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凯,林 岩,谢婉茹,董会英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402;天津市劳动经济学校,天津 300380)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 “一带一路”的倡议,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天津职业院校以鲁班“大国工匠”形象为依托,将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EPIP教学模式、国赛装备标准、国际化教学资源融入,研发“鲁班工坊”海外现代技术实践训练基地项目。
2016年3月8日,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第一个在泰国建成了我国首个职业教育的海外“孔子学院”——“鲁班工坊”。 随着英国、印度、印尼和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鲁班工坊”相继建成,覆盖机电一体化、烹饪、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技术等专业12个,得到了当地政府、教育部门及师生的高度评价。“鲁班工坊”被中办、国办列为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人文交流品牌。
鲁班工坊的发展定位在于,服务于输入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于我国企业的产能输出和服务输出,服务于天津市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服务于职业院校师资和专业建设。“鲁班工坊”是依据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采用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将中国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与中国企业高端的产品技术向合作国输出,培养熟悉中国技术、产品、标准的当地技术技能人才。
目前,“鲁班工坊”正处在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海外“鲁班工坊”正在不断的建设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从总体的技术水平上来看,基于互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并没有实现与“鲁班工坊”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度融合。
围绕“鲁班工坊”开展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与研究仍旧是处于分散进行的状态,不仅系统的功能设计相对封闭,在架构的设计上也缺乏顶层设计。如何将职业教育信息化与“鲁班工坊”有机整合综合规划,将“鲁班工坊”未来的发展同现实的需要相结合,全面考虑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现有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发展思维之中,封闭的资源应用体系,远远落后于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
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等职业教育特色。要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要求,突出行业与区域特点。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鲁班工坊”在建设国际化的职业教育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开发出能够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发展需要,通过多种语言教授的课程体系,以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网络化的职业教育服务,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的建设,打造天津的国际化教育品牌课程、品牌专业。将开放的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体系同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相结合,研究和提出建设新形态的网络职教平台的解决方案就成为目前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在泰国大城府大城学院建立的“鲁班工坊”,现有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新能源技术、物联网四个国际化专业;天津第二商业学校在英国奇切斯特学院合作建立的“鲁班工坊”,现有中国烹饪技术一个国际化专业;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印度金奈理工学院建立的“鲁班工坊”,设置有3D、数控、机器人和新能源四个国际化专业。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借助“澜湄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项目在柬埔寨理工学院设立“鲁班工坊”。随着各地“鲁班工坊”的陆续建成,以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以工程实践创新项目为教学模式的国际化专业体系正不断发展起来。
“鲁班工坊”是天津职业院校,将中国优质职业教育和中国优质产品技术向合作国输出,培养当地熟悉中国技术、产品、标准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海外现代技术实践训练基地。天津职业院校多年积累起来的各级各类教学资源,是“鲁班工坊”顺利开展国际化职业教育服务的重要基础。随着全球“鲁班工坊”的陆续建成,在众多企业的参与下,基于“鲁班工坊”特色的国际化教学资源也日益丰富起来。
“鲁班工坊”是在众多职业院校、教育管理机构、教育研究机构和海外职业教育机构的共同协作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鲁班工坊”在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特色教学资源,如何将这些线下的教学资源转换成为线上开放共享的网络资源,是需要创新解决的问题。
“鲁班工坊”的建设融入了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和EPIP(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同“鲁班工坊”国际教育信息资源云平台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具有“鲁班工坊”特色的线上学习平台,使用EPIP教学模式来组织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式的学习方式下完成学习的任务,需要充分考虑“鲁班工坊”的整体发展创新解决系统的设计问题。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速度很快,以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如何更有效的同“鲁班工坊”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相融合,研究和提出建设新形态的网络职教平台的解决方案就成为目前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创新实现天津职教优势资源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鲁班工坊”信息化国际职业教育能力,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于现在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发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多种语言教授的课程体系,进行基于职场环境与工作过程的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的探索,建设智慧化、个性化的新型学空间。以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教育服务,满足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需求。
虚拟现实技术与互联网的结合,可以为“鲁班工坊”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一个更为灵活的信息化平台,师生可以跨越地理空间上的距离,在虚拟的实训车间里,教师可以指导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组成工作团队协作完成更为复杂的实训项目。教师也可以获得更高的观察视角,不仅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以视觉影像来观察学生的实训过程,更可以站在数据的层面来观察每个学生,乃至整个团队的实训情况,帮助教师实现精细化的教学管理。
各地“鲁班工坊”的学生在网络平台的学习与实训是一个高度互动性的过程,互动不仅指人与系统之间的互动,更包含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互动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反映学习过程和实训过程的数据,如能有效的利用和开发这些数据,数据中的价值会给“鲁班工坊”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对学习数据的分析,平台可以清晰的了解每个用户的学习路径,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向,由智能化的课程向用户推送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近年来,数字化教学资源成为高等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的重点,以电子课件、微课、教学视频、教学动画为载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被建立起来,成为了目前高等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但随着互联网与个人学习的紧密结合,传统的学习模式正在逐渐发生着变化,未来学习资源的建设也需要重新设计更加合理的架构以适应学习方式的变化。
一是,课堂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景,学习的过程更加自主化、碎片化和持久化,学生要适应未来经济社会的竞争环境,保持持续化的学习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自身的专业发展开展自主式的学习是最主要的方式,碎片化的学习时间会要求学习的内容也呈现碎片化的形式,学习内容的组织要向微观的知识点转变。
二是,传统的教学资源以课程讲述的时间逻辑来组织,每个教学单元形成一个独立的教学资源,往往教学单元之间也是按照时间的线性逻辑来组织;在碎片化的网络学习模式下,教学资源的组织如果继续按照时间的线性逻辑来组织,将不能够带来学习效率的提升;在微观的视角下,将知识还原成为一个个原子化的知识节点,再依据知识节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重新架构成为一个知识网络,或许是未来新形态教学资源的建设模式。
三是,新型的教学资源建设应该充分借鉴云计算的网络资源架构来实现,大量的学习资源可以根据内容上的分类,分布于不同的网络资源节点之上,各自拥有独立的运算和存储空间。资源节点之间可以形成一个复杂且又灵活的资源集群,资源之间不仅可以通过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更可以依靠众多用户与资源之间频繁的互动关系,形成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知识架构体系。
1.设计“鲁班工坊”的国际化专业教学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系统;
2.设计“鲁班工坊”体系下的国际教育研究信息交流系统;
3.设计“鲁班工坊”体系下的国际师资交流和培训系统;
4.设计“鲁班工坊”海外学生的信息化服务系统;
5.设计“鲁班工坊”特色专业的国际化技能大赛网络平台。
借助一系列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以“鲁班工坊”国际化职业教育合作为中心的大数据资源将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有助于更好的开展“鲁班工坊”体系下的国际化专业教学研究工作;扩展“鲁班工坊”的国际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能力。
1. 设计以EPIP(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为核心的“鲁班课堂”网络在线学习系统;
2. 设计适应“鲁班工坊”教学特点,能够满足海外“鲁班工坊”开展职业教育服务需要的开放式网络学习环境;
3.设计适合于“鲁班工坊”需要的国际化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标准与应用模式;
4.设计“鲁班工坊”发展体系下的优质特色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平台;
1.设计以虚拟仿真技术为基础的网络虚拟实训教学环境,形成更为便捷有效,能够同时为更多学生提供技能训练课程的线上实训基地;
2.设计鲁班工坊的分布式虚拟仿真互动训练系统,形成基于云计算资源池的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可以开展以培养协作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为目标的系统性课程;
3.设计与分布式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相结合的师生在线交流系统,方便学生在学习和实训过程中,与教师和团队其他成员开展技术问题的讨论,依靠更为有效的沟通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4.设计仿真实训资源、学习资源的管理系统,基于网络平台的学习与实训系统,需要一个高效的资源管理系统提供底层的支持服务,“鲁班工坊”涉及的专业领域众多,学习资源与仿真实训资源的建设会形成海量的资源集群,对资源进行高效率的管理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
1.设计促进“一带一路”国家对中国工匠精神、中国文化的认识与了解的内容展示与互动体验系统方案;
2.设计促进“一带一路”国家对“鲁班工坊”及其发展理念的认识和了解的专题展示方案;
3.设计提供对“鲁班工坊”所蕴含的中国工匠精神、班墨文化的互动式体验方案;
其一,将所有的“鲁班工坊”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鲁班工坊”现实和长远的发展需要,建设国际化的教育信息资源平台;
其二,将分散在不同“鲁班工坊”的特色优质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优质教育资源的集群,实现优质资源的共研、共建、共享、共用、共赢;
其三,将“鲁班工坊”特色的教育思想,以EPIP为代表的教学模式同平台的学习功能相结合;
其四,将云计算、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应用于“鲁班工坊”教学资源的建设中,提出新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的新模式;
其五,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平台的优势,有效的推进“鲁班工坊”的理论、政策方面的研究,利用平台数据资源的分析结果为“鲁班工坊”发展规划、建设项目管理、政策制度的制定、考核评审提供有利的支持;
其六,充分利用平台的信息交互能力,有效的推动“鲁班工坊”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促进教学成果的推广,为国际间的教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的互联网平台;
最后,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信息传播优势,促进以“鲁班工坊”为中心的文化交流互动,提升中国工匠精神、班墨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