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实现

2020-01-09 17:15闵繁盛赵敏凯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师生思政

■闵繁盛,赵敏凯

(1.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044;2.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所谓“角色”是指“与个人在某一群体或社会情境中所处的特殊地位联系在一起,并围绕着具体的权利和义务构成的行为模式”。而“定位”被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件东西所占的地方”,即确定所处的位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实现,即可以理解为思政课教师这一群体在思政课这一情境和关系中所占有地位及其规定的行为模式的确定和完成。

而思政课教师对于自己在课堂中角色的定位与实现对于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正确处理好在课堂上与学生的关系,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明确思政课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我们增进思政课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证。思政课在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等方面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政课的外部背景条件和学生群体特性都呈现出很大的变化,要想真正与时俱进地增强思政课的实际教育效果,我们必须对思政课中教师的角色进行新的定位。

一、师生关系上的平等对话者

思政课教师要实现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首先要在师生关系上寻求突破。思政课教师要消除课堂上师生之间的隔阂与阻力,寻求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为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者,为增强思政课的效果创造人际关系的条件。

(一)由居高灌输向平等对话转变

如今,在很大一部分的思政课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不便于交流的距离感。这距离体现在教师的讲台和学生的座位之间,体现在“老师讲学生听”的上课模式中,还体现在师生之间巨大的人数比例和彼此熟悉程度上。这些课堂上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让师生之间缺乏真正的对话和沟通,以至于老师不了解学生,学生也无法体会老师。另外,思政课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留下一种高高在上的意识形态灌输者的角色形象,这一角色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疏远着师生之间的距离。要想真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占有课堂主导权的思政课老师必须主动去放低姿态,打破高高在上、不可亲近的距离感,增强亲和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实现由居高灌输向平等对话的转变。唯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只有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让师生在课堂上实现更好的交流,进而让思政课真正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由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

一直以来,思政课教师都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思想传授者的重要角色,更多地肩负着“立德树人”这一重要使命。而思想教育有别于知识传授,如果知识是一个“会不会”的问题,那思想则是一个“信不信”的问题。知识可以只“入脑”,思想则更需“入心”。随着高校学生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增强,对于当下高校阶段的学生单纯依靠传授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实现。所以,思想不是单纯靠传授,特别是在价值观方面,更多的是依靠感染和熏陶。“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在这一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明确自身不同于其他文化课教师的角色地位,更多地肩负起育人的使命。另外在教学理念上,要由思想传授者向思想促进者转变,由真理权威代言人向问题解决参考顾问转变,由外部的灌输向内部的引导转变。

(三)由对立向合力转变

思政课还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生不“在场”。老师在台上尽力“表演”,但却难以引起下面“观众”的互动,学生往往是人在心不在。思政课教师要想实现课堂上的良好对话,必须让学生身心都“在场”,努力实现师生“共场”,追求师生之间的情感“共振”,尽力在思想上引起学生的共鸣,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与沟通。师生之间要由对立向合力转变。思政课教师在定位与学生关系的时候不能将自身定位为学生的对立面,师生之间虽有对应而存在的关系,但是不应定位为对立的存在关系。思政课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参与者,课堂的对立面应是课程的内容与事件。如果将师生之间定位为对立者的关系,会让彼此很多的精力消耗在师生对立的矛盾中,思政课的效果也将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思政理论课要努力让师生之间由对立向合力转变。

二、课程资源上的选取开发者

高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度逐步增强,思政课课程资源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课程实际效果。在这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担任着选取开发者的重要角色。

(一)资源选取要关照围绕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思政课教师在课程资源的选取开发上也要贴近实际生活,从学生兴趣和关注点出发。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思政课课程资源开发要走进学生生活,思政课教师在课堂内容实例的选取上要关照学生生活,在内容上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注点出发。“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等思政课教学各环节都要围绕学生开展。”思政课话题或问题可以从学生中来,如:可以通过调查等方式从学生中获得。让学生的思想状况成为思政课教学的起点,让学生的实际生活成为思政课的出发点。思政课老师在解读理论或政策的时候,要运用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思政课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生活,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关注。要增强思政课内容上的生活化,打造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二)事例要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

思政课教师在课程资源的选取开发上要关注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选取的课程案例要具有时效性,当下发生的社会热点往往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而对时下案例的解读也更具针对性。“要突出问题意识,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求,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精心选择典型案例,讲出新意、讲出特色,通过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透视,强化社会引导,廓清模糊认识。”思政课教师要就时下一些产生重要影响的焦点问题和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解读,让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对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只有经过冲击和碰撞的才是深刻和明了的。思政课老师要能够化抽象原理为新鲜具体事例,借助新的热点对抽象的思想原理进行具体而新鲜地解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过去抽象理念的更新和复活,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喜欢。思政课教师在课程资源的选取开发上要关注实效性和针对性,让思政课关注当下,活在当下,增强思政课的新鲜感和感召力。

(三)内容要饱含深度的教育性和启发性

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要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重要原则,对于思政课的教学而言,更是如此。

因此,思政课课堂选取的内容一定要具备深度的教育意蕴,能够挖掘出思想的深度,值得讨论和探究。选取的教学案例必须负载一定的启发性,能够以小见大。一方面,思政课课堂问题涵盖领域广,包括历史文化、法律道德等多方面内容,又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和思想理论性,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的社会现象出发窥探背后反映出的价值观层面的深刻问题,要能够从个人的层面上升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将自身命运与时代发展相联系。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和多层面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和促进学生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方式去看待和思考问题,整个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发挥引导作用,要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和指导,不局限于表达的对错,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培养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堂形式上的主要组织者

思政课教师在课堂形式上扮演着主要组织者的重要角色,思政课在形式上的重要目标就是真正把学生带入课堂,身心俱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堂形式的组织上,思政课教师要真正实现自己的组织者角色,具体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课堂形式上,关注围绕学生需求开发,打破固有模式

在课堂形式的开发者这一角色的实现上,思政课教师要围绕关照学生的需求,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开发、运用学生喜爱和乐于接受的课堂形式,打破固有模式。如:可以尝试采用主题课等形式,提前公布课堂主题或案例,吸引学生课下查找理论和实例资料,课上进行展示和讨论。另外,实际锻炼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思政课也应尝试运用。如每个学期安排几次主题课的社会实践,并纳入考核的重要部分。此外还应借助网络新媒体等来为思政课助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要围绕思政课的核心主题,关照学生需求,结合当下,积极开发采用思政课的新形式,增强思政课的新活力。

(二)在课堂氛围上,打造活泼而富有情感的课堂氛围

思政课的课堂氛围也是影响思政课效果的重要方面。从现实来说,思政课的课堂规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氛围的营造。仅在人数方面,上百人的课堂规模往往难以实现全场的热烈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政课效果的实现。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关注课堂氛围的营造,吸引学生真正进入课堂,进入老师的“辐射区”。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策略,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氛围的创设中,营造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另外思政课教师在课堂营造上要注重运用知情融合策略,要精心设计教学,注意把握和挖掘课程资源固有的情感因素,赋予情感色彩,营造生动而富有情感的课堂氛围。同时,思政课课堂氛围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思政课教师自身的影响,因为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情境。所以思政课老师要注重自身教学风格的打造,以饱满热情的课堂投入感染学生,营造活泼而富有情感的思政课氛围,增强思政课的效果。

(三)在课堂表达上,要丰富而带有情感

课堂表达同样影响着思政课的课堂效果。当今高校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冒,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表达上太过单一而枯燥。当今高校学生更喜欢和接受的是一种丰富而有情感的表达。相对于平白的叙述表达,学生更喜欢“有血有肉”的“故事”表达。另外,投入情感的表达让课堂更加富有感染力。作为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情感在道德的形成中起着催化剂的重要作用,没有情感因素参与,思想品德无法有效形成。人本主义罗杰斯认为不包含情感或个人意义的学习是一种无意义的学习。所以,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的课堂表达上,要用真心和真情来引导学生,以情感人。只有真正投入情感的表达,才会真正让学生对思政课的内容“入脑”“入心”。总之,在课堂表达上,思政课教师要关注当下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注意因势利导,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获得学生的接受。表达尽量丰富,课堂才有温度。老师只有真正“走心”,学生才能真正“入心”。

四、思想观念上的引领促进者

思政课教师在思想观念方面要成为学生的引领促进者,这也是思政课根本作用的重要体现和重要要求。思政课教师只有真正成为课堂中学生思想观念上的引领促进者,才能真正发挥出思政课的要求和重要作用。

(一)引导学生自我成长,鼓励实践促进内化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思想的发展是内在自我构造的过程。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体在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下,经过社会实践而逐步内化形成的。所以,高校大学生思想的培育不能单纯依靠老师的外部掌控,更重要的是学生自我的吸收和成长。思政课教师要由控制者角色向帮助者角色转变,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成长。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思政课老师要引导学生去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感悟、自我成长。增强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会去透过事件现象看到背后反映的深刻问题。引导学生在反思中成长,增强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自我的评价,引导学生在自我管理中成长。另外,思政课老师要将坚持正确理论价值引导和学生自我思考、实际锻炼相结合。要用鲜活的案例来阐释正确的价值观,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进行自我体验和探索,以实际锻炼完成思想理念的真正内化。

(二)引导不求面面俱到,须要高屋建瓴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个人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罚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不必面面俱到,但是必须高屋建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化的普及,知识在数量和获取方式上的变化都让老师不可能成为面面俱到的全才。而且思政课教师在知识方面的输出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任务是思想层面价值观念的传授。在这一方面,思政课老师要想对学生形成影响,必须有更高的高度,唯有高屋建瓴方有仰止之势。学校应培育和打造一批思政课的明星老师,让思政课老师也成为学生口中的“男神”“女神”。学生实际上也期待能有这样的老师“闪耀”引领于他们的身边,让他们的学习生活彰显风格却又不失活泼。

(三)用真知识让学生信服,把事件交给学生

思政课教师在呈现内容上应追求客观,实事求是,不虚不假不空。真实的东西才最有说服力,过于空洞甚至虚假的内容,学生往往入耳不入心。思政课教师只有用真知识、真学问才能真正让学生接受和信服,只有真正的思想才会形成真正的信仰。另外,思政课教师应该把事件完整交给学生,让学生直面事件成为事件的承担者。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案例,不需要刻意回避,应真实完整呈献给学生。把事情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直面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来承担和负责。当真正完全将社会事件交给学生之后,如果学生身在其中,就不仅仅是站在外围地批评与抱怨,而是会以主人翁的姿态来看待和分析问题,也会思考自己和国家的关系,思考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问题,思考自己个人的处境和发展。思政课教师通过交还事件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从而真正起到思想观念上的引领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思政课师生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