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改革 读懂中国
——析“中国之强”的密码

2020-01-09 11:49严书翰
探求 2020年2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总书记改革

□ 严书翰

中国的改革是20 和21 世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因为它“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国外,尤其是那些对我国友好的人士而言,他们非常希望了解改革开放40 多年使中国迅速走向强起来的原因是什么?改革为什么会深刻改变中国?对于国内而言,也有一部分人,他们认为这40多年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原因很多,到底什么是根本原因?因此,国外国内都存在“读懂改革、读懂中国”这个问题。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解读,阐析“中国之强”的密码。

一、改革是中国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当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描述中国这历史性的变化。既可以用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来叙述,又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表达。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党的文献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对于中国老百姓而言,改革开放40 多年来给他们最深切的感受是我们消除了贫穷、跨越了温饱、实现了小康。我们可以从我国老百姓家庭消费水平的换档升级,来看改革开放40 多年来的变化。20 世纪70 年代,我国老百姓家庭的消费水平普遍是百元档次的,即“三转一响一咔喳”(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和照相机),到了80 年代,家庭消费水平升级为千元档次,即“三机一箱”(电视机、手机、录放机和电冰箱),到了90 年代,家庭消费水平又升至万元档次,即“二电一调”(电脑、电话和空调)。进入21世纪,我国老百姓家庭普遍消费水平是百万元档次,即以汽车、住房和旅游为标志。

本文主要依据党的文献,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解读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历史性变化及其原因。

第一,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40多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用5 个“大”和2 个“第一”加以概括: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商品消费国。我国有220 多种产品产量是世界第一,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40 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 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 万亿美元,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 万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9 万亿美元。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捷报频传。”[1](P10—11)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第二,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0多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既“摸着石头过河”又加强顶层设计,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鲜明特色。党的十九大高度评价了成功开辟这条道路的重大意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改革开放道路成功开辟,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2]

第三,充分显示了解放思想的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40 多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我国各族人民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新,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革除各方面体制弊端,充分显示了制度保障的强大力量。由于我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改革坚持的是社会主义方向。因此,40 多年来我国改革充分显示出来的强大力量,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凝炼地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具有的“13 方面显著优势”,揭示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制度原因,指出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总之,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成功,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第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40多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仅从以上四个方面的阐析和概括中就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2]

现在需要深刻领会的是改革开放为什么是40多年来我国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对改革的必然性、重要性、本质和目标等论述中就包含着对改革是1978 年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的分析。

邓小平在谈到我们党为什么会在1978年提出改革时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3](P134)这就指出了中国要摆脱贫穷,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进行改革。

邓小平还多次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意义上指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他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3](P370)正因为改革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正如邓小平在1992 年南方谈话中所指出的:“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就足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3](P371)

江泽民也指出:“没有改革,我们就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4](P365)胡锦涛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 年的变化时指出:“我们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5](P150)

中国有句话叫做“兼听则明”。因此,听听国外那些对中国持公正或客观态度的人士对中国改革的评析,有助于我们认识改革是中国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经说过,改革开放就使中国命运彻底跳出了近代史以来的“下降通道”,中国改革,最复杂也最成功。世界贸易组织前任总干事帕斯卡·拉米说,自从邓小平决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就呈现出很多优点,中国是在经济领域犯错误最少的国家。《中国大趋势》的作者约翰·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在未来几十年中,中国不仅将改变全球经济,而且将以其自身模式来挑战西方民主政治。“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说,中国的经济增长让发展中国家收益巨大,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也被很多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念、社会发展模式、对外政策,会在国际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和共鸣。全球知名的实业家、慈善家比尔·盖茨多次到访中国,他认为中国最大的变化有两点:一是中国创造了发展的奇迹,速度之快、令人惊奇,二是中国在世界的角色日益重要。类似这样的中肯评价还可以一一再举。只要我们坚持辩证思维,面对这些评价既不会妄自尊大,又能充满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最有理由自信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同样的,我国改革开放也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新的进军号,对全面深化改革作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深化改革所作的重要讲话中,也明确指出了改革是近40 年来中国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他指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十年内乱后的中国,经济濒于崩溃,人民温饱都成问题。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振聋发聩啊!”[6](P2)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新起点上的改革开放作出顶层设计和重要部署。十九大后,党中央成立了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央深改委”),习近平总书记任中央深改委主任。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新起点上的改革开放作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以下这三次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并要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一是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 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二是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三是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这些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都指明了改革开放是中国40 多年来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用“十个始终坚持”来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九个必须坚持”来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的宝贵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P19)

二、中国的改革实践与改革理论相互推动相得益彰

这是我国40 多年改革的鲜明特点和成功经验,也是读懂改革、读懂中国的应有之义。我国改革理论经历了从改革实践中来,又回到改革实践中检验并指导改革实践,从而形成了改革理论体系。

前已述及,1978 年我国改革缘起的直接动因是为了摆脱贫困,缩小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差距。邓小平的这段话是对这个动因的有力注释:“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3](P11—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帷幕,改革首先从中国的农村开始,没几年时间,改革的效果非常明显。同样是那些地,同样是那些农民,同样种的是庄稼,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后,不到5 年时间就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后30 多年没能解决的我国农村温饱问题。正如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已经见效了,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3](P138)这是因为农村改革把八亿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在总结农村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党中央决定适时地把改革推向城市,在城市进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改革。我们党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国内发生了政治风波,国际上先是东欧剧变,后是苏联解体,前苏联东欧共产党从改革走向“改向”,从而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这个惨痛教训引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乏;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我们党总结了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在肯定改革开放的成绩和坚信改革方向没有错的同时,也实事求是地看到我们在改革中的不足和失误,尤其是我们深刻总结了苏东改革失败的教训,进一步鲜明地提出改革不能停步,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江泽民指出:“不进行改革,就不可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继续保持蓬勃生机;在改革中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会葬送党和人民七十年奋斗的全部成果。要划清两种改革开放观,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同资产阶级自由化主张的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化的‘改革开放’的根本界限。”[7](P39)邓小平高屋建瓴地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3](P370)在邓小平1992 年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导下,中国改革没有停步,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地看到,我们正处于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时期,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在系统总结以往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深化改革作了一系列具有规律性认识的论述,在这些重要论述中就包括对我国1978 年以来改革实践与改革理论相互推动相得益彰这个鲜明特点的阐析。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6](P30)为此,他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即四句话)这就是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坚定信心,就是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凝聚共识,就是要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合力;统筹谋划,就是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协调推进,就是要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还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要正确处理六个重要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6](P47)

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系列重要论述,再次强调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这个鲜明特点和成功经验,他指出:40 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与时俱进、一往无前。“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2]

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8](P11)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丰富实践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中国改革理论。这个改革理论可以用改革目标论、改革动力论、改革主体论、改革条件论、改革保障论和改革方法论(即“六论”)来概括中国改革理论,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重大关系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改革理论中都包含着对正确处理改革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认识和总结[9]。所谓关系也就是矛盾,正确解决事物之间的矛盾也就是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一)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解放思想是1978 年以来改革开放不断取得进展和重大成就的法宝,党的十八大后,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更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坚决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要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这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即改革进入新时代,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不亚于40 多年前。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只能坐失良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实事求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又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敢闯敢干,大胆实践。”[2]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立足国情、自立更生和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仍然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还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立足于这样国情,我们仍然必须坚持建国以来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独立自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邓小平指出:“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3](P202)他还说过,我们吃过闭关自守的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苦头。邓小平有句名言:“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3](P242)他还指出,对外开放的实质就是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滚滚向前,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创新变革的潮流滚滚向前。在这历史潮流面前,社会主义中国只能选择开放而不是封闭,只能选择前进而不是后退。“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不能一遇到风浪就退回到港湾中去,那是永远不能到达彼岸的。”[10]所以,我们要把立足国情、自立更生和对外开放、合作共赢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关系

无论是在改革开放之初,还是党的十八大后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党总是旗帜鲜明地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常言道: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本根”。因此,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不断前进的改革,决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更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不断深化,从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没理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仍受到诸多制约,所以必须朝着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努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关系。

(四)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关系

摸着石头过河,既是很接地气的说法,又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科学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也就是摸索规律,在新时代新起点上的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我们要按照已经认识到规律办事,并从实践中再总结出新的规律[11]。当然,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统工程,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因此,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需要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分别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顶层设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要鼓励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大胆创新,要及时对基层创造的行之有效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进行总结和提炼,不断推动各方面制度完善和发展。因此,在今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仍然要把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很好地结合起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12]今天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说:中国改革开放为解决当今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总书记改革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习总书记“下团组”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