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燕丽
(福建省厦门市滨北小学,福建 厦门 361101)
“教学评”即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基础,它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而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反过来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设计,从而使教学设计更好地去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这强调了语文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统编教材又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沉淀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统编教材、新课标及“教学评”理念都将学生的语文力放在了重中之重,而语文力的培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预习力的培养。
因此,接下来,笔者将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为例,对于第三学段阅读教学中如何以“教学评”为指导,进行预习力的培养提几点建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预习作业不外乎以下几种:对段落的划分,生字的组词,段落大意的归纳,好词好句的积累。这些预习措施看起来符合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操作中,却与新课标要求背道而驰。经过笔者的调研发现,学生对于此种传统预习作业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完成时大多是潦草应付。同时,千篇一律的预习要求,对于一个班级中学习能力不同的孩子来说,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在统编教材中,应该根据不同的课文,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孩子,进行个性化的预习设计,而思维导图就可以很好地达到这一点。
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的《白鹭》,课前布置孩子们预习,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预习。以课题为中心,引申出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你看到题目所联想到的内容以及你想知道的内容;第二部分是读完课文,你了解到的内容以及你想了解更多的内容;采用这种发散式的思维导图,学生的思维自由性较大。具体举以下例子来说明:
(1)对于学习力较强的孩子,可以在联想的内容中写入,课文是介绍白鹭的外貌、白鹭的生活习惯或者白鹭的叫声,也可以说这是一篇说明性文章等;在想知道的内容中可能会填入这篇文章采用的叙述方法,文章的创作来源和创作背景;在第二部分中,读完课文你了解到的内容,孩子们可以填入文章的文体,文章所采用的修辞手法等;在想了解更多的内容中,孩子们可以填入作者郭沫若是否写过其他类似文章。白鹭除了这些课文中所展示的特点,还有没有别的特色?课文是改动过的内容,那么原文是如何书写的呢?等等。
(2)对于学习力较一般的孩子,可以在联想的内容中写入,课文是和白鹭有关的,课文可能是在描写白鹭,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如课文是围绕着白鹭在写一件事吗;在想知道的内容中可能会填入这篇课文是否需要背诵和文章是怎么介绍白鹭的;在第二部分中,读完课文你了解到的内容,孩子们可以填入生字词,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令自己感触深刻的句子;在想了解更多的内容中,孩子们可以填入白鹭的真实样子,白鹭的生活习性等。
通过这样的一项预习作业,各个层次的孩子都可以做到有话可写,有话想写,而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敷衍了事,在每一次预习中锻炼了学生的预习力。对于教师而言,可在二次备课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上交的预习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方式的再次调整,从而能更全面地让班级孩子们在40 分钟的语文课上,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以预习去了解孩子们的学习行为,促进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引导,最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和学得到完美的融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提到了,在第三学段的语文阅读中,要能够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预习作业的布置便可采取学习单的形式展现。学习单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结合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设性设计,通过学习单,可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便可采取学习单的形式进行预习设计。如《少年中国说》,这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课文对选文进行了改动。教师在进行预习布置的时候,考虑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说”这种文体,学习单上可以设计第一道题:请查阅资料,了解“说”这种文体,并找出其他以“说”为文体的文章一篇。这里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在课前预习中,去了解文体,学有余力的孩子则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爱莲说》等相关文章。第二道题:请写出看到“少年”你能联想到什么词语。第三题:出示选文第二段,圈画出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词语;这个部分是为了照顾学习能力较一般的孩子,通过圈画,对文段进行一个熟悉。第四题: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通过这样的四道题,孩子们能在完成的过程中,增加对课文的理解,在正式进入课堂前,不同层次的孩子对于这篇课文都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能扫清一部分读文的障碍,通过最后一步查阅资料,也能更好地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
就这样,采取学习单,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对教学设计做一个调整,在课堂上梳理学习单的过程,教会孩子观察学习单,明确学习单的层层递进关系,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引导孩子回过头来观察这份学习单,从而树立逻辑思维。在这样一个教学活动中,教、学、评能通过一份学习单得到完整的融合。
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中提到,“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自然就会知道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完全头头是道;可是教他们预习的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在于让他们自己动天君……”可见预习的重要性。而在统编教材的背景下,教师如何对课文进行预习设计,从而去提升学生的预习力,除却笔者前面提及的两种方法外,关注单元导读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在单元导读中提出: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仔细研读这两点要求会发现,提高阅读速度是一项全新的教学要求,而如果此时提前布置了传统的预习,对于第三学段的孩子来说,容易造成误解:一是孩子们不懂得所谓的阅读速度指什么,二是孩子容易误认为只要看完这篇课文所用时间就能体现自己的阅读速度;而真实的教学意图却是要求孩子们读懂这篇课文所需的时间,这才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因此,对于这个单元,教师的预习作业就需要随文更改。笔者认为,第二单元的预习作业可进行如下设计: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问题探究,围绕课题,展开想象,并做下讨论要点记录。这里教师可提前设计表格,让学生能够分点记录。在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在课上进行阅读速度测试,要求学生读完能够针对课文提出三个问题,才算是真正的阅读,并适时引入课前预习的记录单,展开一个对比讨论。在对记录单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去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在第二单元的一次次训练中,预习力得到提升。
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学。”教育的影响应该如春雨,润物无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授予学生以“渔”。通过教师一次次精心的设计,去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在无形中,锻炼他们的预习力。只有真正掌握了这项能力,孩子们才能在语文阅读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步伐越来越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