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 莹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盐城 224000)
儿童文学是当今文坛中的分支,其因为读者群体的独特性而使得本身具有特殊性。儿童文学能够在儿童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塑造儿童的品格,对民族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曹文轩的儿童小说始终关注着儿童和少年的身心成长,并为其构建出美好的人性世界,给读者传达哀而不伤的温暖情怀,其中的怀乡意识和童年情结时刻萦绕在读者心间,在带领读者回到童年的同时,抒发了对故乡田园生活的热爱和怀念。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历史长河中人们安身立命的场所。人们会在不同的土地上建立起各自的家园,但对漂泊在外的人来说,土地和家园所具有的意义已成为一种挥散不去的永恒情结,这种情结与精神就成为了作家或艺术家们的创作母题。
曹文轩从小生长在乡村,其大部分的作品都围绕着乡村田园的生活。他对土地的亲近、对童年的回忆,使他的怀乡意识深厚而浓重。此外,作者在现代城市的生活也使他开始思考城市生活的价值。城市文明繁华但却陌生疏离,高大的建筑、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变得敏感和疏远,这些虚伪自私的人情世故使作者疲惫不堪。而乡村却与之相反,苏北水乡的一草一木都被温柔的月光所笼罩,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风土人情不断地勾起作者的回忆。但经过世事的沧桑变化,作者童年时期的生活和占据心灵的故乡已然无法再现,于是20 多年的童年回忆与苏北乡村的生活就成为了根植在曹文轩儿童小说作品中的怀乡意识。
曹文轩的怀乡意识和精神除了对童年的渴望和风土人情的眷恋之外,还有对精神家园的诗意构建。对曹文轩而言,故乡永远是心灵的归宿和灵魂的栖息地。苏北水乡就是其灵魂安放的地方,是他人生开始的起点。故乡的山、水、人都为其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也为他的创作带来了无限的灵感。于是在童年生活经验的指引下,曹文轩为读者构建起了一个能引起共鸣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园中,曹文轩不仅为广大的读者带来了如梦如幻的乡村自然美景,也为其展示了民风淳朴的人性美好。他将对故乡的缅怀和思念深深藏匿于文字中,通过大量描写儿童经历的片段来探寻自我的精神世界。这种根植在曹文轩内心深处的怀乡意识和精神家园的构建,成为曹文轩儿童小说创作的支撑点,也成为带领曹文轩精神回乡的引路灯。
曹文轩的小说中,苏北水乡的美景随处可见。比如,《红葫芦》中在大河中央矗立着的小木墩、《青铜葵花》中稍不留神就会迷路的芦苇荡、《细米》中在大河边上稻香渡等,曹文轩展示的这些情景是乡村中祖祖辈辈辛勤劳作的日常图景。他将古典气息浓郁的村庄生活生动地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从流畅而自然的文字中,读者仿佛跟随着作者回到了他的精神家园。在曹文轩构建的精神家园中,最不可忽视的就是单纯、干净的儿童的生活状态,其展示出来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共同推进、共生共存的和谐图景。
曹文轩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故而,一个男孩儿和一个女孩儿是其大部分小说的主线设定,如《青铜葵花》中的葵花和青铜在一次次的家庭变故中,从疏离到亲密无间、从悲痛到坚韧的生活。跟着父亲到大麦地劳作的城里女孩葵花从小就经历了丧母之痛,在来到大麦地后,葵花认识了哑巴男孩青铜,她的生活也开始产生了变化。在父亲不幸离世后,葵花被青铜一家收养,以青铜妹妹的身份一同生活,真正成为了一家人。作为哥哥的青铜极其疼爱和包容妹妹:在看戏时,不怕辛苦将妹妹举高到头顶;为了给妹妹争取到上学的机会,甘愿辍学务农。小说中所展示的生活尽管多灾多难贫困辛苦,但依然在其中透露出人性温情和家庭温暖:《红葫芦》中的湾和妞妞同样也是因为孤独而结伴相陪,却因为妞妞在学习游泳时不慎溺水,而导致与湾的误会,最终互不理睬;《细米》中则讲述了细米和表姐红藕之间青梅竹马的生活。同时,曹文轩在刻画男孩形象时,会重点刻画男孩经历磨炼的过程,以此来表现男孩成长为男子汉的形象。如:《草房子》中原本是油麻地首富儿子的杜小康,在家境败落后,只能和父亲到芦苇荡养鸭还债,尽管物质条件远不如从前,但在贫穷和挫折的磨炼下,杜小康的精神得以成长,最后真正成为了能够担起责任的男子汉。《草房子》中的陆鹤也因自己的生理缺陷而受到同伴的嘲笑和欺负,但他在一次学校的演出中直面缺陷、勇敢自荐,打破了自卑和愤怒带来的枷锁,成为了最英俊的少年。曹文轩除了在小说中展示这些美好的少年外,也在故事中设定了部分品行“欠佳”,但却在成长路上逐步变得真正成熟的男孩形象。如:《阿雏》中的阿雏本是一个性格顽劣的孤儿,其将同学大狗骗到芦苇荡想予以报复。但当两人在生命垂危之时,阿雏仍将裤衩和背心脱给大狗,并在下水给大狗捉野鸭吃的过程中命丧水中。
在曹文轩的乡土世界中构建了一个充满人性美的家园,其中几乎没有坏人,即使人物原有瑕疵,也会在成长和磨炼的过程中得以改变和消除。尽管儿童小说中所设定的人物普通且渺小,但由于其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淳朴善良的行为,读者仍旧会被他们打动。这些人性美既是小说闪光点的体现,又是作者记忆深处对故乡记忆的礼赞和呼唤。
曹文轩的小说中有非常多的“苦难”,但他的苦难中仍然充满着悲悯情怀,他将对童年的感恩与怀念融入到儿童生活的叙述中,从而从中得到温情的升华。
在乡村中,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极其容易地对人们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其中最根本也是最首要的苦难则为贫穷。在曹文轩的小说中,物质的贫乏对儿童的成长考验尤为突出,如:《青铜葵花》中的青铜一家是大麦地最为贫困的家庭,即使他们辛苦地劳作,也会因为天灾人祸而难以攒够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口粮,更无法支付起葵花和青铜的上学费用;《草房子》中的儿童一年四季只有两件衣服来回换洗,这些苦难和贫穷对儿童的成长带来了双重考验。在《山羊不吃天堂草》中展示的是城市发展与乡村文明之间的碰撞。男孩明子由于城市文明对乡村文明的冲击,被迫远离家乡,跟师傅到物欲横流的城市中谋生。这部小说中的苦难之处就在于明子和师傅永远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尽管城市绚烂多彩,但明子依然要承担无穷无尽的生活艰辛。
尽管曹文轩书写苦难,但读者并不会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压抑和痛苦。这是因为曹文轩运用了儿童的叙述视角,将苦难进行转移和淡化。儿童视角是以一种略带朦胧和幼稚的眼光看待世界,其对苦难的遮蔽作用是尤为明显的。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思考内容相对有限,其眼中的世界都是单纯且有趣的,所以“苦难”在他们的眼中不是生活的磨炼,而更像是生活中必然发生的事情一样。
曹文轩所构建的精神家园中既充满着苦难,又含有着时代的感伤,但他应用儿童的积极、乐观来转移苦难,这其中既有对过去乡土世界的缅怀,又有对善良人性的追寻和讴歌,还有对如今现代化发展对儿童天性抹杀的反思。
曹文轩作为故乡与现代城市的“连接者”,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将对故乡的怀念与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曹文轩在怀乡精神和乡土情结的推动下,不断为读者构建出极致的精神家园,又在精神家园中利用诗意言说和儿童视角,将生存考验和苦难记忆淡化、转移,并始终将其与人和人之间的温情建立联系,让读者真正地在故事中寻找童年、安放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