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第六中学 李 静
从我国中小学教育实际情况看,学校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足够认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停留在介绍层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缺少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岁月的长河,遗留的经典内容,可以为美术课程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将其与中小学美术课呈进行深度融合,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通过优秀的文化熏陶,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情怀,并在不断实践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从而有效促使青少年更加健康地成长。
美育中的一部分就是美术教育,这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课程的有机结合,促使新的艺术形态出现,有效激活了美术课堂,对培养学生感知、享受艺术之美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美术中的视觉艺术充分展现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感受高雅艺术的心灵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审美观念,可以在真正意义上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立足于学生实现将优秀文化进行内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鉴别能力和审美能力。学校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美术教育应当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传统精神以及道德理念,并将其转化为符合时代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爱国精神,有助于保护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全面实现课程育人的价值目标。
在美术课程资源中,包含了学校、自然、社会以及网络资源。开发美术课程资源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更好地突出地方教育特色。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主要是以西方教育模式为主,缺乏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提高课程资源开发主动性,将历史文化景观、文化遗产、美术馆、博物馆以及民间艺术等美术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到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中。或者通过采风、馆校合作、走访民间艺人、参观博物馆等途径,实现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例如,在学习民族建筑艺术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各民族传统习俗和多元文化,将生活实际中的建筑展现给学生,通过分析后,引导学生发现体现民族特色的建筑之美,形成独具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而后,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建筑影像”“改造校园环境”等创新美术课程,实现将美术知识与生活相互结合的目的,为学生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从而很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美术课程进行衔接。
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融合到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无论是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还是实际教学设计,都需要通过有效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美术知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并将其内化。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构建一个丰富、生动有趣的美术课程内容体系,在教学中促使学生相互沟通、协作,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欲望,进而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在传统文化的作用下,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生活,并将知识学以致用,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例如,中学美术课程,可以开展以“我心中的传统刺绣”为主题的单元课程,带领学生认识传统刺绣,通过网络资源的搜集和观看,促使更加关注失传的传统服饰艺术。而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自主搜集历史资料并整理,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刺绣图案。通过这种方式,很好地融合了传统艺术,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刺绣现代社会审美和使用功能,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动手、创意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及使命感。
传统文化距离现代学生生活相对久远,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美术课堂,因地制宜地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发展。这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场景构建美术课程资源,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比如在美术课程中,开发富含传统文化元素的书签、文具盒、饰品等文创产品,激发学生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具有现代审美以及功能的知识,进而深度提升学生的体验和理解,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合到日常生活中。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元化教学环境。比如,将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美术作品利用起来布置教室,或者在学生学习区域、生活区域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工艺品。此外,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融合进传统文化,进而促使学生在浓厚的校园艺术气息中进一步感悟美术与生活环境、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感受我国文化魅力。
总而言之,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进行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美术教师需要立足于当代教育发展趋势,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合美术课程中,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