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梓凤
(江苏省靖江市靖城中学,江苏 靖江 214500)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体现是首先要协助学生完成应该完成的语文学习任务,如提升写作素养、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其次是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中华传统的精神意义,希望学生能够一边完成学业,一边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方便懂得古人的精神品质。下文就从传统文化在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古诗词的鉴赏、人生价值观以及道德精神这三个角度加以分析阐述。
中国传统的文学经典是流传久远的中华文化的浓缩精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朝代流传下来的文学经典就是这个时代呈现在文字中的缩影。因此,如果学生阅读经典文学著作,并化用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就会成为学生的作文闪光点。
例如,在教学描写人物类的作文写作时,教师可以选择《史记》《镜花缘》《红楼梦》等精于人物描写的古代文学的选段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从什么角度描写人物外貌、用什么手段描写人物的神情,以及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的特点。众所周知,《红楼梦》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是一部古代贵族人民的生活展现。因此,教师可以选取片段细细讲解,让学生学会从衣着服装、房间陈设、居住环境等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用婉转的描写手法表达最深刻的内涵。再比如,在教学描写自然景色的作文写作时,教师可以举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章,像《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让学生掌握描写景色的逻辑顺序、语言词藻以及如何从自然景物描写上升到精神思想的表达。在写故事新编类的题材时,教师可以选择《聊斋志异》《封神演义》《山海经》一类的记载奇闻异事、山野鬼怪的书籍,让学生从古人的作品中寻找灵感,让学生揣摩古代文豪是如何构思故事框架、是如何运用故事线索、是如何将故事写得连贯无漏洞的。另外,阅读经典文学既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又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借用经典语句,把它当作素材运用到文章里,还能成为学生文章中的点睛之笔。
内容丰富、立意深刻的文章是在大量地阅读经典文学基础上得来的。将传统的经典文学渗透到写作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对这些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学生将这些传统文化知识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加工整合,并运用到整体的语文学习中,还有助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最强,接受知识最快的时期,也是学生对人生价值观认识的关键期。学生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一辈子,还会对社会产生“蝴蝶效应”,因此,让学生按照正确的价值观面对生活,是语文教师当下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例如,在《愚公移山》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提炼出愚公、智叟等主要人物身上的人格特点,智叟虽名智却愚、愚公虽名愚实则智、所表现出的人生价值观。文中的愚公是中国古代质朴农民的典型代表,他力排众议,信念决绝,面对太行、王屋两座高山峻岭并没退缩,先是说服家人帮助自己移山,这表达出了愚公在做事上的认真,为他人造福的正确的人生观。就是在智叟的讽刺和挖苦下,愚公也没有放弃,而是和智叟相辩,敢于指正智叟的错误观点。《愚公移山》是中国的传统寓言故事,它能流传至今且仍能作为典范来让学生学习,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愚公精神是中国古代先民最宝贵的质朴的价值观。不畏艰难、勇敢地和困难搏击,这是告诉学生在面对坎坷曲折时也要坚定信念坚持不屈不挠的价值观;敢于反驳权威人士的错误观点,是让学生树立起不畏强权、敢于表达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这些令人骄傲的传统文化背后隐含的人生哲理应该由教师挖掘出来,并传递给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让传统文化介入,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从古至今,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文学经典,又或是名人事迹,它们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是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是前人道德精神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教师要不断地从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传统文化向学生渗透民族精神,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底线。
例如,在《周亚夫军细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边讲课一边渗透传统文化,防止学生的道德精神出现问题。文段从正面介绍、侧面描写的对比衬托的手法将周亚夫的“君子坦荡”的高尚品格体现出来。教师应当从“君子”这一概念,向学生讲述什么是“君子之道”,什么是中国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文中的周亚夫是一个有什么说什么的人,是一个不阿谀奉承别人的君子,不违反做人原则的君子,是一个一心忠于大汉的将军。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让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不因权贵而折身,警惕预防、随时处于备战状态,为大汉的安危鞠躬尽瘁。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的精神来完善丰富自己的人生精神,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友爱孝顺,忠君爱国。周亚夫作为男子具有君子英雄气概是应该的。教师还可以列举《木兰诗》中的花木兰作为女子既具备女子的温婉孝顺、淳朴善良的品质,又具备忠心爱国、不慕名利、英姿飒爽的男子气概。通过周亚夫这样的男将军身上体现的严于律己,治军严格的军令大于一切的爱国之情,花木兰这样的女中豪杰、忠孝节义的孝烈女将让学生体会大丈夫的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明白无论性别差异、年龄大小,都应该注意自己的道德情怀,提高自己的道德标准。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叛逆期,对自己的人生并没有规划。在此阶段的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在快速地形成。因此,教师更要注重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发展,需要列举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品质品格,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道德观。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流传几千年的证明,是中华人民几千年来的写照。古诗词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的例子不胜枚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古典诗词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化身。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一定要掌握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隐藏在诗词中的传统文化的内涵。
例如,在郦道元的《三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首先是对与《三峡》出处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介绍。《三峡》出自于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其中三峡包括广溪峡、巫峡、西陵峡。《水经注》是对著作《水经》的内容的解释补充,记载了千条大大小小的河流、与河流相关的传说和神话,各地方的人文特色。然后是对文章中出现的文化现象的解读。诗句“不见曦月”的“曦”是太阳的意思。古时“曦”同“羲”,其中“羲氏”传说是尧帝的执掌天文的官吏,因此“曦”表示太阳、阳光的意思。“奔”是指飞奔的骏马。在古时,以马奔驰的时间计算路程的距离,就如同用喝一碗茶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再如书中引用的诗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句诗引自汉代乐府诗集中的《巴东三峡》。读到这句,不免有学生疑问,为什么“泪沾裳”的“裳”的音是“chang”,而不是衣裳的“shang”。这里教师要做出解释。古人的衣着分为“上衣下裳”,“裳”是古人用来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的都一样,与现代服饰中的裤子、裙子都不同。这里通过“泪沾裳”表示过路三峡的人,听见两岸的猿叫所产生的悲哀之情,能够将下衣哭湿,以此来衬托猿的哀鸣。也从另一面烘托出行人外在离家、远离亲人,听到猿在凄惨哀叫,本是一声,但由于两岸高高耸起的山峡的作用,猿声回荡,在空荡荡的山间回荡,使行人游子心中的那份凄凉苦楚更加的明显、更加的苍凉。学生在了解与古人的衣着打扮相关的文化常识后,能够更好地掌握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再如“灞桥折柳”,古人借柳条的细长柔软表达对朋友的留恋不舍的情感。几乎所有的古诗词都会蕴含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现象都体现在诗词中。
综合全文来说,传统文化的运用在初中阶段的意义,一方面是从学生语文学习、语文素养和语文的综合能力上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在学生的个人修养、道德信念上体现出来。当然,传统文化的魅力远不止能够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有所受益,还能让教师在一边教学中、一边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以传统文化教学当作衡量教师资格的意义。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无法抛却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