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宏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并提出了“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等“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而思政课则是青年学生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思政课的教学设置直接关系着思政课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效果。一直以来,关于红色电影的课堂应用一直饱受争议,争议的实质其实是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争议。毕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层次的应用效果很不一样,这就非常有必要为思政课堂中红色电影的应用“正名”“正理”“正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2]。红色电影的应用,本身就是思政教育方式的创新。可惜的是由于有的学校督导认为在思政课堂上播放电影是思政教师上课“偷懒”,通过放视频、放电影“打发时间”、应付工作,所以,不少学校的思政课都不敢把红色电影纳入教学内容。然而,“活起来”才能“火起来”——“思政课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其内容、理念、方法、手段和机制,必然随着时代发展、使命任务、育人环境、教育对象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创新”[3]。因此,非常有必要为思政课堂应用红色电影正名。
第一,思政课堂应用红色电影不是“打发时间”“偶作调适”,而是“润物有声”。认为思政课堂应用红色电影只是“打发时间”“偶作调适”,往往忽略了红色电影在意识形态建设中春风化雨的特点。若是在课外进行红色电影的组织观看,实践中难免会遇到诸如场地安排、资金不足、组织困难等客观障碍,那为何不直接利用思政课堂?一些优秀的、票房非常好的红色电影,如《我和我的祖国》(2019)、《中国机长》(2019 年)、《战狼 2》(2017 年)等,确实有口皆碑,观众们看完后有谁会觉得“打发时间”“偶作调适”?所以,思政课堂应用红色电影是不存在所谓“打发时间”“偶作调适”的,而且思政课堂应用红色电影,还要光明正大、义正辞严地将“润物”变为“有声”。
第二,思政课堂应用红色电影不是“辅助”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其本身就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的改革与创新,都希望把相对枯燥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实在理念,以达到打动人、感染人、指引人的“入脑入心”效果。而优秀的红色电影作品确实具备这种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政课堂上就应该大胆运用、充分运用、推广运用。
第三,思政课堂应用红色电影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具有重要政治价值的感性教育载体。红色电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形式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感性教育载体[4],绝非“可有可无”。诸如《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等红色电影,均以史诗般的厚重风格,再现了革命先驱前赴后继建党建国的辉煌历史,集思想性、政治性、艺术性和知识性于一体,通过深刻的渲染力发挥着政治教科书和理论课堂无法展现的意识形态功能。
红色电影本身确实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是思政教育重要的感性教育载体。不过思政课堂应用红色电影具有正当性与必要性,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具备了普遍开展的可行性,突出问题在于:一是红色电影的时长问题,往往需要2个学时甚至3个学时,对于课时量有限的思政课程而言是一个冲击;二是红色电影与思政课的课程内容如何有效衔接的问题。
第一,红色电影占用2-3个学时是值得的,对原有的授课内容可以进行适当调整,这也是倒逼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步骤。如前所述,思政课堂应用红色电影不是打发时间、辅助角色、可有可无,所以就应当把红色电影的学时放置于思政课教学的总体设计中,扬弃固有教学环节,取舍教学材料,重新衡量课程章节的详略。当然有的红色电影本身就有不同相对独立的故事素材,如《我和我的祖国》(2019),只需选取其中的某个故事(约25分钟)即可。
第二,可以尝试把“红色电影”安排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薄弱的时段,如“五一”“十一”放假的前一个星期,又或者安排在开学的第一次思政课。这不仅有利于重新调动和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增进师生关系。
第三,思政教师在备课时应严肃认真地对待红色电影,必要时可以调整课程章节的授课顺序,实现红色电影与思政课内容的有效衔接。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可以应用电影《建国大业》,就完全可以与课程“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进行衔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系列故事也可以与“思修课”“概论课”“原理课”中的不同章节进行直接衔接。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思政课堂红色电影的应用并不是为了播放电影而硬生生地插入教学大纲相关内容进行衔接,而应该以教学大纲为本,选取适当的红色电影,切忌本末倒置。
近几年,“不少老师把重点放在学生”抬头率上,搞出许多形式上的创新,也产生了一些轰动效应,但形式化始终伴随着漫画化、游戏化的风险,因此亦产生了伤害思政课声誉的个别极端例子[5]。虽然思政课堂应用红色电影具有正当性与必要性,但不可否认,有的思政课堂的应用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也是导致红色电影课堂饱受争议的主要原因。这就需要实事求是地检讨“病因”、探讨“病理”,这才可能促进红色电影课堂应用模式的真正转变和质的提升。
第一,只重“题材”,不重“选材”。有的思政课堂选取的红色电影或年代过于久远,或质量过于一般,又或者只局限于教师个人的审美眼光而忽略了当代学生的“口味”,这些都是只重“题材”、不重“选材”的体现。年代久远,学生就会缺乏代入感;电影的口碑过于一般,学生就会缺乏期待感;忽略学生口味就难以引发共鸣。红色电影课堂应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第二,只重“观看”,忽略“思考”。有的思政课堂运用红色电影只是单纯“播放”,学生只是换了个时间地点“观看”而已。红色电影如果没有联系实际地进入到真正的教学环节,就难以引导学生往该往的方向上思考。比如《战狼2》,大众的眼光是发散的,有人看到了热血的英雄主义,有人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有人只盯住“武打动作”,有人在琢磨“异国恋”。而思政课堂上的应用,应该把学生带入政治层面的深度思考,包括:如何正确地爱国?如何正确地看待国际合作?如何正确地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才是红色电影真正的课堂应用。
第三,只重“传播”,缺乏“反馈”。有的思政课堂播放的红色电影确实质量好、口碑好,如《建国大业》,既普及了党史国史知识,又提升了爱国主义情怀。但这仅仅都是单向的传播,而缺乏了本就非常重要的“反馈”——学生是怎么想的?学生是否真得感受到了?当然,有的思政老师会布置“观后感”等作业,但学生往往敷衍写完,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那么红色电影的思政教育功能可能就难有真实效果了。
思政课堂中红色电影的应用,就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可能由于实施的背景、方式、规范、程序、评价未能达成共识和总结亮点,而导致争议不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1]。而要让思政课堂应用红色电影取得持久的实效,其“正道”就在于推动形成红色电影课堂应用的长效模式。
第一,提升红色电影课堂应用的规范性和程序性。红色电影的应用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思政教学方式,灵活性不应被原则性束缚,但灵活性也不能损害原则性。既如此,各大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内部,可以在思政课堂中主动推广红色电影,由教师的“自选动作”变为“规定动作”,在每个学期可以课堂形式落实一部红色电影教育,这需要五门思政主干课(概论、基础、原理、纲要、形势与政策)的协调,避免重复播放;教师在教学的总体设计中应有所体现并设置一定的教案。
第二,严谨选材,升华教学手段,落脚于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相统一。在红色电影的选取上,各教研室可以在集体备课会上认真讨论,既要满足时代性,也要注意观赏性。同时,应群策群力,讨论针对该部电影可以应用的教学手段,比如,应该设置什么样的问题讨论,如何布置作业,如何进行互动,等等。红色电影的应用绝不应该仅仅停留于观看和单向传播层面上,特别地,应通过设计核心问题进行电影选材,通过预设教学场景选择教学互动手段,更重要的是,“教师在选择问题、从事研究的过程中,要以政治为引领,确保政治方向的正确……对于学生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对于学生的思想困惑,要从学理上进行分析,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6]。
第三,着重学生反馈,教学设计重在唤醒学生认知。思政课的教学设计应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以红色电影联系实际生活,专门设计电影应用的教学启发环节,比如“一分钟谈感受”的小演讲。红色电影不能仅停留于“看”的层面,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思考,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分钟感受”的演讲活动,由学生轮流上讲台讲述观后感,倒逼学生思考,而且实现即时的反馈。具体操作建议如下:(1)设定“一分钟演讲”的评分标准,包括礼貌仪容、逻辑性、思想性、启发性、时间限制、掌声热烈程度等;(2)学生上台演讲感受,可以就其最深刻的一段故事、一个情节甚至一个镜头发表感言;(3)教师结合同学们掌声热烈程度及其他要素进行评分;(4)学生选出最佳演讲;(5)教师点评,须突出学生演讲的亮点及有待改进完善之处。总之,“一分钟感受”演讲只是一种获得及时反馈的形式,目的是扭转思政课堂中红色电影的实际定位由“打发时间”变为学生的“深刻觉悟”,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第四,调整课程评价体系,转向以实际效果为指向。现行的思政课评价体系,主要以是否围绕政治教材、是否讲明白某些理论原理、理论讲述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等僵化指标为主.在推广红色电影在思政课堂中的应用的过程中,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政课评价体系的完善,改变以思政教材为唯一授课内容的评价方法,转向以培养学生红色情怀、坚定四个自信从而真正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实际效果为指向的评价标准,鼓励红色电影的创新运用。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培养的是“时代新人”,而且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7]。因此,我们应该从改善思政课教育效果着手、从改革思政教育开始,关注青年学生愿望,唤醒青年学生奋斗,帮助青年学生发展,这就是对党和人民负责,就是对祖国和民族负责,就是对历史和未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