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驰
(河南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精髓,继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强化国家综合实力,在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共产党人跟随马克思主义领导弘扬传统文化,促使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得以发展。处于新时期与全新发展思想的指导模式下,思考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凸显传统文化的强大影响力,还可以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创新性发展,最终作用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上。因此,研究两者存在的重要性,促使两者紧密结合,值得深入的思考与关注。
所有的科学思想,都要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完成并为我所用,焕发出勃勃生机。马克思主义得到胜利,主要是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国家细致关联,促使马克思主义体现出中国化。
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对我国进行瓜分,促使我国深陷在本殖民地的泥潭之中。在经历残酷封建的过程中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此种情况之下存在部分积极思想的人士探索求强求富的途径,民主革命中推翻数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机制,然而革命成果被军阀首领盗取,创设对应的北洋军阀政权[1]。之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员大力传播与阐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分析十月革命的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展标志以共产党在历史中经历两次理论飞跃为主,首先便是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创立之后,承担的任务围绕革命斗争展开,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给予中国人民带来的压迫,获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形成将工农联盟视作前提的共和国。在新中国成立背景下,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按照国家实际情况,选择独特的方式走自己的道路,获取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
在共产党领导的数十年之中,处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引导之下,获取伟大的革命胜利。通过共产党与人民的胜利事件,深入感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力量[2],坚定给予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于共产党带领社会主义建设的数十年之中,跟随马克思主义的指引,获取社会建设的成果。共产党与人民在成果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取得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成就,真切吸取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另外,事实可以具备较强的说服力,在鸦片战争以后,因为封建腐败现象的产生、工人阶级弱小化变动与西方列强入侵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科学真理实践。总之,马克思主义自身为无产阶段中求生存的思想武器,也是工人阶级引领的政党,充当共产党与社会主义运动科学理论的依据。然而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中国化,才可以彰显自身价值,不然真理会永远停留在书本之中,不会创造力量也不会创造奇迹。共产党人持续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持久地生机勃勃,真切地凸显马克思主义力量,创造了在我国大地上革命与建设的人间奇迹。
每一种传统文化都要具备时代化的特征,产生源源不断的活力。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在经过千年风尘继续前行,尤其是近代之后,共产党人给予传统文化足够的尊重,通过传统文化来发展文化,形成传统文化时代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成为民族数千年来不朽的记忆,和古印度、古巴比伦文明以及古埃及文明有所不同,充满着活力[3]。关键的因素包括成长不息与倍加呵护,总之便是时代化发展。继而出现诸多的历史形态文化,包括百家争鸣或者汉学兴盛等,虽然表达模式不同、关注的角度也不同,然而精髓与本质却是不变的,比如炎黄文化初次建设过程中,思想文化饱含的开阔创新、勤劳节俭与天人合一,都可以在时代化的传统文化支撑下不断壮大。
时代具备的主导文化给予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中华传统文化经历多年的磨砺,形成中华文明,对国家团结统一维护与对民族巩固、对国家经济利益以及社会关系的促进,都彰显着特殊的作用。最为关键的因素便是传统文化时代化,怎样确保传统文化发挥正能量,维持永久的生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对优势进行宣传,对劣势进行舍弃,将传统文化得以保存,摒弃腐朽的文化,由于只有在传统文化凸显正能量的情况下,才可以给国家注入生命力。包括删除传统文化中部分具有封建与迷信特征的内容,利用哲学思想、创新思想以及节俭品质等,启迪人们正确的认知世界,更好地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是明确创新性发展的理念,构建优秀的传统文化[4]。新时期下,要巧妙地对传统文化加以创新转化,结合时代的具体特点,适当改造具备价值意义的思想内容,激发时代内容生命力。而创新发展实际上结合时代进步,给予传统文化饱含积极内容进行扩展与健全,扩展这些内容的影响力与吸引力。此种方式下充分地彰显核心价值观,也是我国政府与群众一起追求的精神内涵,确保特色社会文化存在强大生命力。
首先传统文化可以深入人心,充当民族血脉以及前进的力量,尚未受到当时统治关注与受到群众的冷遇,主要因素为处于传统文化时代化环境下,满足社会前进的客观需求,顺应群众内在精神,包括玄学文化、儒家道家文化与理学文化等;其次便是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建设中,走进朝廷发展为帝王将相们自身的治理国家的思想引领,走进民间发展为百姓精神支柱。由于传统文化的时代化,促使文化深入社会;最后是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建设期间,强调时代与大众性的结合[5],在内容到形式上争取进行平民化与普及化,把深奥的哲理转变为百姓身边故事,把书本文字发展为百姓通俗语言,促使思想文化与百姓生活结合,流入百姓头脑之中。包括仁义礼智信传统内容的《三字经》《千字文》等,各个民族的史诗编纂和创作民间音乐,都充分体现传统文化作用,久而久之把传统文化熏染在人们心田。我党一直以来都比较关注传统文化的弘扬,且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代表优势,民族复兴需要将中华文化的繁荣视作条件,要融合时代条件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所以应该充分传承传统文化,给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化的服务。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基础点便是创新,在将其与我国实际情况结合期间,势必要站在中国的视角上,以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为途径,创设我国饱含经典的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促使中国化模式下的马克思主义真正表现生机。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发展也要建立在创新基础之上,把传统文化观念精髓和社会变动巧妙结合,围绕时代发展的具体情况,给予传统文化加以创新转化,构建适应社会运行的新型思想与新型文化,由此促使中华传统文化具备活力[6]。不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者传统文化时代化,要借助文化的血脉加以创新,不可以脱离实际情况单独创新,而是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努力,融合马克思主义创新点与传统文化创新点,进一步绽放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实践成为真理孕育的摇篮,充当检验真理的具体标准。马克思主义基于工人运动实践生成的一种真理,且工人运动的实践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充当革命建设的真理[7],而革命建设验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传统文化创新作为民族经历数千年和天地斗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检验传统文化的优秀性,主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应该和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加以融合,落实在实践之中,真正意义上推动两者的高效结合,展现强大的社会主义文化生机与活力。
特色主义文化的形成,将马克思主义视作指导思想,把传统文化视作根基,选择有益的外在文化延伸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文化的繁荣建设中,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传统文化时代化的相互融合,促使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好创新。把两者进行统一规划,把理论层面的创新与实践层面的创新视作相辅相成的两个个体,将理论创新作用在实践创新的指导上,把实践创新作用在理论创新的指导上,实践层面创新充当理论层面创新的前提,理论层面创新充当实践层面创新的先导,在融合之后促使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并且把两者进行关联,在理论层面的创新上,思考到实践成效,指导实践与促进实践创新,善于引进理论创新,强调实践经验的有效总结,然后将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精神层面,完成理论创新[8]。除此之外,实践与理论的联动,中国化模式下的马克思主义以及时代化模式下的马克思主义,应该互相联动,不可以提倡理论创新之后实践创新,也不可以提倡实践创新之后理论创新,而是要将两者结合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时代化融合的深度及广度。因此,在创新中融合、实践中融合、互动中融合,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传统文化时代化彰显活力,最终形成社会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综上所述,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研究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新时期下不仅要将两者进行结合,还要积极地吸取有益文化,比如:市场经济的相关思想、现代化城市管理的相关经验、娱乐文化的相关形态和企业管理的相关做法等。党与政府要积极地学习,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挖掘社会主体文化的精髓,给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活力,推动人类文明现代化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