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玉,黄丽珍,陈加俊,刘晓阳,孙亚娟,金 辉,李 佳*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1.神经内科三病区;2.消化科,吉林 长春130033)
肌阵挛发作脑电图监测常作为诊断的第一手段[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最准确的诊断手段为头部核磁及DSA检查。上述两种疾病为发作性疾病,单从临床表现鉴别较困难,易误诊。本文报道1例早期误诊为TIA患者,后经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检查发现异常放电后更正诊断为肌阵挛发作。本文期望通过对该病例的报道及文献回顾提高临床医师对TIA与肌阵挛发作的认识。
患者女性,35岁,因发作性右上肢体活动不灵4天入院,发作时表现为右上肢力量差,精细活动差,每次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十分钟不等,外院诊断为TIA,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后症状仍反复发作,遂就诊于我院。入院后患者发作时查体:神清,右上肢肌力4级,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既往体健。
辅助检查:头CT、DWI未见明显异常;头颅MRA左侧椎动脉颅内段远端纤细,显影浅淡。初步诊断为TIA,给予双抗、降脂、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患者肢体上述症状仍反复发作,出现发作性右上肢抽动,无规律性,数秒后缓解。详细追问病史,患者述其既往癫痫病史,未系统诊治。结合患者既往病史,考虑患者此次发病不能除外癫痫发作,故给予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结果提示:视频中可见患者出现右上肢不自主抽动,脑电图显示异常波:发作期、发作间期左侧顶(P3)、左中央(C3)可见3Hz左右高波幅棘慢、多棘慢波活动;考虑为肌阵挛发作。结合患者病史、症状及辅助检查,更正临床诊断为“肌阵挛发作”,随后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丙戊酸钠0.5 g每日2次),上述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抗癫痫药物治疗9天上述症状未再发生。
TIA是由局灶性脑或视网膜缺血所致的短暂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多表现为言语、肢体活动障碍等,需抗血小板治疗。肌阵挛则是单个或不同部位(轴端、近端或远端)多个肌肉突然的、不自主的、短暂的(<100 ms)收缩[2],可以遍及全身或局部肌肉,反复出现,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短暂。肌阵挛常常累及躯干及四肢,引起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2]。上述两种疾病在临床表现中均可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如肢体活动受限,起病形式多样,在发病前期易引起误诊[3,4]。
结合该患者起病特点及临床症状,在发病初期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经过对症治疗后患者未见好转。因出现右上肢不自主抖动,行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后,脑电记录到左侧顶、中央部异常棘慢、多棘慢波活动。考虑患者肢体无力且有抖动发作是由于左侧顶叶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大多数的肌阵挛发作是由于某些大脑结构中的一组或多组神经元的异常兴奋性引起,脑电图最常见表现为多棘波、尖-慢综合波等异常波。但常规脑电图存在描记时间短,阳性结果准确率低的缺点,动态脑电图虽描记时间延长,但假阳性率较高。而长程视频脑电图在关注脑电图变化的同时能够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可精确观察临床发作和EEG之间关系[3]。
不典型肌阵挛发作早期易误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研究表明,长程视频脑电图在监测发作性事件、区分癫痫和非癫痫性发作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1,5]。不少脑血管病与癫痫在发作形式方面非常相似,早行长程 VEEG 监测有利于明确诊断[6]。因此,我们建议对于无明显脑血管病高危因素且临床治疗疗效不佳的“TIA”患者,注意为“肌阵挛发作”的可能。对于这类患者,应仔细询问病史,结合VEEG等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减少误诊与漏诊,并且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