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霖先生》群像语码解读

2020-01-09 13:17
课外语文 2020年24期
关键词:群像王浩金岳霖

周 颖

(浙江省富阳中学,浙江 杭州 311400)

《金岳霖先生》作为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经典名篇,选编于苏教版教材必修二的“慢慢走,欣赏啊”专题。这是一篇以平实见长的写人叙事散文。常有学生认为这样的文章过于浅显直白没味道,不如同专题的另几篇经典文章来得深刻。也常有老师把教学目标仅仅设定为关注细节或是借细节进行写作教学,深感“没教头”。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定,自身没法进行再深读,若是教师也把目标仅定于细节描写,未免可惜了这样一篇质朴而深沉的散文。所以,笔者试从文章的群像语码角度再次进入《金岳霖先生》,阐述自己鄙薄的见解,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关于人文群像

“群像”,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一群人物的形象。在一幅画面中,人们所感受到的往往不是一两个人物性格的魅力,而是一群人物性格的魅力。

人文群像的塑造方法,大致可分成两类。第一类,作者可以将不同人物聚集在一个社会环境中,来呈现多种人物性格的“异”,例如《水浒传》。第二类,作者将不同人物聚集在一个社会环境中,集中表现不同人物的共同性格特征,例如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看似写一人,作者其实想透过金岳霖先生让读者看到整个西南联大的教授们的风骨与精神,侧重表达人物性格的“同”。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没有解读到这一层,就会让课堂流于表层化,显得单薄与片面。教师与学生在解读时遇到的困惑,或许也是作者故意所为的结果,即作者本来就不想让读者一眼望穿。《金岳霖先生》大概就是这样一篇奇文。

二、“一花一世界”

(一)金岳霖先生

“西南联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这篇写人的现代散文,作者在开头就先交代了金先生是一个有趣的人,然后在看似聊天般的随意叙述中,巧妙地将金先生从壮年到晚年,从西南联大到北京王府井,从形貌到神态,从学问研究到生活情感,围绕“有趣”二字展开了叙述。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顺利找出了文中金岳霖先生的许多趣事,如戴一副一黑一白的眼镜,叫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很特别,上课捉出了一个跳蚤,养了一只斗鸡,和小朋友比赛等。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也很有成就感。可是若只是点到文章此处,那就未免过于肤浅了。编者把这篇文章编入“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就是要让学生慢下脚步,去欣赏其中的细节之美,去挖掘隐藏在文字身后的深意,去探寻“有趣”二字背后的真正写作意图。

但是,要挖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汪曾祺自己也说过:“我的散文大都是记叙文。间发议论,也是夹叙夹议。……我也很少写纯粹的抒情散文。我觉得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这就意味着作者是特意把有些情感隐藏起来,不让读者一眼望穿。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揣摩品析相关文句,去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才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

汪曾祺的语言平淡充实,情感却是深沉凝重的。所以,我们“慢慢走”,细细品,会发现金先生戴一黑一白的眼镜,头上压一顶常年不摘的呢帽,是因为他眼睛有毛病,但具体什么毛病无人知晓。这样的毛病一定给金先生带来了生活上的不便,也会有精神上的苦恼。在这样的情况下去研究去治学,越发显得不易。

金先生对学术的执着是不容商量的。一次,沈从文先生拉金先生去客串一个讲座,题目是“小说和哲学”。本来是添金挂彩的事,但是金先生却得出“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的结论。他坚持自己的学术眼光,对自己的专业负责,不会去顾及朋友的立场与面子,不理会人情世故,也不从众俗。讲学时,他从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还称之“小动物”,让人啼笑皆非。这不就是他不惧世俗礼规,活得自在洒脱的生动写照吗?并且,一个哲学家,如果脱离对生命的热爱,他的哲学还能否建立在生命的支柱上?

金先生和斗鸡吃饭,和孩子比赛,把水果送给小朋友,正是他赤子之心的体现,内心澄澈淡泊如孩子般纯洁无瑕。他结交朋友,大多是淡如水的君子。他对林徽因,情深执着,“今天是徽因的生日”,寥寥八字,掷地有金石之声,可谓举重若轻,写尽了爱的真谛。

这就是处世淡泊,不从众俗,痴迷学术,用情至深的金岳霖先生。这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揣摩、品读文字之后,所看到的金岳霖先生的性格与精神。

(二)“小金岳霖们”

有学生问:作者说“我觉得散文的情感要适当克制”,克制的情感必然体现于克制的文字,可是作者为何还要花上几百字去写王浩?学生的这个疑惑,恰恰是打开文章秘密的金钥匙。

文章有几处看似与金岳霖先生无关的闲笔,若深入探讨研究,我们会发现这恰恰是解读“一花一世界”的关键点,也是这篇文章的深度与厚度所在。

王浩,西南联大的学生,现在国际知名学者。“王浩的学问,原来是师承金先生的。”高徒源自名师,王浩的学问深受金先生治学精神浸润。不仅如此,王浩爱打篮球、“练盲肠”、剪平头,这“真性情”不是和金先生如出一辙?原来,金先生影响学生的不仅是治学领域,还有风骨与人格。“金先生的好学生不止一个。”作者给王浩画像,也是给西南联大的“王浩们”画像,也是给“小金岳霖们”画像。

西南联大的学生深受教授学问和精神的浸润,继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大师的傲岸风骨。

(三)“金岳霖先生们”

文章开头说:“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可见作者写的不止金岳霖一人,而是“金岳霖先生们”。

“联大的教授穿衣服是各色各样的。”穿着领子很高、袖口极窄的旧夹袍的闻一多先生,在龙云长子、蒋介石的干儿子龙绳武家里大骂“蒋介石,王八蛋!混蛋!”。他反对内战,发表最后一次演讲而慷慨赴死。穿着“一口钟”的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经常穿麂皮夹克的金岳霖则是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土路上走着。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狂或狷或痴,但不失内在风骨、风雅。就如在陈蔡之间的孔子,“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这是西南联大的一群“弦歌者”。

金先生在联大的朋友很多。“除了哲学教授以外,据我所知,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沈从文,张奚若……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清茶一杯,闲话片刻”,那个动乱的年代,知识分子却有如此平和的人生,平淡的作风,平静的气韵。

沈从文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联大教授们——“一是都对工作 、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这些文字,是联大教授们共同情怀的真实写照。学到此处,有学生课上脱口而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窥一斑而知全豹,一位金岳霖先生,带出了整个西南联大的“金岳霖先生们”。至此,学生也渐渐明白,专题板块中提到的“一花一世界”的大部分含义了。

(四)“金岳霖先生们”与西南联大

“金岳霖先生们”走在联大新校舍的土路上,过着艰苦异常的生活,却能在极其简陋的教室内神采飞扬,播撒智慧的种子,培养出顶尖的人才。这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穷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到底是什么成就了这一奇迹?

汪曾祺晚年在《新校舍》中曾提到:“有一位曾在西南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国讲学。美国人问他,西南联大才八年,设备条件那样差,教授、学生那样艰苦,为什么能出那么多的人才?——有一个专门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才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这位作家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正是自由,使得西南联大能在那个战火纷飞、雨打风吹的年代里,务实又浪漫,艰苦而活泼,大师星布,尽显风流;正是自由,使得传道授业解惑的“金岳霖先生们”“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王浩们”深受浸染,传承精神;正是自由,使得“金岳霖先生们”不惧强权,无惧困窘,成为时代的勇者;正是自由,使得《逻辑》《论道》《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留下时代的痕迹,成为时代的歌者。

自由、包容、尊重人格的西南联大,正是这些大师云集绽放的世界。至此,学生便明白了“一花一世界”的全部内涵。

三、结束语

金岳霖先生只是西南联大人文群像中的一个。他的坦荡磊落真性情的人格,恰是从自由包容民主的联大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也正是联大这样的氛围,成就了联大学问极高,个性鲜明的“金岳霖大师们”。最后,作者圆合开头,在文末说:“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写一写。”作者借“金岳霖群像”寄托了无限真切的怀念和无限诚挚的期待。而这对大学精神日渐消失的当下,也是一种启示吧。

猜你喜欢
群像王浩金岳霖
论金岳霖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理路
“一生多旦”与清代“红楼戏”对十二钗群像的重塑
喜龙号飞船
变脸的妈妈
群像
群像扫描
较真的金岳霖
晚清民国人物群像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Aerial Dispersion on Piston Dispersal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