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磊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是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教育制度之一,在人才培养与人才输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国家推行高职院校扩招政策之后,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就变得极其重要。从总体研究成果来看,高职院校招生体制的改革目前主要集中在生源与招生制度两个方面,虽然学术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改革依旧还停留在高职院校招生的外在表面上,现行操作还存在诸多问题。通过以政府政策支持为基础,围绕如何变革目前招生制度,为高职院校体制改革提出合理建议,是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院校为响应国家政府号召,在招生方面不断进行改革。至今,我国高职院校招生在不断探究与创新中成绩斐然,逐渐实现多元化开放式的招生体制。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招生时还是更加看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文化功底,学生类型则更加偏重于高中毕业生,向社会人士所开放的渠道还有所限制,招生制度中还存在一些争议问题,在现行的社会背景下,需要进行一场变革。在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系统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把招生重点转移到基层技术人员中来,使他们提升学历,得到更好的巩固与发展。同时,也能解决产业转型中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需求矛盾,提升人才的专业素养。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有以下3个方面。
学生是构成学校存在的基本单位,所以生源对于学校来说就是立足之本,生源质量直接影响教育水平乃至学校声誉。如今,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是逐渐将招生重心由高中毕业生转移到社会群体,由知识考评转移到技能考评,潜在存量生源结构发生了改变;二是在实行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背景下,招生数量发生了改变,以前的招生主体主要是高中毕业生,而现在中职毕业生也是重要的生源群体,政府出台政策取消了中职升学比例,这就意味着中职毕业生生源会大幅增加,以及社会人员响应国家号召前来报考,这都为高职院校招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机会。
近几年来,国内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攀升,特别是本科院校学生就业难的情况比较明显。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率高于本科院校,这种情况的出现值得教育部门深思。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这也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一大批技术岗位急需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来补充,技工人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企业也面临着技工人才的 “用工荒”现象。据不完全统计,高技能人才仅占新进就业人员的6%,种种迹象表明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应用型人才。巨大的市场要求我国高职院校加快对招生体制的改革,为高职院校扩大招生市场,以吸收更多的优秀生源,提高高职院校竞争力,加快我国的产业转型。
截至2018年12月,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共招生790.99万人,本科生占全部生源比例的53%,高职高专入学率达到47%,其中毛入学率更是高达48.1%[1]。这些数据表明我国距高等教育真正全国普及化仅有一步之遥[2]。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不再采取 “填鸭式”教育,而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爱好因材施教,重视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既保留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其以后职业道路打下夯实的基础。在职业院校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抓住良好的发展契机,不断完善招生制度,为社会输送优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推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
高职院校之前招生主要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学生通过高考或是自主招生的途径来报考高职院校。相比较而言,极大程度上忽视了中专等职业教育体系下的生源,报考途径只有对口单招。而在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政策下达以后,部分高职院校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生源危机”,于是自主招生就成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要途径。自主招生往往在历年高考之前就会完成,许多学生会选择自主招生这种方法来达到自己的升学目的。高考也因为自主招生缓解了一部分考生的竞争压力。但由于被长期宣传灌输的就业理念以及政策上的升学限制,致使许多中职生毕业后没有继续选择深造,而是更多地选择了就业,导致部分高职院校招生困难[3]。
“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精神诚然值得人们敬佩,但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局限于高材生,而且对高技术人员也是求贤若渴。但纵观目前的3种高校招生方式不禁令人感到担忧,首先是传统的高考。高考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升学的唯一途径,而目前高考招生制度形式单一,且主要以文化成绩为第一录取要素。其次,自主招生相对于高考来说,虽然考核上增加了技能成绩,但主要还是侧重于文化成绩。最后,对口单招这种形式目前对于部分优质职业院校来说名额控制得较紧。早在2007年国家就开始鼓励高职院校对口单招,但各大高职院校单招时还是主要以学生的高考成绩为侧重点,这种招生考核方式相对单一,对技能应用型人才选拔针对性不强。
从典型招生制度的功能方面发现,技术技能的培养是高考与自主招生生源上区别于高职学生的主要特点,高职学生的培养现状涉及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职的教育难以实现技能的提高、培养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存在问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技能的提升,从培养技能的教育理念方面转型。高等教育也包括高职人才的教育,它属于职业教育的一种。高等职业教育的解读,应当从“高” “职业性”方面进行解释,其中 “高”表现为技术应用性、技术创新性和实践活动的操作复杂性; “职业性”表现在技术应用性、技术职业是否有针对性的标准、技术与知识是否能高强度融合等方面。迄今为止,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实现人才培养中最为有效的招生方式包括专业技术测试为主,兼顾文化测试辅助的招生特点。二是生源要求方面,应更加注重中职生是技能提升的关键阶段。中职毕业生能否具备一定技能基础为将来能否成为社会中有用的技术人才,是决定高等职业院校的一个理想备选生源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这部分生源进入了高职院校也必将被当做潜力股认真对待,这样学校就才能在生源实现技能提升和因材施教做 “适合的教育”方面做到有效结合。因为在高等职业教育初期的发展阶段,高职生源的选拔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招生并无区别,以至于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高职的主要生源完全来自于高考毕业生。反而,以高考为主的毕业生主要以文化课的成绩决定考生的前途,这样的选择模糊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分。当中职学校出现了以专升本为主的 “高考班”后,相当于以学历晋升为主的人群,完全和职业教育的方针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更不利于学校教育发展的进程。
目前,我国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后,可以选择普通高中,也可以选择职业高中。但从近两年的统计数据来看,选择职业高中的学生较少,占到总数的10%以下,而普通高中却占绝大多数。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职教高考体系不健全。普通高中毕业后参加高考可以选择各类大学,而职业高中却只能选择对口的职业院校,选择范围较窄。但是从人才就业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具备一定专业技能,更加容易找工作。由此可见,建立以技能基础为主要依据的职教高考体系势在必行。政府应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扩大职教高考体系的宣传。特别是对以专业技能培养为目的的大学,招收高职毕业的学生将有利于后期的技能培养,增加更多的专业和大学供高职学生选择。二是完善职教高考流程,出台更多的办法及规定来完善职教高考流程。对待职教高考人群,要出台一整套不同于普通高考的专门的高考考核办法。要增加专业知识的考核比重,将专业知识作为重点考核内容,相对弱化基础理论知识。三是完善招生体系,增加非在校培养比重,扩大社会从业人员的招生比例,面对具备一定技能基础或者超龄人员,对其培养更多的是应进行技能深造或者掌握的一种社会技能,在招生过程中可以免除学生的文化素质测试,方便学生以最快的方式实现自身的价值。
首先,建立以技能为基础的高职招生经费保障系统。在政府的关注下,相关主管机构已经加强了教育的资金投入,通过完善经费的保障机制,充分为高职院校的招生提供物资保障基础。为了进一步培养订单式人才和实现人才教育的结合,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合作共赢的优越性,实现双方共同分担招生成本的花费。另外,因为群体的不同,个性与共性的相互区别造成了全体的特殊性,可能因为各种社会或个人因素的区别,有些社会群体在求学的过程中迫于生活压力而出现无法承担的求学压力,进而对求学过程产生抗拒的心理。政府相关部门可为面临以上生活压力的群体提供各种贷款优惠政策,使这部分人群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缓解生活压力,同时,有关部门还可对聘用这部分群体的企业采取相应的优惠补助政策,以此来增加这部分人群的求学欲望与吸引力。
其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根据各个高职院校的实际安排招生计划,通过一系列的估算手段制定符合招收社会资格人员的审核机制系统。不同的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不同水平制定相应的招生计划,例如,根据各个不同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和办学能力的不同,制定出的招生计划也应因校而异,以实现因材而招、因材施教,从本质上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才教育方面的逐步实现社会进步的硬性要求。
最后,制定适合的技能型生源人才培养机制。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建立入学至就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是为了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最终体现;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职业导向建设,以快速缓解或者彻底改变以往普通高中毕业生被动选择职业前景的现状,减少因缺乏相应技术训练而确定的职业选择先机。同时,高职院校更应当充分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学术水平,尽可能地把握 “最近发展区”,高质量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