿主要与凝血级联反应及血栓形成有关,这一阶段,炎症细胞逐渐浸润,间质细胞增生,进一步发展为血脑屏障破损处的炎症反应及白细胞浸润,血红蛋白的破坏与铁释放发生于这一阶段,并损伤神经及脑组织[20]。

2.2 临床治疗 脑出血继发性脑水肿的治疗原则包括病因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解除压迫,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保护受损脑组织,维持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为增加颈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可将床头抬高约30°。对需气管插管的病人使用镇静剂(如丙泊酚、依托咪酯、咪达唑仑等)减少躁动;必要时加用镇痛药物(如吗啡、阿芬太尼等)。病人出现颅内高压的临床表现(头痛、呕吐及视神经盘水肿)或影像学表现时,常规首选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治疗,高渗盐降颅内压幅度及持续时间方面更具优势因此推荐使用,甘油由于反弹现象不推荐使用[21]。其他脱水剂包括白蛋白及利尿剂,在监测肾功能、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基础上酌情使用。呋塞米联合甘露醇可提高降颅压疗效,对甘露醇疗效不佳的病人酌情采用短暂(<60 min)过度通气降低颅内压治疗,低温及手术治疗,低温核心温度目标33~35 ℃,持续时间至少24~72 h,采取主动缓慢控制性复温[21]。

除上述传统治疗方式外,基础药物实验针对脑水肿发病机制,抗水肿药物有较多新突破,其中包括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相关的AQP4抑制剂2-(烟酰胺)-1,3,4-噻二唑(TGN-020)及吡罗昔康,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抑制剂BB-1101和MMI27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拮抗剂VGA1155,铁诱导的神经毒性抑制剂雌激素等,这些药物在动物实验中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需进一步研究及转化医学证实,今后可应用于临床治疗。 中医药治疗脑水肿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一项对80例脑水肿病人临床研究表明,五苓散可促进功能恢复,安全有效[22]。另一项对130例脑出血继发脑水肿病人的临床研究表明,β-七叶皂苷钠能改善预后,安全性高[23]。

3 结 语

脑出血继发性水肿及血肿扩大是临床治疗脑出血的难题。目前认为,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治疗重点在于强化降压辅以止血药物治疗,在无禁忌证情况下,收缩压150~220 mmHg时可强化降压使其达到140 mmHg,首选止血药物为rFⅦa。临床研究显示,微创

手术治疗有效,同时需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估。在基础研究方面,近年来抗脑水肿药物发展迅速,大部分研究主要针对脑水肿发生机制的分子靶点,但从基础到临床,目前有问题亟待解决,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猜你喜欢
脑水肿血肿死亡率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哪些原因引起了脑水肿的发生,脑水肿的症状有哪些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脑出血并脑水肿患者行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的效果
脑出血后脑水肿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