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苗苗
(仰恩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14)
我国的高等教育最早出现于夏商周朝,是当时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当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就必然呼吁一些高级智能的优秀人才出现,此时高等教育应运而生。[1]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包括受教育者规模,受教育时长、模式,都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生产力水平是不断发展的,因此高等教育也在循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变化,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悠长岁月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式总是不断地更新与丰富。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漫长的更新迭代,从最早的夏商周朝的高等教育萌芽,再到清末的洋务运动,直至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经历的摸索、动荡与稳步发展,这一历程表明,唯有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并且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实现稳步可持续发展。新时代下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新的转型发展,2010 年7 月29 日,我国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纲要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和层次,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结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等级的最高层次,应该不仅仅是服务于生产力要求,更应通过教育的学习和实践的推进引领生产力的发展。以最优秀最前沿的科研实践成果,助力我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大步迈向高等教育强国,推动社会的进步。
应用型人才是基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特色,培养有较强的理论运用能力并能够创造性地指导生产实践的技能型人才,而应用型本科高校正是培养这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当前,我国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型发展,并进行课程设置的调整,教师培养方案的转型,也提供了相关的培训课程,这是我国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转型优化道路上的进步之处。然而,目前我国不少提出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学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大大影响了转型的进程。
许多新建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有所偏差,往往存在定位过高、定位偏狭、无应用型特色、忽视基础等问题。在不断实现转型过程中,不少学校虽然也清楚认识到要积极探索转型途径,培养应用型人才,现实中却少有具体可行的实施举措,大多只能继续沿用传统的培养方式,毫无转型的实质。虽然很多高校在自己学校定位上做了改革,即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兼优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这的确在目标上突出了应用型特点,但是其课程和核心课程仍然沿用之前的设置课程,并无多大改变。其课程体系基本上并无创新调整,并未能突出转型后的“应用型”特色需求。这样的现状也有其原因,一是因为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在原来的专科基础上合并或者升级成本科,在办学理念上本就缺乏经验,很多时候需要以老牌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参照;二是因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 年)》仍然作为当前本科高校的办学指导方针,[3]决定本科高校新增本科专业是否能通过学位授予的审核,因为本科高校为了保证顺利取得学位授予权,只能按照现有框架设置课程,无法对符合自己特色的专业设置进行探索,因此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还处于茫然和被动状态,没有从根本上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本应注重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而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多数地方本科高校依然按照旧的高等教育观念来引导人才培养方案,其教学体系还是围绕教授知识为主,一些学校由于现有校本资源受限,其人才培养体系与转型前并无实质性区别。[4]尽管有些高校也进行了调研考察或者咨询专家意见,但还是没有实质性改变,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并未能根据自己校本出发,建构符合自己校情和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未能体现应用型内涵,故而在教育理念上与之前大同小异。而高校要实现转型变革,必须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型变革。随着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相当规模的实践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许多高校因为各种局限:如思想观念跟不上,硬件设施不完善,重视程度还未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等等原因,在人才培养体系上依然无法完善,因而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无法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目标。[5][6]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呈现逐年上涨趋势,而每年的就业季都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下、毕业生的应用技术水平偏低,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的局面。[7]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不够明确,导致最终投入市场的人才无法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因此往往出现这样一种尴尬局面:毕业生哀叹找不到自己预期的好工作,用人单位愁叹难以寻得适合自己市场发展的优秀应用型人才。而且一些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性不强,导致毕业即失业。这种局面影响了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低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相脱节,这就对从传统型向应用型转变过程中的高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先。高校之所以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重重困难和阻碍,师资力量是其关键的一个制约因素。目前应用型高校的师资主要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缺乏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基本功,即缺乏双师型教师。加之许多教师面临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并无太多精力和注意力投入应用型经验实践中,因而导致教师自身经验欠缺,给人才培养带来极大的局限,甚至因为相关实战经验师资的缺位而导致有些实践课程无法顺利开展。诸多高校由于定位不明确,对与教师息息相关的职称评聘制度或者教师的晋升渠道还是沿用传统的方式,教师就在这种传统模式的引领下继续因袭传统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职业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忽略了自身专业应用能力的提升。甚至有些高校由于财力上的局限,在引入应用型教师等问题上已困难重重,更不用提引入高水平的业界导师参与校内教学,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应用型高校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针对应用型高校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困境,结合高校应用型特色考虑,本文从以下四点分析高校人才培养的转型优化。
应用型高校首先要有明确的自身定位,确定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当今社会产业更新换代节奏加快,行业竞争尤为激烈,经济局势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就是不管毕业与否都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8]因此,对于人才培养的方案不单局限于内容培养,更侧重于终身能力培养。高校是个教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阵地,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全面能力素养。[9]高校在学生的能力引导上不能缺位,应当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以及服务经济发展的思想,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来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为社会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高校要实现向应用型本科大学的转型,必须加快教学体系的改革,主要体现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培养三方面组成的教学体系革新。在此,高校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建构。
1.构建突出精干管用的理论教学体系
对于一个高校毕业生,知识无疑是自身能力形成的坚实基础。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提高实践教学力度的同时,不能忽视理论基础课程。高校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孵化基地,人才在投入社会的时候,应当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本功,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以此来应对日趋复杂的社会经济形势。
学生的能力素养形成离不开理论知识的内化。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依照旧的传统的学科范式进行课程设置,学科设置无区分度,导致学生培养模式千篇一律,无法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空间。因此高校需要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进行统筹规划。在课程设置上要对接自身转型的现实,改变以往过于趋同的专业设置,并协调好各理论课程的比重。突出一些适合专业发展的精干有用的专业设置,广泛收集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理论教学课程设置。并突破传统的课程模式,大胆对理论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与取舍后的再创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基础的形成,激发学生的潜能。如高校都开设有英语专业,英语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必备能力,高校应当更多考虑英语专业学生的能力扩展,当前较热门的“英语+”也应成为高校考虑的重点,适当地引导英语专业学生辅修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外专业课程,例如经济知识、商务知识、法律知识甚至是工程管理知识等等,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再单薄,以应对社会大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2.构建与职业能力开发相协调的实践教学体系
(1)毕业生质量的高低往往与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是分不开的。相当的实践课程也是提高课程优化力度的最佳体现,高校应鼓励学生参加实践学习,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进行企业调研的积极性,定时进行校内实践调研经验分校交流,以形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力知识保障。(2)高校应探索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开发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四年的人才培养实行梯度模式设置课程体系,重在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可采取课内实训、实验设计、毕业设计和课外专业实习、开放时间等多种教学方式,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行业竞争力。(3)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大胆设置与行业核心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为必修课;设置新兴技术领域的实践教学内容为选修课;设置扩展学生能力外延或者深度拔高的实践教学内容为课外开放实践课;而在涉及基础技能或者初级职业技能的方面可采取与理论教学相促进的校内实训课;在具有拔高性挑选人才的方面可以采取专业实习或者毕业设计等实践方式考核。(4)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以及特长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方案,积极探索适合自身能力发展的实践项目。(5)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高校还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特色和趋势设置相关特色专业,作为企业生产反馈的基地。例如,高校可以进行用人单位的调研,某一专业人才在整个用人市场上必定有薪酬待遇的高低之分,而薪酬待遇能最直观反映出学生能力的高低。针对同一个专业的学生会出现薪酬待遇高低不同的现实,高校可通过用人市场对人才进行等级划分,而后细化各等级人才身上所具备的能力,最后分析高级人才的能力素质,了解其具备了哪些与用人市场相匹配的能力知识构造,从而进行实践教学体系课程的反思调整,让更多学生具备同一专业高级人才的能力。(6)高校在进行实践课程设置的同时,还应大力完善实践课程相关环节。例如课时安排上,对不同的实践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课时;在教学方式上,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行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全校范围内增加创新实践课程环节,增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环节,文科专业也应创新性地增设实验课程,提高全社会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安排实践教学时序上,应注重各实践环节之间的科学合理衔接,遵循专业实践课程的编排规律,注重其内在逻辑关系,实现合理时序的编排。(7)改革、完善过时老旧的课程内容。例如,现有的诸多学校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性不强。培养与社会大数据背景下的营销相匹配的专业性人才,建构大数据支持下的市场营销专业才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因此,要求各校形成专业优势互补,专业资源共享,市场营销专业可增加相关计算机专业课程,学生在市场营销基础上学习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顾客类别、顾客需求、顾客爱好和潜在顾客等一些以前是通过问卷调查这种比较过时的统计分析进行的营销方式。我们利用大数据可以一目了然地分析客户,从而确定适当的营销手段,达到高效的营销效果。市场营销专业加入必要的计算机、数学建模课程,这是一种趋势。
3.构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素质培养体系
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但在应用型上要有所突破,而且应当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这才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转型优化过程中必须兼顾的重要方面。因此,高校应构建丰富的素养培养体系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良好的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素质是学生素养培养的关键所在。一个合格的高校毕业生应当具备积极向上,洋溢着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更应当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好的品格贯穿于自己生命的长河里,做到对自己的集体忠心,对自己从事的岗位和所在的行业忠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时刻展现新一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让用人单位放心,让培养自己的学校安心。
其次,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如学习交流互助创新活动,文化、艺术熏陶学习交流,社会工作和社团服务实践,与学生的职业资格技能培养息息相关的培训拓展等等。
总之,高校应摆脱过时老旧的课程体系,创新性地融入与时代需求、专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多维能力课程,构建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与职业拓展选修课相辅相成的模块化教学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再创造能力。通过课程的有机融合,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提供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增强学生的行业技术应用能力。
高校在人才培养转型优化的问题上,师资队伍的优化建设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9]近年来,高校在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教学体系的优化上对师资进行了相当数量的扩充。而在扩充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教师的文凭学历和职称,忽略了高校在应用型特色转型过程中对教师的新要求。因为学生的水平如何,最终还是要通过社会和企业的检验才得以确认。高校的教学活动不断地出现了与实际社会需求脱节的尴尬局面。这就需要高校引进企业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队伍建设。通过这样的“内培”和“外引”机制鼓励本校的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进行考察实践再创造,且在教师建设引导方面给与肯定,比如将教师的企业挂职作为职称评定和年终绩效考核的依据之一,调动教师的实践积极性,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地方经济实践,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同时也要不断引进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或者高级工程师进入高校进行兼课教学或者经验宣讲与交流,促进校内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师的自我成长,从而逐步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教学理念,加强教师的社会洞察力和学生的职业规划素质培养,实现产教融合。并在教学和实践的交替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高校毕业生质量出现与企业需求不符的现象,主要原因为学生大学四年基本处于校园内,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和实训机会。而社会却时时在前进和发展,空有专业理论是无法应对校外纷繁复杂的机遇和挑战的。学生必须学会让自己适应社会,让自己的知识构造匹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此基础上,良好优质的校企合作平台是促进产学融合的最有力保障。高校在此应多加引导,主要通过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方式对技能掌握进行专业监测与改进。实时掌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状况,建设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引导体系。例如,建立校内与社会实践基地吻合的虚拟仿真中心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切实提高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和优化效果。同时邀请相关的行业人士到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宣讲演示,分享在变幻莫测的市场形势下的实践经验、应对危机策略以及积极正面的案例分析与探讨,激发学生的市场应对能力,尽早根据企业市场需求作出自身能力的转型优化调整,切实有效地做好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真正搭建起科学有效的产学融合平台,让学生尽早体验就职氛围,提高自己未来的职业竞争力。
当前,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要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已然成为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转型发展的顺利与否决定着高校未来的发展空间。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必须立足自身实际,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现实,不断探索适合人才培养转型调整的优化策略。重视教学实践的引导作用,构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自身的目标定位,不断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10]坚持产学融合、产教融合;促进师资的优化打造,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为高水平、有影响力、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大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