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108)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调研时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要求“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对志愿服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在2013年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肯定了他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勉励他们弘扬志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可见,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认为开展志愿服务对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找准青春方向和人生目标,在奉献社会中获得锻炼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也表明,志愿服务不仅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为大学生锻炼自我、提高自我、增强社会责任感搭建了有效平台,已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建设和关爱他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新时代加强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意义重大。同时,志愿服务也是高校落实素质教育,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更是高校共青团广泛凝聚服务青年、组织引领青年、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主要工作内容。
志愿服务在我国最早就是以青年志愿者的形象出现的,直到现在青年志愿者尤其是大学生志愿者依然是我国志愿者的主力军,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天然就是我国志愿者队伍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大学生与志愿服务之间的客观联系:
一是志愿服务精神符合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追求。随着党和政府对志愿服务给予高度认可,志愿者的形象也不断深入人心,志愿服务成为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当志愿服务成为社会风尚、引领社会主流价值的时候,就会对青年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因为大学生正值青春阶段,具有旺盛的青春活力和饱满的生活热情,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下,希望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奉献爱心、帮助他人获得社会认可,通过志愿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更加充实自己的学习生活。
二是志愿服务经历可以促进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志愿服务队就是一群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能力特长的聚在一起的群体,这个群体同时也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增加感情的平台。大学生通过加入不同的志愿服务队接触不同的人,可以有助于扩大他们的朋友圈和拓展眼界。另外,通过参与具体的志愿服务工作,使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些对于大学生的人生成长来说非常宝贵。
三是志愿服务成为高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不断加以重视,高校共青团也将开展志愿服务作为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诸多评优评先、推优入党、升学保研等,都以参与志愿服务时数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另外,目前各高校在陆续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其中一个单独的模块就是“志愿服务公益”项目,这就意味着每个大学生必须在毕业前修满该项目的积分或学分,才能取得第二课堂成绩单顺利毕业。
目前高校出现志愿服务供给不足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现象,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是活动指导老师不足,校外开展志愿服务受影响。学生开展集体活动一般都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尤其是开展集体性的外出志愿服务活动,为了确保学生外出活动过程中的安全,通常在超过30人的集体外出活动就必须要有一名带队老师全程指导。志愿服务在高校一般都是由团委负责组织管理,而团委在高校普遍存在缺编制、缺人员、缺经费、缺场所“四缺”问题,在学校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部门工作中也往往处于边缘地位。因此,常常会因为没有指导老师带队外出,而导致许多校外的志愿服务活动无法开展。
二是活动经费有限,长期开展志愿服务受影响。开展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经费开支一般包括:培训、宣传、交通、用餐、保险以及活动用品采购等项目。如果要长期固定地开展某项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大量学生志愿者在这期间的往返交通补贴、活动用品采购,以及学生意外保险的购买等费用开支。在校团委整个部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像这样的需要长期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就不能太多,除了要维持开展几项具有学校特色的品牌志愿服务活动外,只能间断地开展一些临时性的志愿服务活动。
三是活动载体创新不够,志愿服务内容覆盖面受影响。志愿服务不仅具有帮他人解决问题的现实意义,还具有弘扬雷锋精神的宣传意义。因此,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多都是提前策划,确定服务地点和服务内容后,现场人员聚集、张挂宣传横幅,轰轰烈烈地开展活动。总之,就是要参与的人、看到的人越多越好,影响力越大越好。基于这种认识,导致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内容重复、形式单一的社区志愿服务、儿童福利院和敬老院志愿服务、上街打扫卫生和扶共享单车志愿服务等。而突破这些传统的活动形式,通过创新活动载体,拓宽志愿服务内容的覆盖面来扩大志愿服务供给的努力不够。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和高校共青团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对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学校层面,应该充分挖掘志愿服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育人功能,将参加一定的志愿服务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加强实践育人的角度要求全体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的指导与服务过程中。相应的,要建立全校志愿服务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对在组建志愿服务队、孵化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和加强志愿服务相关理论研究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在教学工作量认定或职称评定过程中给予优先肯定。对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也能在评优评先或认定选修课学分上给予激励。还应建立协同管理机制,从教育管理层面明确其他各教学与行政部门应承担在志愿服务工作的具体职责,建立由团委主要负责,其他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重点是加强学校教务、学工、后勤、保卫等部门在推动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与校团委协同合作,为提高学生志愿服务供给水平建立长效机制。
加强资源整合,就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志愿服务提供物资保障。拓宽工作途径,主要是在以学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为主的基础上,向借助社会组织平台开展志愿服务转变。首先,在整合社会资源上,要注意加强同上级团组织、青协或有关政府部门的联系,主动对接一些社会大型竞赛或会议的志愿服务工作,为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创造机会。这类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一般对志愿者的数量需求较大,有安排车辆接送和工作餐,可以有效解决学校开展大型志愿服务而经费不足的问题;其次,学校要加强与各类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的联系,选择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且适合大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队,组织选拔符合条件的学生志愿者,再经过专业培训后加入该组织。这样也可以有效拓展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工作途径,同时在参与专业志愿服务队的工作中,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服务能力、增长知识。
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发展,目前已经覆盖到了社会服务、环境治理、脱贫攻坚等各个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出大学生志愿者的优势,对接到社会真正的服务需求领域和人群,创新开展志愿服务,是扩大高校志愿服务供给的重要途径。当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各个方面的时候,人们在互联网世界的生活需求变得越来越大。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从以线下开展志愿服务逐渐转移到以线上开展志愿服务。例如,通过发挥青年大学生在互联网方面的优势,可以组建维护网络安全方面的志愿服务队,针对网上出现的大量诈骗信息、网络陷阱等进行有效揭露或举报,维护广大网友的财产安全。可以组建维护清朗网络空间的志愿服务队,对网上发布的一些不实信息、谣言诽谤等勇于亮剑、积极回应,为占领网络舆论宣传阵地做斗争。另外还可以针对一些网络上的特定人群提供一对一的帮助,如:在线为小学生提供作业辅导、为空巢老人提供线上人文关怀、为困难家庭提供网络募捐等志愿服务。可以说,网络世界也是一个存在广大志愿服务需求的领域,值得高校大学生认真对待,为共建网络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