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浩丞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关注“红色基因”的传承,而红色文化就是红色基因的载体。什么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1]。红色文化怎样才能有效融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这就有必要创新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基于理论课堂、实践课堂、自我教育课堂、网络课堂的“四大课堂”建设路径就是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思考。
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强烈革命情怀能够打动当代大学生,能够满足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需要。它的精神内涵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具有不同的指导性意义。
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质,强调了阶级性与政治性,它能够为理想信念教育铺陈鲜明的共产主义信念底色。首先,红色文化中的主旋律是革命先烈们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牺牲奋斗的历史,其中的崇高性和史诗性能够激起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情感,帮助大学生树立更加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其次,红色文化中包含的艰苦奋斗品质与革命乐观主义能够帮助大学生累积实现理想信念的勇气,例如: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遇到艰难险阻时能保持乐观、勇敢地与困难做斗争的故事就能激励大学生们勇敢面对困境,在困难中自我激励,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所以,红色文化具有加强共产主义信念的教育作用,能够为理想信念教育铺陈鲜明的共产主义信念底色。这不仅能帮助当代大学生提升面对困难和风险的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更加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
红色文化为爱国主义教育确立价值引领的基本逻辑是红色文化的价值立场与爱国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红色文化的价值立场体现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这是由于其价值立场是革命先烈面对个人利益抉择时所形成,包含了革命先烈面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中国共产党、个人与社会主义的利益抉择时的价值立场,这种价值立场就是爱国主义形成的本源。
红色文化记叙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斗争的光辉历史,沉淀了这一时期仁人志士深厚的爱国精神。在革命时期,红色文化引领像陈毅将军所说的“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那样,敢于为国牺牲的家国情怀;引领了江姐那样不惧酷刑,面对竹签子也不叛党的忠诚意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文化也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史诗篇章,其中不乏有许多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建设而牺牲了个人利益。引领像焦裕禄那样为了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牺牲的精神。这些情怀、意志、精神彰显了革命先烈在面对利益矛盾时的选择——即国家、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事业高于一切个人利益。基于他们的选择,红色文化所引领的价值立场就是为国家牺牲一切,对中国共产党绝对忠诚,为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人民无私奉献,将他们放在利益次序的最高位置。红色文化所确立的价值立场能够引领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能够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立场,这是当下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需求。
红色文化所包含榜样人物就是道德情操教育的模本,能够为当代大学生做出表率作用,激励他们做有良好道德情操的人。它的模本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革命先烈的事迹背后蕴含的榜样精神是与道德情操教育的内容相统一的。例如:董存瑞的事迹能够激励大学生为了集体利益,勇于牺牲自我。雷锋代表了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精神,这与道德情操教育的内容相同。其次,革命榜样能激励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向他们看齐,这种激励实际上是来源于革命榜样本身的先进性、崇高性,在大学生接触其时会被其所吸引,从而产生自身行为规范与革命先烈的比较,而这种差距正是激励大学生内生动力,能够使得他们自知自省,以更高的道德情操标准要求自己。最后,榜样的模本作用还体现在它能够为大学生道德情操的评估提供标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具有旗帜性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更高的道德情操目标,也能够为高校评定大学生的思想品质提供参考。
正是因为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道德情操的教育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所以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着思想引领、价值激励、实践指引的功能。
思想引领就是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和实践能力,并坚定跟着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2]。红色文化具有思想引领功能是因为它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思想,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斗争的峥嵘岁月,能为当代人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的心路历程,以及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制定各种斗争策略的历史。红色文化中所包含的革命精神能够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理想信念,帮助当代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它所包含的方法论又能够指导大学生的思想与实践,同时它的多种载体形式也是辅助大学生思政教育向学生诠释中国共产党人先进思想的最好工具。
激励蕴含着激发与鼓励的意思,是指引发人的行为动机后,人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相统一,为实现目标而活动的心理过程[3]。那么,红色文化的价值激励就是基于红色文化本身的价值取向,吸引大学生且引发出他们向红色文化学习的行为动机,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相统一,不断规范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觉悟和精神素养,塑造符合红色文化精神要求的价值观。
红色文化之所以拥有价值激励功能,是因为红色文化的精神能够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内生动力,并通过敌人的失败例子进行比对,激励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首先,红色文化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坚持不懈,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至死不渝的故事,能够引起大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情感共鸣能够使大学生自省,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找到与崇高革命精神的差距,而自省与找差距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过程。与崇高革命精神的差距能够引发大学生们希望拥有更优秀的道德品质的行为动机和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内生动力,从而树立更高的目标,激励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次,红色文化还能够帮助人鉴别和比较各种社会思潮,使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分得清黑白、辨得清善恶、懂得到美丑,帮助大学生建立价值评价的标准。这是因为红色文化中所包含的历史事迹与革命的经验可以与敌人的失败进行对比,这样的正面与反面的比对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对崇高革命精神的认同,并具有警示的作用,从而大学生在这个认识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评价标准,激励他们向正面的价值取向看齐。
首先,马克思认为实践就是人的感性活动[4],指引就是指点引导,那么红色文化的实践指引功能是指客体首先对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后,不断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化,形成对红色文化的“情感”与“意志”,这种内化就是一个感性的过程。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大学生将红色文化精神上升到“情”“意”层面后,“情”与“意”反过来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具有驱动的作用,它就能指点引导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总结起来就是红色文化育人指导客体经过“知情意行”的整体过程。客体通过近距离体验红色文化的历史事迹记载、革命遗产等,就能在体验中激发情感和体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再结合现实,在生活中予以践行。实践指引功能的主要来源是红色文化中榜样的力量,榜样作为革命斗争的活动主题,他们在革命时期的行为和实践,能为当下的大学生树立旗帜标杆,提供宝贵经验供大学生参考借鉴,指导他们的行为规范。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正呈现出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整体呈现积极的趋势。例如,红色文化正逐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日常教学中,并且许多高校正在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教学,组织红色文化主题的课后活动等。但是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还存在着过程性、环境性和实效性的不足。
大学生们对于红色文化缺乏认识和难以践行主要原因是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但是次要的原因是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对红色文化相关的主题教育还需提升。
1.思政教师对红色文化的价值或功能认识不够完善
由于教师们的学科背景和研究方向有差异,其中一些教师自身对于红色文化内容和内涵的把握也是不到位的,若是连教师自身都没有准确地把握教学的内容,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会显得力不从心,这样就不能向学生讲好这些革命故事,让学生更好地体悟到红色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不准确,从而衍生出历史虚无主义,这也就背离了红色文化教学的本意。
2.红色文化进行大学生思政教学的方法仍需改进
红色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政课时,思政课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枯燥,缺乏课程的生动性,在教学方式上的采用就会变得没有创新性,而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也会容易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是难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使学生不想主动去接受红色文化。结果就是对于红色文化的传输方式,学生是缺乏了主动性的,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传输的知识,没有发挥客体的主动性。在关于如何能更好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调查中,结果前两位依次是“开发红色旅游资源”(57.71%)和“利用自媒体在线传播”(51.00%),均过半数的比例凸显大学生迫切希望在寓教于乐、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悟革命传统[5]。所以,运用能调动学生兴趣与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是十分迫切的。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涉入力度不足,二是在校园的设施或街道等缺少对红色文化的融入。红色文化在校园建设中的缺失,不能形成良好的红色文化教育环境去强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
1.红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所缺失
红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缺失首先体现在红色文化的符号和要素在校园社团建设中的出现程度不高。例如:各个学院和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单元,多数是为了迎合学生的需求而确立建设什么样的社团,这样就出现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物质建设,而在精神文化建设上力度不够,注重娱乐化,突出了功利意识的问题。学生主动成立关于红色文化的社团或开展相关活动是缺乏积极性的,往往必须要由老师进行组织。其次,许多高校在思政课堂后也组织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课外的教学,比如组织学生去到革命旧址进行参观和学习,这基本上都是依托第三方的红色文化的遗址等做出实践安排,并没有在校内建设红色文化实践的场地,例如:建立红色文化的VR体验馆或是打造红色读书角等。若在校内没有相关的实践场地,就不能及时地针对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巩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
2.红色文化在高校校园的生活化力度仍需提高
红色文化的主要育人形式是在课堂上的红色文化学习和课后参与有组织的活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红色文化有所缺失,例如:寝室、食堂、操场、商业街都缺少红色文化的元素。这就导致高校始终没有长期的红色文化学习氛围,没有加强红色文化生活化是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之一。出现红色文化在生活化上的缺失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是其主要原因还是高校对于红色文化生活化没有给予重视,没有专项的方案与经费。在日常生活中,高校的宣传手段还十分老旧,多数是依靠宣传展板和校园广播的形式宣传红色文化,而在日常生活中红色文化的元素是较少的。
实效性的不足是由于过程性的不足和环境性的不足造成的,红色文化在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后,实效性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不足。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如果没有外界的引导,大学生很难自觉去学习红色文化,也很难践行红色文化的精神,大学生本身对于红色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1.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还有待提升
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对本校学生进行了红色文化的相关教育,但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还是存在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体现在一些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态度冷漠。这是由于现阶段物质条件丰富,大学生很难体会到当时革命事业的艰难,也难以理解红色文化所包含的高尚品质,从而难以被其触动到情感层面,更不要谈上升到意志和信念的阶段,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第二个方面体现在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缺乏相应的认识,根据调查,大约14%的受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的概念完全不了解,大约有74%的受访者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具体概念只有模棱两可的认识,而只有大约12%的受访者对于相关概念和内涵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6]。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大学生们受到了学生在走出课堂后,虽然有可能在短期内受到红色文化的影响,但是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这样的热情和积极性便会在不久后消退,并且有可能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
2.红色文化在斧正大学生道德行为中的效果有待提高
红色文化教育影响大学生自觉践行红色文化所包含的道德品质的效果并不显著。根据调查数据显示:60%的青年受访者认为精致利己主义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7],并且享乐主义与消费主义在大学中盛行,数据显示近年来一般本科生的信用卡消费透支额度为3000元,研究生为5000元,而这些都是非必须品的消费[8]。这些现象说明虽然进行了红色文化的教育,但是一些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红色文化所要求的还相去甚远。其主要的原因在于两点:一是红色文化课后的教学与传播做得还不够完善。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对红色文化的相关理论学习后,在课后便一忘皆空,课上所学习感悟到的心得体会并不会长期存在,这就说明了高校缺乏在课后强化传播和灌输的途径;第二个原因是缺乏对学生行为的监督手段,大学生们在课后面对不同思潮与文化的冲击,在思想上会出现松懈。而高校缺乏在课后对大学生进行监督的手段,使得大学生很容易被其他的价值观和思潮所影响,从而偏离红色文化所要求的道德行为。
针对过程性、环境性和实效性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探索新的路径去实现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有知情意行四个阶段的区分,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大课堂承载红色文化的融入,从而有效提升融入效果。四大课堂包括“第一课堂”——思政理论课堂,“第二课堂”——校园实践课堂,“第三课堂”——自我教育课堂,“第四课堂”——网络课堂。
思政的第一课堂是理论教学的课堂,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对红色文化的基础认知。为了解决学生对红色文化“知”的问题,应当首先解决量变到质变的问题,强化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灌输;其次解决灌输的质量问题,就是要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方式。
1.在“第一课堂”中强化红色文化的灌输
要解决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识不足的问题,就必须要从“第一课堂”入手,依托红色文化本身的内涵与魅力,不断用不同的载体形式向学生们进行强化与反复灌输,不断扩大红色文化宣传力度,将红色文化渗透于学生的课堂,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要在课堂上灌输好红色文化,就要首先要求授课者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在学生面对困惑时能够从容解答。在授课者强化普遍的灌输时,还要依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灌输,做到知己知彼。同时用最深厚的情感向学生授课,充分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共鸣,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除此之外,在课堂上进行灌输时还应当注重方式与手段的创新,灌输并不等于“填鸭式教学”或是生硬的说教,灌输时要注重授课的艺术,把握好趣味性与严肃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平衡。
2.在“第一课堂”中改善红色文化的融入方式
改善教学的方式对提升学生的兴趣程度,强化其认识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思政教师可以依托原有视频、图文进行授课,但还应当开展特色的课堂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教师自发地进行趣味教学的设计。比如:设计与红色文化相关的课堂的沙盘模拟,或是红色文化情景剧的表演、红色绘画课等,同时还能借助新媒体技术尽可能地去丰富讲课的媒介,提升学生们的兴趣,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翻转课堂”的活动,让学生自行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载体设计。这样可以更加巩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在开展这些活动或进行载体设计时,受益的一方不单单只是学生,教师也同样大有裨益。教师在进行课程准备时,需要自发地去整理和归纳红色文化,并结合实际进行载体的提取或是自行设计,这样既使得思政课的教师进一步提升了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又提升了教学的水平,实现一个良性的循环。
思政的“第二课堂”指的是思政课后的课外活动或者校园中的日常生活,第二课堂大多是依托校方组织的课外活动或者学生组织实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第二课堂”的意义在于,能在课后强化灌输的作用,在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有一定的基础性认识后,运用不同的灌输形式在课后逐渐地培养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情怀,实现从“知”到“情”的转变。
1.在“第二课堂”中推动校园文化红色化
要推动校园文化红色化首先要在课后的实践中灌输好红色文化,应该积极调动学生对红色文化学习的参与度,激励课后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自主学习。例如:将学生在课后参与和开展红色文化活动的程度加入学生思政课成绩考核与学生鉴定中,又或是允许学生在课后自主帮助教师开发教学载体,将主客体的关系逐渐形成平等与分享,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情怀。
其次,要强化灌输效果,加深红色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要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逐渐培养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情怀。比如:设立专门的宣传展板或是成立相关社团、组织相关活动,将红色文化的要素有机适当地结合在学校的环境中,通过学校的日常活动和工作,隐性地向学生进行灌输。学校还应当自主建立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学习场所,引进相关的理论书籍,定期在校内外组织相关的主题活动。
2.在“第二课堂”中推动红色文化的生活化
推动红色文化的生活化对大学生实现红色文化从“知”上升到“情”具有重要意义。外部生活环境的变化对于大学生内心的隐性的影响是十分有效的,一旦将红色文化生活化,使大学生能在生活中充分接触红色文化,就能够慢慢地加强其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情感。为了实现红色文化的生活化,首先可以从学生寝室入手,让红色文化深入学生寝室环境中,在学生的生活氛围中添加红色元素,例如:设立学生党员模范示范寝室、党员辅导员示范岗,积极与其他大学生进行交流,发挥中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宣传红色文化。还可以由党员寝室或是党员辅导员牵头组织生活区的红色文化宣传。其次还能将红色文化利用于学校的商业中或基础设施中来进行宣传,例如:校方组织学校商户打造红色文化主题的商业街,既打造出了商业特色、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商业价值,又能够将红色文化融入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教育。最后,校方还能在基础设施中对红色文化进行宣传,例如在继续使用宣传展板的技术上,使用LED屏幕进行宣传或是在共享单车上打上红色文化印记,都能够使其得到广泛的宣传,从而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思政的第三课堂是自我教育的课堂,自我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自身,它要求自身发挥自觉性、积极性与主动性,去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认知,更正自身的错误行为,逐步塑造正确的道德品质,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标准[9]。提升道德认知就是客体将优秀品质内化为“意”的过程,更正行为便是践行的过程,所以第三课堂包含了“意”与“践行”两个过程。由于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思政工作者只能提供外部的帮助,那么在“第三课堂”中思政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引导学生,要依托红色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自省与提升,并激励大学生践行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所以思政工作者的重心在于“引导”和“激励”。
1.在“第三课堂”中融入红色文化、开展自我教育活动
将红色文化融入自我教育课堂,并开展自我教育的活动是需要科学方法的。首先应当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光是学生,指导教师也应当身体力行去践行红色文化的精神,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同时导师的指导更能够帮助学生科学地深刻地认识自我,找出与红色文化所要求的道德品质的差距,并发现自我和提升自我。其次,将红色文化主题融入自我教育活动,例如在集中学习红色文化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依托学习的红色文化找差距,大学生有时很难客观地去评价自身,这就需要他人给出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总而言之,就是要使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常态化,让大学生们能够时时依托红色文化的精神进行自省与提升,使红色文化的精神不只是停留在情感的方面,而是通过自我认知、自省、自我提升逐渐内化为大学生们的意志中去。
2.设置激励措施激励大学生践行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自我教育的成功还必须要依靠于外界的激励措施。大学生们自身践行红色文化积极性不够充足,所以需要设置一些激励的措施去提升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个前提下,首先需要依据红色文化的精神设置一套评价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规则,这可以依据革命榜样进行参考。之后,设计符合红色文化特点的激励手段,例如开展评选班级“雷锋”,将践行红色文化精神的情况列入评优评奖的考察范围中。除此之外,还应当发挥红色文化的传统,对每一位大学生开展无记名的年终众评,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吸取他人的意见,从而在激励手段和不断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形成长期的符合红色精神的行为规范。
思政的第四课堂指的是网络教育课堂,近年来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是大势所趋,“互联网+”的思政教育模式能够提升教育内容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并且基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技术手段,也能够对红色文化的教育载体进行创新,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从而辅助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
1.利用网络新媒体打造高校红色文化数据库
打造高校红色文化数据库,首先就要系统地收集有形的红色文化的文本、图片、视频等素材。这可以依托高校所在的地区开展本土红色文化梳理的活动,在对红色文化进行有计划的收集后,进行系统的分类和研究,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更丰富的思政教育价值,然后根据思政“第一课堂”的需求将红色文化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其次,要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建立起高校红色文化共享的数据库,实现不同地区红色文化的共通,还可以基于不同区域的红色文化进行合作利用。由于不同地域之间对于红色文化的归属或者历史解读有所偏差,所以共享数据库的开发显得十分有必要性。这可以实现高校之间或者地区之间红色文化和教育资源的流动,使大学生享受到各地红色文化的熏陶,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识,起到强化教育的作用。
2.利用网络新媒体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平台
许多高校建立了关于思政的网站,或者是手机APP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网络教育平台还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是对原有的思政教育平台进行红色文化的补充。其次,要扩展红色文化网络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结合“慕课”“网络直播”“微课堂”“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新媒体形式,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渗透性功能,让红色文化渗透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中,扩张红色文化在网络中的话语热度。其次,要在平台建设中再融合热点事件的解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动机,激励他们能够正确地看待事物,逐渐培养大学生的“意志”能符合红色文化内涵的要求。
红色文化拥有十分丰富的教育价值,将它融入于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对于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道德品质的影响意义非凡。然而当前的融入方式存在着过程性、环境性和实效性的不足。而在红色文化融入“四大课堂”的路径下,能够达到规范使用红色文化和改善教学方式的效果,以树立对红色文化基本的“知”,借由高校课后的外界环境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再在自我教育中使大学生形成对红色文化的“意”,并在激励措施下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四大课堂”的融入路径,能够较好地解决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性不足与环境性不足,能为融入的实效性不足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于实效性的不足不能够完全地解决,这需要学界更多的研究。“四大课堂”的融入路径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提供一些理性、创新性地思考,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