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贤智,张彦春
(1. 唐山师范学院 教科所,河北 唐山 063000;2. 平泉市城区中心校,河北 平泉 067500)
1956 年11 月15 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1]毛主席这句经典名言具有言简意赅、言约旨远的意境。精神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人的精神既是思想信仰、品格修养、道德理念、人生态度的反映,又是一个人的斗志、情怀、境界、超越的体现;是一个人不甘平庸、不甘屈从、不甘落后的勇气;也是一种抵制消极落后、等待观望、得过且过的气节。
精神是指人的心理与身体所体现出来的生命活力的程度。一个充满正能量精神的人,在思想、言语与行动上会表现出积极主动、勇于进取、乐观向上的状态;一个充满负能量的人,在思想、言语与行动上会有消极等待、萎靡不振、自怨自艾的表现。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指出:“学校是有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场所。”[2]学校文化建设是以文化人,用文化去感染人、教育人、改变人,这种“化”是逐渐渗透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文化可以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外化为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升华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学校成员有了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才能不惧困难,才能努力学习,持续进取。学校师生精神来自持续的文化建设的魅力,因为学校文化能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能唤醒师生的心灵,通过共同的价值取向凝心聚力,构建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不甘平庸的斗志,产生持续奋进的行动力。学校文化入心践行,文化强则学校强,文化强则师生素养强,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会产生知耻而后勇的状态。笔者在十余年的中小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实践和调研中发现,凡是优秀学校都存在着某种主题文化,并成为领导班子与教师文化的价值取向,表现在领导与教师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学校人际氛围等方面。学校主题文化对于学校发展、教师敬业精神及学生素养的培养等方面,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因此,通过学校文化建设,让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成为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学校就有了长足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化是某种价值观引领的生活方式[3]。从社会影响上划分,文化有进步文化与颓废文化之分;有健康文化与有害文化之分;有积极文化与消极文化之分等。由于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其价值观也不同,所追求与认同的内容也不同。人的价值观受到国别的影响,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不同,其主流价值观也不同。例如,美国人比较强调个人主义、个人权利、个人自由;而中国人是以家庭、集体、国家为重的。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制约,具体为:该社会群体中的文化氛围,人在社会中的职业与地位,人在群体中的位置,所具有的物质生活条件等。
学校文化是学校成员以某种价值观为引领,使用某些表意事物构建的教育生活工作方式[4]。这个概念是一个结构化的概念,它体现了四个要素:第一,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第二,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其着眼点是依据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办学理念入心见行,成为师生的行为方式;第三,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是学校的表意事物:课程、活动和环境等;第四,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是改变落后的学校生活工作方式,改变教师和学生陈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的价值追求,构建师生的行为方式,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用主题文化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师生的心灵,逐步消除师生中的负能量,生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建特色文化品牌,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这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同理,不同学校文化背景不同,其领导与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不同,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也会不同。如果一个以自我利益为价值取向的学校,这样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在处理各种事情时,首先是以自我为中心,遇到领导临时分配工作任务时,会首先想到对我有哪些好处,是否有经济利益,是否要受苦和受累,在基于自己利益权衡后,才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这种基于学校文化而形成的价值观包含了学校在某一时期、在一定群体中所形成的想法或信念。
校长与班子成员无精神,学校就会无奋斗目标、无追求,工作就会随意地跟着感觉走,呈现出无文化品位、无精神感召力的状态,学校特色品牌发展就会成为奢望与幻想,其领导班子成员在教师和上级领导心里是无体面、无尊严的存在。
教师无精神,在工作中就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其工作状态表现为妄自菲薄、怨天尤人,不愿意学习,不愿意研究,甚至不深入备课,教学质量就会不断下滑。这样的教师在学生、教师、家长、领导心里也是无体面、无尊严的存在。
学生无精神,其学习状态会呈现出漫不经心,无斗志、无进取心,在课堂上不爱发言,死气沉沉,萎靡不振;学习成绩差却不在乎,做起不文明的事却是一马当先。这样的学生,在学生、教师、家长心里也是无体面、无尊严的存在。
有些学校领导班子与教师队伍如同一盘散沙,某些教师只是为了生存而教,从不考虑教师的职业道德层面的问题。这样的教师有怕苦、怕累的价值取向,从而产生了“六不心理”,即不接受新观念,不愿意学习,不愿意研究,不讲究教学质量,不注重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不进行教学改革等。每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做教师十几或几十年,其专业水平、敬业精神和教学方式却没有多少提高或改变,甚至有些教师具有反文化的现象,即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策略试图进行否定与抵抗,或是消极对待。由于个人利益为先的价值观左右着心灵,个别教师缺乏奋进精神,缺乏自强精神,缺乏争先精神。
做有精神追求的教育者。在目标上,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为了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更优秀,而不断地追求知识,追求质量,追求品牌,远离无趣、无聊的事,在群体中获得做教师的尊严。在责任心上,他们是对家庭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自己负责的人,对自己的过错从不找借口,勇于承担;对他人负责,尽最大努力去付出;对承担的工作尽职尽责,追求卓越精进的境界。在自律上,注重个人修养,通过反省监控自己言行,守德遵法,严于律己,洁身自好,能自觉维护各种场合的纪律与文明,无需他人提醒。在状态上,总是以旺盛的斗志、饱满而自强不息的精神工作着,从不在工作中发牢骚、报怨,或是退缩。在工作效率上,倡导高效快速的工作作风,说做就做,雷厉风行,做到学习效率高、教研效率高,且教学效果好。在境界上,追求人格高尚、气质高雅、仪容仪表整洁,言行举止得体,从不崇尚华贵穿戴的生活作风和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
精神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身心修养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它与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也与一个人的经历和悟性相关。精神境界决定着做人做事的生活方式,也决定着人以什么作为自己人生的价值追求。教师在上课时,他了解自己在做什么,认为课堂是神圣的,对学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就会自觉努力地上好每一课。如果觉得教师职业是崇高神圣的职业,其精神境界就达到一定的高度。不同的人都可能从事教师职业,由于每个人对教师职业的觉悟和理解程度不同,对从事教师职业的意义认识不同,其价值取向也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质量也将不同。每个教师因个人价值取向不同,所以各有自己的精神境界。如果校长与班子成员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就会成为学校发展的脊梁,能率领教师通过文化立校、文化理校,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凝聚师生的心灵,学校各项工作会呈现出生机勃勃、奋勇向前的局面。如果教师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就会自尊自觉地工作,会呈现出崇高的教育使命感和激情,勇于学习,勇于改革,创造出教师职业生命应有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如果学生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就会呈现出自信、自律、自强、自立的精神品格。有了这种精神,不管是遇到困难,还是遭遇挫折,不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进取的激情。
综观古今中外,大凡有高尚精神境界的教育者,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人,他们积极向上,勇于进取,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时代楷模。他们自尊、自觉、自立、自信、自强,用辛勤的汗水把聪明才智展示出来,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把创造优质教育资源,创建特色品牌学校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
奋斗过程首先需要认准目标,其次要勇于学习研究,再次还要有锲而不舍的斗志,这样,平凡的人可以创造出卓越的业绩,普通学校可以成为特色文化品牌学校。学校文化建设能扭转学校某些成员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的状态。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师生员工每个人的事,其主题文化体现的价值观要成为学校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才能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品牌发展,带来办学水平的提高。学校主题文化体现的价值观要能引领师生的言行,并代表先进教育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体现出学校师生文明的精神、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通过持续的学校文化建设,无论学校发展到哪个阶段,强大的共同的价值观都可以成为学校发展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学校文化建设过程是一个目标明确、计划周密、持续行动、总结反思的过程。学校文化建设过程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学校文化建设能否成功,要看学校领导班子有没有坚定的意志品质,有没有战胜困难的决心,有没有不怕挫折的斗志,有没有敢冒风险的决断,有没有持续不断的坚持,有没有不创造出特色品牌不罢休的执着奋斗的精神。如果领导班子怕苦、怕累、怕困难,文化建设就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不可能取得成功。唯有校长“走动管理”,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才能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效。
教师通过潜心研究与自我反思,促进专业水平与能力的提高。要倡导“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理念,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升专业化水平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一个不读书、不善于做研究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也不可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5]校长应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反思,教师自己也要有发展的内在动力。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与效果进行审视与分析的过程,教师通过不断地反思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问题,再通过学习与研究解决自身的问题,促进专业成长。笔者在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实践中,倡导教师写反思日记,记载与整理教学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并把问题提炼为微小课题,组织教师进行微小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鼓励教师带着问题读书,把读书中获得的启迪,结合课题探究并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把研究成果带到课堂中尝试,把尝试效果书写成教育论文,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反思——问题——读书——研究——实践——写作,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感受到教育生活内容的丰富与充实,感受到教育生命的价值,也感受到自我不断的成长提升。
学校文化建设过程需要全校成员一心一意建设文化,一心一意创造特色文化品牌学校,需要全体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共同打拼。学校文化建设是每个师生成员的事,要成事,就要举众人之力,不要搞孤家寡人,因此,学校领导班子要有学习力,善于学习研究,善于接受新观念、新方法,才能有效地落实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要有信仰力,坚信主题文化建设所带来的能量能使学校发生巨大的变化;要有亲和力,要关爱自己的下属与同事,要经常走到教师中间,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问寒问暖;要有执行力,要身先示范,带头落实专家经过调查研究而设计的办学理念体系,并让主题文化体现的价值观首先在自身体现出来,带头执行专家制定的学校文化建设的行动策略。做到以上这“四力”,校长及领导班子才会产生领导力,率领广大师生员工通过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升办学水平,从规范办学走向特色文化品牌办学之路。
综上所述,教育者精神状态源于学校文化建设所产生的内驱力,学校文化的价值观决定着教育者的精神状态。因此,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用富有正能量的价值观唤醒师生员工的心灵,用价值观凝聚人心,产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追求,创建出特色文化品牌学校,实现时代赋予每个教育者培养人才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