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滑县第一高级中学 王志红
在信息、知识经济社会,创新能力既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创新素养被界定为“核心素养的核心”。中学信息技术是一门体现创新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必须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说: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个火把点燃的正是人们头脑中创新的思维。教师只有具有创新思维,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之源应始于教师,展于教师,宏于教师。
正确理解“学生创新”不同于科学家的“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中小学生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的“大创新”,而是体现在学习活动中的“微创新”和日常生活中的“小创新”,是一种特殊的创新——创新世界中前所未有的东西,尽管这个创新的结果对于科学、社会来说等于零。其社会价值不大但教育价值很大,没有中小学阶段的“微创新”和“小创新”,就没有将来的“大创新”。
学生创新的价值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学生创新并不是让学生真正创新、发明什么东西,但是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培养了应用知识的能力,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把它应用到其他学科以及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为未来真正的科学家的“大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思维是人类思考、创造与发明的源泉,思维能力是学习的关键与核心。课堂教学中应当将发展思维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发展。应有超强的学习能力,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落实到课堂上则是:让学生学会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只是一种载体,教学的核心是培养思维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利用“主题网站”、“微视频”、“在线教程”等来开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教学。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从会学到爱学,从爱创造到会创造,这就是以学生的最终发展为目标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1.创新人格是影响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培养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对创新人格的保护。大部分婴幼儿都具有创新人格的潜质,对儿童来说这一特征更加明显。比如:富有想象力,喜欢天马行空。富有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喜欢发现不同点,喜欢探究未知,对事情非常执着……这些珍贵又普遍存在的潜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能得以保护和发掘,将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孩子的这些潜能却因受到压抑而逐渐消失。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以及相关策略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发挥学生个人想象力和独立能力,不能以教条约束学生个人特性,从而使每个学生可以充分将自己独特的想法应用于创新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创新潜能的发掘和培养更像是对创新潜能、创新人格的保护。
2.强烈的意识与欲望是创新的基础。
中学生正处于探索世界与生活的重要阶段,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正确地引导激发学生感受新知、进行创新的欲望,发挥兴趣的作用帮助学生制定创新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个人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激情便可得以完全释放。一切学习活动都需要以兴趣为导向,兴趣是鼓励学生自助学习最好的教师,同时也是激发学生进行创新的基础。学生只有相信自己有“创新”的潜能,创新思维才能得以激活。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先对思想进行熏陶,激起内心的创新欲望。只有具有创新欲望才能更好地进行相应能力的培养。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学习创新能力的基石。
和谐、宽松、民主学习氛围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环境,这一环境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维持。有研究证实,民主的学习氛围远比枯燥、紧张的学习氛围更能激发学生个人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在民主的学习氛围内,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得以缓和,才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学生才会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想法和见解。
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形成个人人格的重要场所。教师与学生应保持“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以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方能让学生在这种适合创新力培养的氛围中点燃思维的火花,弘扬独特的个性,展露创新的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每个孩子都有个人闪光点,值得被肯定和被发现。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可以结合教学目标,把社会焦点、全球热点问题、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问题展示出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教学中提出问题环节是一门艺术,如若问题过于复杂、抽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教师可结合实际问题和生活常识,营造充满趣味、直观简单的问题,如此便可形成有效的情境教学。对中学生而言,情境教学具有普通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可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1.情境的一个维度是“境”。
创设教学情境从根本上是为学生创造学习背景与环境,但情景创设需考虑多种因素,如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学习内容等,故需要教师视情况进行创设。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用的有创设悬念情境、创设求异情境、创设信息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等。教师应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真实性的情境。创设的问题,应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建立联系,难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醒学生的创造力。
2.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情”。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纽带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维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或不善言辞、或较为叛逆,教师应用真情引导学生,在互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情境需要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内容为出发点,又要以培养学生学习激情为落脚点。这便是“情”与“境”的两大功能,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有效学习的两个重要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自主探究,让学生品尝到寻找正确答案的愉悦。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教师需要在课堂活动中观察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帮助其取得进步。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进步、有收获,通过参与课堂活动体验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意识。
信息技术课程是时代进步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产物,在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其激发个人潜能,这不仅是新课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更是教师对学生负责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