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大学 李东雷 王梓益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一心一意地坚持发展经济,但我们在重视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应看到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文化结构对经济因素的反作用力。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之上建立起来的,这一思想不仅对导致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进行了全面论述,而且鲜明地指出了社会的发展是以经济因素为基础下的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除了经济因素外,属于上层建筑的各因素在社会发展中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核、深挖文化观所蕴含的深层次力量,有助于我们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精准性和时效性,以确保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显示出强大的思想坚定性。
当下,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巨大精神力量应从狭义的文化层面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即要从道德、哲学、艺术、政治思想等多种因素构成的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文化结构的内在逻辑:就像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哲学基本问题一样,当我们把眼光放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也必须要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这决定着文化的起源。马克思从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的实际能力出发,揭示出人类在实践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交往以及在交往过程中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不同、对产品分配形式的不同,由此决定着人们在生产结构的不同地位,从而也决定着他们的思想意识不同,这就说明了是我们实际的生活决定着我们的意识。促使社会发展进步的因素是多重的,经济因素虽是决定性力量,但是并不能否认思想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恩格斯曾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和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形势的,还有许多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1]这一思想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融入了历史观中,辩证地指出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并不是单向度的,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其中属于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文化结构的功能:文化虽然以经济为基础,但文化一旦产生,便具有了某种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突出表现为:文化结构对经济结构的能动促进作用,正是由于这种反作用使得文化结构具有了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的首要功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所揭示出的这一功能对于我国在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对文化结构的意识形态力量进行论述时曾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2]这充分显示出作为意识形态的统治阶级思想对于该社会文化结构性质的决定性,统治阶级不断通过哲学、艺术、道德等能够体现自身阶级利益的文化要素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洗礼,使得全体社会成员在头脑中形成有关这个社会的普遍理念,从而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对统治阶级的认同感,在这样的情况下,该文化结构便显现出对当前经济基础的维护作用以及对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批判作用。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
我们党目前面临的“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归根结底是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未能同步进行,造成了精神文明发展落后于物质文明发展,使得落后的、消极的那部分内容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注意,文化结构的意识形态力量具有双重性,即如果掌握当前文化结构的政党是先进的、纯洁的,则意识形态力量会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影响;反之,如果当前文化结构掌握在被各种歪风邪气所侵蚀的政党手中,则意识形态力量会对社会发展起到消极影响。
社会意识形态作为文化结构的核心内容,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各领域的稳步发展、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深,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迎来了许多有利的客观因素和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挑战。在全球化条件下,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或批判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因此,要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茁壮成长,必须要做到坚定旗帜与打好旗帜相统一。
坚定旗帜的问题重点在于坚定什么旗帜,回顾党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党的发展史启示我们必须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非是由个人意志所决定的,而是印证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人民群众的自主选择。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刻起,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便产生了。无产阶级在不断进行的工人运动中,逐渐意识到要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胜利,必须要有与本阶级的阶级利益相符合的科学理论,必须要组成一个能够代表无产阶级立场的先进政党。当工人运动与科学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时,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便逐渐成熟起来,正是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中国的无产阶级自觉组成政党,并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不断对各种斗争经验进行总结,不断丰富和完善本阶级的意识形态,推动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直至今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最新成果,是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力武器。
从党的发展史看,我们能够从中得出的普遍规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党的领导地位,是有效抵制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入侵、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我们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身坚定性,不断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信仰上的钙。
打好旗帜的问题关乎两个方面。一是旗帜如何更鲜明,二是旗帜如何紧跟时代。提升话语体系的底气与创新话语体系的方式,是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打好旗帜的有效手段。
首先,马克思主义深厚的实践基础是提升话语体系的底气所在。任何理论的发展都是现实的实践运动所引起的,都与本国的具体实践大致相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具有完备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我们话语体系的底气所在,广大党员和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必须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实自己,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理直气壮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去甄别或批判,掌握主动权。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是不断发展话语体系的方式所在。话语体系的发展,一是要从话语体系本身出发。第一,必须做到不忘本来,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不能浅尝辄止,广大党员干部要抱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弄清著作中所包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自身的理论修养,练好看家本领,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斗争中找准方向。第二,必须做到吸收外来,我国的话语体系想要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发出属于自身的声音,并且要让其他国家能听懂、能接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学习有助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文化因素,做到洋为中用。第三,必须做到面向未来,立足新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是向现代化国家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现实的需要呼唤理论的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时代潮头,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之问,实现了话语体系的创新与发展,从而发挥出了意识形态功能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二是要从话语体系的传播途径出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除了有强大的意识形态底气,还需要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提出属于自己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来诠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终极关怀。只有与世界接轨,旗帜鲜明地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中国的话语体系才会更加鲜明,才能昂首阔步的引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