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2020-01-09 11:49黄维铭
探求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国化资本主义现代化

□ 周 峰 黄维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南。

在当代中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在“立足中国”的基础上,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牢牢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的信心、在“放眼世界”中把握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深刻洞悉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新趋势,树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化理想宏图为美好现实,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谱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做出独创性贡献。

一、立足中国:呼应中国问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2],理解这一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就必须与中国现状即对“中国问题”的思考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基于中国语境(面向中国问题)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历史地看,“现代化”“理性”“自由”“民主”与“正义”等概念均是生发于西方文明的土壤中,自近代以来传入中国并为中国所接受和运用。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西方国家率先采取了“资本主义”的路径,即以自由市场为导向、以资本增殖为目的,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实现着“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则与之不同。中国自19 世纪中叶遭遇西方现代化冲击之后,才开始走上探寻现代化的道路。但是,近二百年来,虽几经磨难,中国并未接纳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之路,而是一直在立足本根、洋为中用的过程中,实践着自身既封闭又开放的现代化追求。

新中国的建立正式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程。这一历程,经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学习,最终走上自主现代化的真正探索。这一过程,虽然艰辛,却为中国社会主义实现从站起来向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在物质和精神层面最根本的现代之基。

始于1978 年的改革开放,正式拉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开始了富起来的现代历程。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现代化的动力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借鉴西方现代化的经验,将“市场”与“计划”不再作为区分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准,而是共同定义为“手段”,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发展目标。这一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起庞大的物质基础,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向全面小康的伟大飞跃。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后,中国不仅获得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更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最主要力量。

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内生的结构性问题也接踵而至,这是中国经济在进入新常态之后的必然结果。此时,我们就不得不重新思索“现代化”这一命题。

毫无疑问,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当前,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和“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的前提下,在新时期我们又开启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征程。毫无疑问,所有“现代化”的努力都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核心,以实现“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显然地区别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即为实现少部分人的利益而罔顾多数人的权益,无限制地进行资本增值,由此导致了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和资本家的财富集中之间的不平等化加剧,使得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条件走向恶化,进而形成西方社会长期以来无法调和的“劳动”与“资本”之间紧张矛盾的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牢牢把握“现代化建设”服务于“人民”这一根本目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就是检验“现代化建设”水平高低的硬指标。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郑重宣布的那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隔五年,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指出,“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

在当代中国,探寻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必须牢牢坚守住“社会主义”这一鲜明底色,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贫富差距也在日益显现的情况下,更加需要明确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代化建设是直接服务于人民的幸福,是全民共同建设、共同参与和共同享有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而决不是资本主义式的少数人享有的“现代化”,这与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是高度契合的。

毫无疑问,“人民”这一关键词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最为根本的立脚点,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初心”,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以资本为中心”的桎梏,成功开辟出一条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这也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立场的必然结果。正如西班牙学者拉米·福斯特指出的,“垄断资本主义的浪费和过剩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主要障碍。世界一旦能够摆脱这些链条,新的技术手段将允许更具建设性的规划和行动建立起一条新的道路,它将通往实质平等和生态可持续性的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将彻底打破并超越垄断资本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的阻碍,不仅成为中国人民实现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更成为打开真正通向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新路径。

为此,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必须直面“中国问题”,最为根本的是“现代化”这一问题: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本质、目标和意义阐明清楚,把促进经济建设发展的效率与劳动分配中的公平正义之间的关系问题阐释明白,把经济建设中的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区分明确,探讨如何使“资本”和“市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动力”和“手段”,在实践中避免“资本”对人的僭越,使“人的价值”不被“物的价值”凌驾其上,等等。我们只有在理论上思想上讲明白和说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有效地在实践中规避西方资本主义的单纯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罔顾人本身的生存状况,将作为主体的人沉降为服务于资本增值的“工具”进而造成现实社会发展中的主客二元对立,社会规范的体制机制失效等问题,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不会走偏,才能发展好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不仅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辟也会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对于还在摸索本国发展道路的不发达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坚定这些国家走有本国特色且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打破“西方中心论”和“历史终结论”等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神话。因为,“中国既坚持了人类现代化的普遍性,又坚持了中国现代化之特殊性,打破了西方化等于现代化的神话,打破了很多发展中国家所陷入的西方路径依赖性的误区,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构建新型的全球治理体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4]基于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必须将解读和升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智慧和经验纳入到自我的理论视域中,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也将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二、放眼世界: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趋势的理解

自2008 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急剧衰落之势日渐明显,以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无限制地进行财富积累的资本主义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也使其自身置于被“拷问”的境地,甚至近年来亦有西方学者与媒体在省思中发出了“美国梦已经破灭”“西方资本主义正在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已经失败”等呼声。资本主义国家急剧衰落之势具有不可逆性,其不可逆性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尤其是随着整个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这些矛盾冲突会愈演愈烈,甚至演变成为区域性的武装冲突,给世界的和平发展造成极大威胁。

马克思主义早就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以追求资本增殖为主的生产方式,实现利润最大化就是其原生动力。换言之,无论是自然界亦或是人类社会乃至于人本身,只要能够作为创造利润和积累资本的工具,都会被无条件地纳入到该制度的运作中。而由此对自然、社会和人类造成的后果即成本要素却被“选择性地忽略”,由此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悬殊、民族宗教对峙、信仰体系崩塌、地区动荡不安等问题。如此种种,无不与“资本”之逐利本性相关,更进一步地说,这些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缺陷脱不了干系,“资本主导的逻辑以在全世界追逐和攫取剩余价值为目的,而当西方社会从其主导的世界体系中过度攫取并挥霍超额利润,使得全球市场出现严重不足时,但某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市场空间和技术创新的红利被攫取殆尽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就必然出现困境。”[5]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世界性问题频发,这使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提出“人类面临自我毁灭的可能性”,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显然,资本主义贪婪的逐利本性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种威胁也在本质上暗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正在走向没落的事实。至少就其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来讲,它已经难以为人类文明新的进步产生积极作用,甚至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走向未来的痈疽疔疮。

在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已然“旷日持久”的大背景下,研究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的成功秘诀就显得意义非凡。在当代中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深刻地把握到资本主义内在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危机,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的当代发展趋势及其未来命运,在加深对资本主义变化趋势的理解中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同,提炼总结中国道路的成功经验,坚定锲而不舍地走中国道路的信心。

这是因为,与资本主义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耀眼成绩。纵观世界历史,中国道路所实现的中国崛起堪称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完成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和最大范围内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其影响力之大可谓前所未有。中国人民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用了数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如此巨大的人间奇迹,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与中国道路的成功息息相关。如果说,“资本主义已经失败”已经成为无法逆转的历史趋势,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也必将是不可阻挡的时代大势。

中国道路的成功本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就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真理性的确证。这就要求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实践中,深刻把握世界格局的大变革,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其本质,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只有在理论层面把这些问题想清楚、讲透彻,才能在实践层面增强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的决心,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取得最终胜利的信心。

三、走向未来: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中国问题的破解、当代世界格局的深切把握,都需要由新实践产生的新思想来指导。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继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主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未来的发展,凝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谋划出一幅宏伟图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历史的发展证明,一个民族若要攀登时代的高峰就必须有理论思维作为支撑。一个政党若要肩负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就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代中华民族勇攀时代高峰的理论指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思想战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自改革开放以来贯穿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主题,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着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发展稳定、国家繁荣昌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世界和平与携手共赢,谋篇布局,不断推进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思考和理论把握,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等重要话语,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发展。

尤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严密体系的正式表达和建构。其中,“八个明确”的核心要义,侧重于在理论层面进行高度的凝练和概括,在认识论层面解答“怎么想”的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十四个坚持”的实践方略,侧重于在实践层面做出规划和引领,在实践论层面解答“怎么做”的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行动指南。所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是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有机统一,是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是认识论和实践论、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它既凝结着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经验,更是新时期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掌握和运用的重要表现。

作为新时代的科学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彻底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面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给出了科学规划。那就是,“从二0 二0 年到二0 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经过这一阶段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建设、科技发展、法治建设、国家治理、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都将取得重大进展;然后“从二0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经过这一阶段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得到全面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基本实现,中华民族将会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不是停留于书斋的理论,它是基于中国问题、洞察世界大势之后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宽广视野,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新历史起点上实现历史性跨越提供了基本方略、形成了基本理论、指明了基本方向,成为指引我们前进之路的伟大旗帜;它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空间和思想视野,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提供了原创性的范本。

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物质生活的巨大成就,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也取得了巨大进步。面向未来,我们当继续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同时,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坚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向世界传播的引领性贡献,实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的自主构建。

猜你喜欢
中国化资本主义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