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梅
(泰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十九大报告对中国发展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概括和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有着新要求、新目标,尤其是对于广大乡镇农村的发展而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发展乡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其中,乡风文明是这五方面内容中的关键,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要实现乡风文明,就要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传承传统家风家训,使新时代文明实践在传统家风家训的传承中落地生根,开出文明之花,使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得以提升,从而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传统家风家训的传承离不开对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内涵及其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只有明确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内涵及其所具有的内在本质,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传统家风家训传承的内容。
新时代文明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旨在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乃至全社会文明程度而在广大城镇乡村所推行的重要举措与实践方案,具有政治性、教育性、群众性等本质属性。
政治性,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意识形态属性。新时代文明实践是通过基层的实践活动体现国家对乡村发展的总体规划,将国家意志以乡村活动这一具体方式体现出来,并在这一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推动国家政治目标的实现。
教育性,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功能属性。新时代文明实践旨在通过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灌输下去,在“凝聚群众、引导群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实现“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目标,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正确三观的青少年和较高文明素养的公民,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时代新人。
群众性,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自然属性。新时代文明实践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群众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主体。随着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富足,他们对丰富的精神生活的需求和渴望更为强烈。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新时代文明实践正是力求通过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将中国精神与中国声音传播到国家的各个角落。
融政治性、教育性、群众性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新时代文明实践以培育文明新风作为首要任务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实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已经进入倒计时,国家的经济发展一片繁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物质文明建设的初见成效,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的需求逐渐提高。因而,将“培育文明新风”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首要任务,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吹进群众心中,就是将饱含着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新期待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落地生根,结出精神文明的硕果。
2.新时代文明实践将“兴文化”作为最重要的使命
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以五千年的沧桑岁月所铸就的、作为民族的血脉与精神依托的文化,在厚植心灵、涵养道德、充实精神、实现个人精神富足乃至实现国家精神文明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兴文化”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使命,通过发挥文化的传承功能和育人功能来践行“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文化靠民”的文化理念,才能真正做到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以文化引领社会风尚,以文化传承家国情怀,以文化培植道德情感,在文化的传承中打造出体现本土特色的优势文化,推进实现文化强国的进程。
3.新时代文明实践将“育新人”作为最重要的着力点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时代。新时代不仅意味着我们国家已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更意味着人的文明素养的大力提升与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而这也正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应有之义。因而,将“育新人”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最重要的着力点,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来切实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使他们成为有着充实精神与较高思想境界的新时代建设者,正是新时代所赋予的新使命。
4.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有效载体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旨在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目标任务。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空间形态的具体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落脚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方面,在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思想内容、丰富的文化产品方面,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落实、提高群众追求精神生活的水平、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热情等方面,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传统家风家训在中国具有长达3000年的文化传承”,[1]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风家训以其通俗化的表达方式、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传统社会中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要传承传统家风家训,使其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过程中,既能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又能顺应新时代要求,发挥其培育时代新人的积极作用,就需要了解传统家风家训传承的内容、特征、功能以及作用。
家训是指在传统社会中,家族中的父祖等长辈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团结、基于家族长远发展的大计而对自己的子孙或其他家庭成员进行的训示或训导。家训属于家庭教育,是祖辈在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加以思考和总结之后,将饱含着自己心血的人生智慧用家书、家规、遗训等方式表现出来,以期规范和指导后辈的教育方式。家训中承载的是祖辈对后辈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望,在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模式中,对家族成员的成长成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家风往往是一个家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传承中所逐渐形成与积淀下来的家族风尚、家族气质等。如果说家训是有形载体,展示了家族的齐家理念,凸显出家族本色,那么家风则于无形中体现出家族的累世传承与文化印记,彰显出其精神力量,影响着家族成员的日常生活。家风与家训是相辅相成的,家训是家风形成的基础,家风则是家训的凝练和升华。
首先,传统家风家训传承的是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作为家庭最宝贵财富的家风家训,是经过一代代人的呵护、打磨,在岁月的长河中沉积,慢慢传承下来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渗透到人的骨血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尽管家风与家训因其家族所处的时代与阶级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都是围绕着读书、治学、修身、立德、齐家、处世、治国等内容来展开和演绎。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传统家风家训虽然在内容上有所差异,但却是相通的,即都体现着传统社会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其次,传统家风家训传承的是体现日常生活常理的人文诉求。作为中华文化的缩影和延续的传统家风家训,既体现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安世之道,也有深植于血脉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既有体现尊老爱幼、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也有主张坦诚相待、相互包容的坦荡胸襟;既有重生爱生的悲悯之心,也有进德求善的人格境界,而所有这些内容,都是为了实现家族的世代繁盛。例如,曾国藩将“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这16字作为治家名言,凸显了勤俭在个人、家族的发展与繁荣中的重要作用,也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养成勤俭之习不谋而合。徐勉将“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清白”作为自己家风家训的重要内容,彰显了其廉洁奉公的做人原则与为官之道,成为现代社会官员日常行为的楷模。
最后,传统家风家训传承的是体现宽广胸襟的社会关爱与家国情怀。传统社会的诸多家庭因其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因而家风家训在培养侧重点和培养倾向上有所差异。但无论其侧重点如何,其“核心精髓均是在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品行的同时为国出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社会认可。”[2]因而,传统的家风家训重视修身,强调修己安人,并将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功夫,将其视为治家之本、固国之基。通过修身中孝道的养成作为移孝为忠、为国奉献的基本素养,以此来培养家国共同体意识以及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忧患意识。此外,传统家风家训“强调和奉行和待乡邻、讲究人道的睦邻之道,体恤孤寡,救难怜贫”[3],他们试图通过兴建义庄、捐资修桥补路等方式来实现对社会贫困的救助以及对社会的关爱,体现了以己之力,造福乡里、服务大众的齐家宗旨。
首先,情感性是传统家风家训的内在特征。家风家训往往是家庭祖辈在总结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心得体会,是对自己一生修身之道、处世之道的概括和总结。因其能根据家族的社会地位以及家庭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深切感受的为人处世之道,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后辈的关怀与关爱,因而对子女有着强烈的感染性。加之后辈对前辈的敬爱之情,使得传统家风家训在传承的过程中更容易为人所理解和接受。
其次,教育性是传统家风家训的基本特征。传统家风家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教育。“因为子孙担负着延续家族、光宗耀祖的重任”,[3]因而,将他们培养教育成传统社会的经世之才,使他们既能实现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又能实现家族的传承与发展,往往成为传统家风家训撰写者的初衷。
最后,承继性是传统家风家训的重要特征。传统家风家训形成的初衷是家庭的长者为教育子孙后代,避免子孙后代走错路、走弯路而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感悟等加以概括和总结,并通过口耳相传、耳提面命的方式加以传达。这些内容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由最初的口头传播发展到诉诸笔端,并最终作为一种范式基本定型。可以说,传统家风家训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家庭思想文化的传承史。
首先,从个体层面来说,有利于规范家族成员个体的言行,起到“整齐门内,提撕子孙”的作用。在以儒家德治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传统社会,无论是世家大族,还是寒门庶族,均重视对家族成员“德”的养成,因而“以德修身,以礼行事”往往成为传统家风家训规范和教育家族成员的重要准则。而且,传统家风家训往往是对厚重的家族文化的凝练与概括,而家训则以其娓娓道来的情感化的表达和教育方式而更容易为家族成员所理解和接受,从而有助于家族成员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进而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
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有利于促进邻里关系的和谐。因为邻里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家庭所生活的外部环境,这也是为何曾国藩在家训中以“火烧盗抢喊四邻”,来教育儿子莫要轻慢近邻。[4]汪辉祖则进一步阐明了为何要处理好与近邻关系的原因:“望衡对宇,声息相通,不惟盗贼、水火呼援必应,即间有力作之需,亦可借佽将伯”。[5]近邻不仅在家庭陷于危难之时能鼎力相助,更能在日常助一臂之力。因而,传统家风家训主张要邻里团结,不要因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而使邻里关系失和。由此,可以看出传统家风家训在推动“民间淳朴善良乡风民风的形成”中所起的积极作用。[6]
最后,从国家层面来看,有利于忠君爱国意识的形成,从而培养出忠孝节义之士。在以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家国同构的宗法等级社会,传统家风家训作为国家主流价值观的民间表达,将国家所倡导的忠君爱国思想以家族中事亲以孝的形式表现出来。孝作为人伦之始,这也正是历代统治者推崇孝的意义所在。“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①出自《论语·学而》。“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②出自《孝经·广扬名》。。作为传统家风家训中所大力倡导的孝,于国家层面就上升到了忠,从而实现移孝为忠的情感和思想意识上的迁移。
新时代文明实践既然内含“兴文化”“育新人”的重要责任与使命,就应该在文明实践的进程中找到其与传统乡村伦理的契合点,而传统家风家训,因其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有着相似的价值观与内容,因而通过传承优秀家风家训能够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目标。
新时代文明实践是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开展的活动,有着内在的践行主流价值观的要求。而传统家风家训正是传统社会主流价值观在民间的表达方式,亦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其所内含的孝亲、进德、勤俭、诚信等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内蕴的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承继关系。因而,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家风家训,以民间化的传播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深植于群众的头脑之中,并因其卓有成效的教育效果、厚重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思想内容,自然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取之不竭的思想宝库。
一直以来,在基层,尤其是广大农村所推行的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采取的基本都是自上而下的道德说教方式,效果不明显,群众的认同感不强。新时代文明实践要改变这种状况,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方式,将主流价值观融于群众的思想观念以及他们的生活观念之中。而深植于民间的传统家风家训作为漫长历史长河中家庭文化发展的缩影,早已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成为乡土中国素朴的表现形式,成为教育和影响群众,塑造他们品格的重要方式。因而,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传承传统家风家训,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更容易增强广大群众的认同感,自然而然地实现传统家风家训中所蕴含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衔接与融合,从而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既定目标。
传统的农耕社会,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皇权因为农业经济的脆弱无力把其触角伸抵民间”,因而在县级以上是科层制,在县级以下通过“礼治”让老百姓自治。[7]百姓的自治更多的是依靠家族、宗族的管理和惩戒,而家族、宗族的管理主要是依靠作为传统家风家训表现方式的家规和族规,这样就大大节约了社会的治理成本。因而,借鉴传统社会的治理方式,通过传承家风家训加强家庭道德建设,将以孝、仁爱为核心的家风家训内容加以充分扩展,能够起到促进家庭团结、邻里和谐、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同时,也能减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实现乡村文明建设的社会成本。
传统家风家训的传承需要建构相应的实践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机制,家庭、学校、社会的“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线上线下“二位一体”的空间传承机制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传统家风家训传承的内容依据。家风家训不仅是传统社会家国一体的文化意识下国家价值观的体现和表达,也是现代社会规范家庭成员,继而有效实现家庭安则社会安,社会安则国家安的行为规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的家风家训传承应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机制,在传承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才能更容易为群众所接受,并能永葆其鲜活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家训的传承,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教育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性与价值性、历史性与逻辑性的有机统一和现实体现,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大众接受的理论品质及现实依据。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脑入心并不会因为自身处于主导意识形态的高阶位而简单地实现,而是要依靠主体的现实参与和内心的真正接受,而内心的真正接受源于主体自身所产生的内驱力。传统家风家训因其先天所具有的家庭亲和力而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并在内心产生认同感。因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找到其和传统家风家训传承的有机结合点,既能为传统家风家训的传承提供价值引领和理论指导,保证传统家风家训传承的正确方向,又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脑入心。
其次,注重实践养成。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家风家训渗透和转化的有效途径,营造良好的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与传统家风家训的相互结合中变得生动、具体且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传统家风家训的化人功能,就要设计丰富多彩的家风家训传承活动,设置形式多样的社区家训文化建设板块。还要注重品牌的积极效应,挖掘本地区的名人,探讨名人的家风家训传承,利用名人效应助推和打造传统家风家训传承的文化品牌、特色品牌,使群众在感受传统家训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增加情感上的共鸣,于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最后,增强制度保障。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传统家风家训传承的引领,需要加强制度保障。一是完善家风考评制度,将家风纳入乡村干部、文明家庭、文明个人的考评体系当中,并将其作为选拔人才和评优选模的重要依据,从制度上改变重智轻德的局面。二是完善激励奖赏机制,通过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多种措施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传统家风家训传承的动力,培育、引导和鼓励更多群众自觉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传统家风家训传承中来。
传统社会的家庭在家风家训传承过程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家庭向小型化变迁,学校、社会在人们的品德培养、行为习惯养成等诸多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日渐突出。原本以家庭为主的传承方式必须加以改变。学校、社会也应该成为传统家风家训传承的主阵地。因而,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在家庭中创新传承方式。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是人们形成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的最重要场所。因而,新时代文明实践,要尤为重视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家训的传承,并以其为指导实现对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社会公德教育。通过阅读家风经典,讲述“好家训、助成才”故事等多种方式,促进传统家风家训的教育与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在对传统的家风家训进行凝练和现代整合的过程中融入时代元素,既弘扬了传统的家风家训,又使得家庭成员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其次,通过学校思政教育拓展家风家训的传承渠道。学校是人们系统且高效地接受教育的场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的家风家训传承当然离不开学校的系统教育。将传统家风家训的教育作为一项必修课增添至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中,使得传统家风家训内容成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可以系统而有效地推动与实现传统家风家训传承。学校及教育工作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传统家风家训内容作为德育内容的一部分而加以研究、推进和完善。学校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增进学生对传统家风家训的理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此外,应着力提升教师的素质,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快速成长为传统家风家训的教育和传承人才,为传统家风家训的传承贡献力量。
再次,社会搭建传统家风家训传承的教育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的传统家风家训必须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平稳顺利地推进。社会管理部门要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传统家风家训传承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多为一些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公益组织等社会团体创设条件,使他们能够通过公益讲座、送文化下乡等诸多方式参与其中,并在这个过程中,将传统家风家训所内蕴的价值观、基本精神加以现代阐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使群众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妇联、居委会、村委会等部门和组织也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贴近群众生活的活动促进新文明实践中传统家风家训的入脑入心。各类宣传机构可以通过展示名人家风家训的公益片等传播形式,与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营造与创设良好的传承传统家风家训的社会大环境。
首先,建立线下空间传承机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传承传统家风家训的重要载体,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群众对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有着重要作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在把握以“兴文化”作为重要使命的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坚持以群众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社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来加强传统家训文化的传承,通过开展各种贴近群众日常生活、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来教育和引导群众。采用诸多传习方式,如通过传统家风家训故事宣传栏、举办戏曲、快板晚会等,将传统家风家训所蕴含的优秀道德价值观融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各种方式方法中,将传统家风家训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真正做到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其次,建立线上空间传承机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科技信息时代已然来临,互联网使人们足不出户而知晓天下之事成为可能。互联网传播具有获取信息方便快捷、网络内容时时更新等诸多特点,为传统家风家训的普及与传承提供了有效渠道。借助网络媒体,开展一些以传统家风家训为主题的栏目,或开展一些以传统家风家训为主题的视频短片征集活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将自己所熟知的家风家训故事写出来、讲出来、传出去。这样树立的道德楷模更容易被效仿和学习,这样的道德教化也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随着微信被广泛使用,利用微信的客户端、公众号等开设专题专栏,也应成为利用现代科技拓宽传统家风家训传承新渠道的重要方式。此外,利用抖音等软件,播放短剧、短片,采用歌谣、说唱等各种形式,将传统家风家训的内容融于其中,可使传统家风家训更为广泛地传播,使群众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形象而深刻的教育。
步入新时代,随着优秀传统文化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彰显,应积极探索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批判地继承,继而有效传承传统家训文化,将我国优秀传统家风家训发扬光大,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建设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行为规范体系,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既定目标,这既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