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凤莲
广州文化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有温和、柔韧的一面,亦有生猛、豪勇的另一面,充满着勃发的后劲与奋勇争先的当仁不让。找准了广州文化的真相与特质,才能找准最有效的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的传播与传承。虽说广州的城市发展势头强劲、推进有力,但在现实的传播格局里,广州文化份量与文化自信的整合与影响效应,还有一点含糊与不确证,要在其中勾勒与描述,进而传播一个完整的广州、一种完整的广州文化,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采取有力措施。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要建构一个独具广州特色的文化座标与文化体系,建立基于广州本土特性之上的文化共同体,达成对广州的文化地理、文化历史、文化品格与文化精神的共识,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是,文化传播与导向了解就变得尤其重要。有什么样的广州情怀与境界,才会有什么样的广州认同与共识。
如何助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如何响应留住乡愁、留住城市记忆的时代号召?这显然也是一个新的观念提升与思路拓展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贺信中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1],理论导引,纲举目张,观念提升,先行先试,也就是说,一要有广州城市文化自身的历史研究体系;二要有广州文化自身的学术体系,关于文化的价值判断与定位,就是要建立认知广州、了解广州的文化共同体,达成文化共识是广州发展完善的必由之路,认清这座城市的文化价值所在,认清所谓城市发展史就是城市文化的发展史;三要有广州文化自身的话语体系,关乎到文化影响力、文化自信、文化自豪与文化传播。城市发展提升是一个合力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个移民城市,新老广州人的称谓不仅是一种身份识别,还是文化共同体的基础,是一种价值认识、发展路径认同的起点。
广州这座兼容的城市容纳着各种不同的文化,怎样跨越不同族群的文化,达成对广州文化的交流、分享与传播,在差异中求得认同?怎样在认同中达成共识,让不同的文化和人群进一步地互相理解,互相关注和尊重?尤其如何面对我们居停生息的这座精神气象立得住的城市、历史文脉说得清的广州?显然不仅是专业机构与从业者的事情,也是所有新老广州人必须参与共建的一种文化氛围。
所谓立得住的城市,看重的是城市文化的品格。广州的文化气质、文化价值,一直在近现代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新中国成立70 年、改革开放40 来年,广州在文化建设方面最为成功的两件大事,一是引领价值观改革创新,二是输出现代都市生活方式。新中国成立前的百年,则是奠定了广州这座了不起的城市今天能如此发展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基础。
所谓说得清的城市,看重的是广州有着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有特色鲜明的文化融合蜕变生成的本土特色,有自身的文化魅力。这些都是在近几十年的城市发展变迁中,不断地被强化、完善与成熟起来的。今天的广州奠基于过去的历史,今天广州的文化价值源起于它的传统和变革。
扎根本土文化,挖掘有文化存在感的标识与里程碑,文化认同与文化共识才会有依托,才会有聚焦点。
其实,每一种带有标志性的事物,都自带本地的文化特征,都是与本土的文化土壤与氛围相互滋养、相互哺育的。毕竟,一座城市美好的文化形象,除了日新月异的景观,更为触动人心的还是精神层面的价值呈现,这是恒久的、最美的座标。
所以,了解广州从广州的精神层面来看,就是提供传播导向、审美取向,让新老广州人更好地认知广州、了解进而热爱广州,彼此之间建立精神互通的家园感,从而构结成一个链接,那就是认同—共识—家园感—广州情结。而从物质层面了解广州,则是充分利用广州宜居宜业的老城市、新活力的城市功能,达到热爱广州的目的。
话语涉及到传播力,似乎广州文化的份量与要义,含糊或者是模糊得太久了,要在强势传播的话语体系里,捕捉到一个很权威、很确证的对于广州的判断与定位,对于广州的文化价值建构与输出,对应广州传播能量的释放,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说广州成为了一个移民城市,然而广州文化的真相总是藏在生活的深层里,并非浮在表面,不深入进去是难以捕捉并把握其真谛的。
文献专家李学勤老先生说过,历史、文明史、城市史是宝贵的财富,传承得当,就会增值,处理不好,就会成为包袱。同样,历史可以给每个人一种重要的精神传输,对历史的认识,和爱国精神的培育是分不开的,也不妨说,和爱城爱乡的自觉自信、认同共识也是分不开的。
那么,什么是广州气质、广州格调?什么是岭南风骨、岭南风范?检索来龙去脉,无疑,传统是底气,创新是动力。只有传承好传统文化,才能在出新出彩的路上走得更远。
而广州这几十年最广为传播、最能产生效应的,无疑是这座城市所主导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这是广州文化最重要的内涵,这是城市文明最主要的支撑。
当广州的文化有兴盛之势时,必定有与之相关的氛围。时代既有使命,个人同样具有担当。当生活充满魅力,人生充满意义,那就是文化化人达到了一种境界,此时的城市是令人着迷的,否则就会走向衰落与痛苦,时代会有感应,个体同样亦会有感受。
这种担当的价值意义和精神取向,第一是真诚,第二是品德,第三是趣味,第四是尊严。人最可贵的除了生命,就是精神的尊严。人与家国一样,总是有些底线要坚守的,特别是涉及到人格的基本尊严,如同如何面对家国的尊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不能断绝与自身文化身份的一切联系,要设法疏通历史命运的河道,让历史图谱的过往运行起来,追问“我身在历史何处”?
文化记忆、民间信仰和日常生活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民间信仰所蕴含的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自身文化身份和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而民间信仰是一种活态传承的民俗文化,与世代延续的宗教文化的表现方式,非遗的传承,同样是以这样一种活态的方式,把经历过时间空间的历史风烟洗礼过的民俗文化精华传递下去,融入现代生活,化育为文化创新发展的土壤与基础。
记住乡愁,留住城市记忆,无非两个层面,一是要保护好城市的文化肌理,那是城市的根脉,是城市生长的土壤,比如城貌街景,那是记忆和家园的载体。二是要强调传承城市的精神与气质,作为城市的血脉与基因,那是城市的魅力和个性的标识,比如广州的茶饭市从早到晚的“直落”,如此独具个性的饮食文化,包含着广州的生活方式;比如我们的商业渠道密如蛛网,那是商业文化繁盛的另一面;比如广州人的低调内敛柔韧淡定,那是广州独特的历史进程赋予人的价值观和生存哲学。有了这些,广州才成为不一样的广州,才不会在千城一面中被同质化,这正是广州的魅力和吸引力。
打造文化认同的共同体,从观念到行为的建构达成共识,迫在眉睫。作为一座多元兼容、融汇贯通、集聚并存的移民城市,这是广州文化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而要提升广州文化自信,提升广州的城市形象,离不开对广州进行更有效更有高度的定位、评判、导向性的传播。尤其是,文化自信必定建立在理论提升和认知的共识上,这也是新老广州人热爱广州,拥有家园感的最好的理由和依仗。
广州情怀除了融入生活之外,还要提升对于广州城市文化的认识,进而去热爱它,尽每个人的微薄之力去建设它。广州是一座很生活化的城市,早茶是文化,龙舟是文化,庙会是文化,广东音乐、岭南画派、岭南建筑也是文化。广州的城市文化成熟于近代,这是中西文化的交汇期,那时候的广州才慢慢地把城市的风格和气质固定下来。
近百年的广州文化对中国整个近代史进程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对当代整个城市现代化进程、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只有达到这样的一种高度,我们才能真正地对自己城市的文化充满自信和自豪。
如今的广州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城市的价值和文化的地位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认可,市民的凝聚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广州之美在国际与国内两个舞台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进一步强化广州的文化特点,从历史的本源出发,塑造我们城市的现代文明,其次是加强岭南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通过内修气质、外化传播来达到文化枢纽的辐射作用。将优秀的岭南文化时尚化、生活化、文创商品化,将是传播和输出的有效手段。
理念转变,是一个高度、境界和导引的问题。正确地认识自己,向历史致敬,向前辈致敬,向传承创新者致敬,向未来致敬。寻过去,做现在,说未来,就是实实在在的文化定位、文化自信。
广州文化的内敛和低调,其实就是一种境界,所谓的虚怀若谷、大象无形,到了这个境界,就可以泰然自若,用最恰当的适合广州的状态,去从容面对世界。不能把城市文明的优秀内核抛弃掉,我们的文化根基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坚实,历史脉络很长,可并不丰厚。而转换文化视角,转变文化判断,却可以让我们对文化充满自信。
第一,文化自信源于城市自信。经过多年的努力,反复地修正着对于广州的认识,所谓说不清的广州的看法已成过去,今天,对于广州文化地位的模糊、忽略、轻视及漠视的态度已经不复存在,市民对于广州文化的自信,外界对于广州文化的认可,归根到底,还是源自我们城市的实力,硬实力支撑了软实力的自信。
第二,文化从来没有如此深入地影响着市民的日常生活,2017年的财富全球论坛,这几年的“花城看花”系列活动,引发了全球范围的瞩目,2019年的“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更是把中国梦的美好生活作了一个可以设身处地的体验。这些年,文化确实在改变着广州人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着这座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的城市的精神状态,改变了全国上下、“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地区对于美好广州、活力广州、魅力广州、精彩广州以及创新广州的认识和了解,文化与城市与市民之间的关联、关系更加紧密。
第三,广州展示出城市文化未来的走向,文化不仅是城市与人相处的方式,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广州的文化发展已经显示出与其它城市越来越不一样的地方,越来越具有国际大都市的实力和能力,也就是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适宜人的居住与发展,城市空间的文化转化越来越明显。例如,道路本来只是用于交通的,而广州的道路现在不是简单的交通载体,一路花开、花团锦簇,道路成为了愉悦的风景,成了文化的空间,实现了功能的转化,在这样文化气息浓厚的城市生活,幸福指数肯定提升。
所以,从传播角度,从影响力与辐射力来讲,期待着广州的文艺创作,能够具有扎根岭南、本土聚焦、广州关注的作品,来推动、导引、传播更多有宏大视野的、主旋律的、能为广州的历史立传、为城市的精神立言的文艺作品,来作为广州的文艺符号,来作为广州的形象代言,使广州的文化更有影响力,更有感染力。
广州文化最为独特之处,就是秉承了岭南文化的优势,那就是把中原文化或内地文化,与外来的、海外的文化思想、科技理念进行交汇与碰撞,从而产生分化、融合、颠覆、重组以至升华的效应,最终形成具有新特质、新视野、新形态与新面貌的文化,这恰恰是广东近现代文化最重要也是最显著的特征,更是广州文化最生猛最有活力的力量所在。
在多元文化并存中,如何在身份、价值的板块对接中生存与发展?这是牵扯方方面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本土化背后的移民文化,另一方面,是文化基因的“异质性”,或是与过往广州的想像性对话、倾听、注视?或是与不同文化背景自带“原生性认知”,对广州本土作符号化的了解?
文化认同与共识的达成,种种姿态与视角的接纳与兼容,对新广州人来说,也许是一段需要耐心的过程,而对于本土人而言,则是一种无法摆脱的烙印,不在这不同的层面与需求上达成一致,文化上就不可能产生同感效应,以及认同共识效应。
在2016 年5 月17 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以文学评论为例,如何设计广州评论的学术道路,做一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建构,用已有的成果,来建构自身的评论座标?
这个座标的建立,包括周期性与地域性,物候与气候,生命意识与专业意识,这些要素会影响生活与评论环境的选择,而气质与品格,则会影响评论的风格机制,进而影响评论的整体呈现。
文化自信是其中的关键,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提升就是品质化与格调化,品质化的指向就是“建构文化自信”,使文态、生态、心态、业态、形态这五种形态良性发展。
哈维尔说过,我们坚持做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所以,广州共识,是广州本土文化建设发展的必要前提,广州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赋予了我们高度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能够吸引外来文化,融合外来文化而永葆生机。
广州之所以能够成为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成为一座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城市,就是因为广州是一座有情怀的城市,是一座能够输出自己文化的城市,广州拥有一座伟大城市所该拥有的品质和高度。
文化是彰显地域艺术特性与呈现文学魅力的基点,对于本土文化价值的认知是文学的使命之一。以文化为底色、以历史为图谱展开具有时间深度和空间广度、具有对真善美、对人性的挖掘和把握的文学表达,在文化引领生活、在现代化把传统带到未来的传承里,它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一部好的作品可以呈现一座城市的特色,可以传播一座城市的魅力,可以突显一座城市的价值和影响。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很多的故事。个人史也是社会史,以具像写现实,以人格写精神,不仅是一种心灵的勘探、深层的追问,一言一句也是历史的回响,是时代和文化的显影。
文艺与文化的美好,并非完全是生活中的信奉,也是最终的精神依靠,而这种精神依靠承载着最持久、最完整的记忆,有着最纯粹的美好与迷恋。如同苏珊·桑塔格所说的,这就是文学的良知。换言之,这同样是文化的良知,是广州城市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良知与担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