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山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第二中学,江苏 徐州 221200)
在探讨初中语文与国学教育进行整合之前,必须了解国学教育的具体含义。从广义上来看,国学教育指的是国家发展过程凝聚的重要传统文化,包括医学文化、京剧、插花等都是国学教育的范畴内容,并不局限于文学知识。而狭义上来说,国学教育指的是国家汉语语言形成的文化,其中,文学作品和形式构筑的教育内容就是最为关键的。无论是哪种层面,国学教育都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与知识储备能力。这里就必须看到,国学教育因何能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由于国学的内容较为系统,不同于传统语文课程相对分散的特点,在国学教育中通常能够根据各个学科、各个分类进行系统培育。例如在丰富学生视野方面,就有全套的课外阅读著作,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以书法为例,分成毛笔字、钢笔字和水墨字等,能够集中进行优化,当学生学会了一定的知识后,能够很快地进行联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二则是由于国学教育中的内容种类较丰富,其他任何学科的文化都能转化为文学作品,也能借助语文进行理解。因为语文是语言学科,任何的教育都需要有书面化形式,因此离不开理解能力的塑造。
根据之前的分析,国学教育本身就包括语文文化,因此它是更系统的语文知识,能够对学生的行为塑造和语文能力进行新的提升。而国学教育与语文目标相得益彰,所以能够帮助学生消化许多难懂的知识,在国学教育中,语文课程中的许多价值元素能够进行联系和转化,从而减少了学生进行语文思考的时长。另外,国学教育中含有的良好的文化气氛,能够帮助学生改良学习的姿势、腔调、阅读习惯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素质。而这种良好的习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进行艺术创造的兴趣。以七年级部编版语文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读起来并不费劲,而且学生能够很快地背诵,但是在理解作者情感时,学生因为阅读习惯不良,生硬的阅读导致诗歌缺乏美感。而在国学教育中,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诵,对学生朗诵的节奏等进行把控,学生能够缓慢地阅读并且进行思考,从而使诗歌带给学生良好的美感享受,提升学习的有效性。而这也是促使学生理解文章和诗歌等语文内容时融入个人情感的关键因素。
初中语文蕴含着大量的价值元素,需要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它能够培育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与行为观。这才是号召学生用语文知识进行实践的基础,学生需要具备文学修养,才能促进个人的素质践行。然而传统的模式下,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理解完文章内容,能够做完课题,并没有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联结作出行为塑造。尽管国学教育概念被提出,然而国学教育本身蕴含系统丰富的价值文化,也需要教学工作者进行提炼,能够与初中语文内容相匹配。而一般来说,国学文化相对留存丰富的地区,能够借鉴和学习的价值元素更多,且能够直接吸收,具备生活化体验。例如徐州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富庶之地,历史上经济发达,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徐州的文化价值内容较多,可以直接融入国学教育中作为案例,使当地的初中学生深刻感受。例如在部编版初中八年级教材中有古诗《黄鹤楼》一课,而徐州当地就有历史上的文化名楼多处,教学工作者可以借助徐州名楼的文化带领学生感受名楼代表的特殊情感,从而帮助学生进行主观联系。然而大多数徐州教师缺乏深入研究,虽然国学教育逐渐引入教学过程,却缺乏专业的培育能力,没有提前规划出国学教育与语文融入的主题、导入过程以及教学方法等,大多是直接将国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方式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模式,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将知识消化。
就现阶段来说,虽然徐州的大部分教师进行了国学融入的探索,然而绝大部分所匹配的教学方法与融入目标并不恰当,导致最终目标导向错误。有的教师注重了传授国学理论,虽然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语文文章和其他内容,然而由于缺乏实践,很多理论上的知识反而无法进行应用,导致学生判断错误。例如在八年级部编版教材中的《背影》一课,本文主要需要投入学生的情感,对父亲的热爱有自己的感悟。对中心句“我去买个橘子”能有自己的理解,对表现的厚重深入理解。传统教育中学生很难对这句话有感受,而教师讲解以后学生也难以记忆。而有的教师将国学中的孝子文化融入,让学生进行情景表现,学生能够加深记忆。然而缺乏实践,教学工作者渐渐只是让学生提高学习的乐趣。在徐州有彭城学堂、汉唐国学教育等机构,这些地方虽然教授学生国学,却更注重行为实践的文化技能,例如舞蹈表演等,而相关教师却没有培育学生相关技能,有的教师在对接过程出现错误。
教学工作者理应将国学教育的融入纳入研究体系,将语文学习与国学教育的匹配内容深度挖掘,可以将语文知识所需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等进行规划,提前将当地的国学教育文化来源进行搜集,能够利用大数据搜集更多价值内容。在学生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地培育学生进行国学阅读、国学写作的习惯,开发出延伸文本、多元阅读等方法,让学生对国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同时将每节课所需的价值内容提前设计,作为研究课题,在国学培养中作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基础,引导学生能够进行深度思考。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一课,作为一篇议论文,教师可以将它列为开放式题目,引导学生先进行写作,在这一过程教师将国学中不同人的做法融入资料分发给学生,例如曾国藩为国奋斗、海伦·凯勒的短文阅读等,让学生进行写作。然而老师可以安排短剧形式、演讲会等,让学生将这个课题与其他学生进行探讨。教师在一边进行辅导,对学生表演的动作和神态进行引导,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人,在扮演过程根据神态与动作进行思索,从而提升语文内容的感悟能力。
教师可以系统地对语文知识各个部分进行分解,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国学融入,从而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行为习惯带动语文知识的感悟。例如在七年级部编版上册的《济南的冬天》中,学生通过学习描绘出济南冬天风景的瑟瑟的叶子、柔柔的雨等词,只能积累这些词汇,而且是在学会全文后才能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而在国学教育中,学生能够大量地阅读更多课外名著,同时将传统的礼仪学会,其中柔柔的就如同女子的行礼这一礼仪,当学生领会国学以后,能够立即将济南的冬天与这一神态相联系,从而得出济南的冬天极其雅致的特点。因此,学习国学是帮助学生扩充语文知识的基础。这些语文知识不仅包括词汇,还有具体的语言行为,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观察风景的各个场景进行分类,挖掘出国学中各种与风景描写有关的内容,让学生规范描写风景的语言。再例如在七年级部编版上册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学生需要理解清楚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所代表的具体含义,才能领悟两部分对作者心理和情感变化的影响。而学生在进行国学学习后,能够对个人的肢体动作进行熏陶,例如在学习古诗后能够习惯于如同诗人一般边走边酝酿,并且喜欢通过意象描绘事物。学生就可以将周边的事物当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仔细思考它们的形状与意象,从而代入自己的情感。教师就可以搜集各种描写哲理的行为动作,将学生的动作进行良好的规范。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目标下,教学工作者需要提升学生的知识领悟能力,并转化为实践,才能真正具备综合素质。而语文学科初中学习中,学生只有具备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真正地应用。国学教育是系统的深化文化的过程,对于达成相关语文教学目标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对此提出相关策略,望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