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朝军,王均玲,李增义
(山东建筑大学图书馆)
学科馆员是针对某一学科开展服务,具有相对固定的专门服务对象,拥有所服务学科的系统知识,且能力和素质都较高的馆员。GaryWWhite指出:“学科馆员是图书馆某个学科的专家并拥有某个特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经验。”[1]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率先推出学科馆员服务。1998年,清华大学首先在我国引进学科馆员制度。此后,学科馆员服务在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图书馆不断开展,并且学科馆员的价值也得到了公共图书馆的认可。[2]相关学科馆员的研究成果无疑是十分丰富的,然而流通阅览一线服务部门的学科馆员建设和学科服务的实践与研究却刚刚开始。截至2019年6月,以“学科服务+流通部/阅览部”为检索式在CNKI进行检索,发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但这些研究都强调了一线部门开展学科服务的重要性。如,曾艳论述了武汉大学图书馆通过岗位调整,使流通阅览部成为学科服务的前沿阵地;[3]林香妮介绍了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在读者服务部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并对其制定的管理方案及实施细则进行了分析。[4]随着我国图书馆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图书馆也逐渐重视学科馆员在读者服务一线部门的布局和安排,这将会进一步突破学科馆员队伍发展的瓶颈,做大做强学科服务。
专职建设模式是指在图书馆建立独立的学科服务部门,学科馆员依托这个独立的部门开展专职工作。专职建设的优点是便于对学科馆员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学科馆员可以根据学科服务的职能开展全新的工作,对图书馆其他部门的工作影响较小。但缺点是新增独立部门会给图书馆带来不少困难,且这样的建设方式使学科馆员队伍的发展壮大受到限制。目前,我国只有清华大学等少数图书馆建立了独立的部门开展专职学科服务,[5]清华大学从1998年开始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是我国最先推行学科服务的高校。一开始学科馆员被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实行分散服务,直到2002年,图书馆成立了专门的部门,把分散服务的学科馆员集中在一个部门。截至2018年底,清华大学开展学科服务已有20多年,但学科馆员的队伍规模却不容乐观。[6]从理论上讲,一所高校有多少个学科就应设有多少位学科馆员,学科馆员的“一对多模式”会影响学科服务的质量和深度。当然,理论上的建设模式还要受现实条件的制约,如人事编制和经费的限制。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科服务需求。目前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学科馆员按照学科进行配置,一所高校安排几十位学科馆员已十分普遍。[7]2012年,美国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杜克大学等8所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平均人数为40名。[8]根据2015年的调查,在我国“985”高校图书馆中,有8所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人数超过20名。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采用分散建设模式)的学科馆员人数达到上述8所国外大学学科馆员的平均人数。[9]如果按照实际需求配置,图书馆学科服务部的人员队伍将会超过传统的一线读者服务部门。由于高校图书馆没有人事自主权,图书馆的人员编制一直十分紧张,[10]加之非专业人士缺乏对学科馆员的专业认识,学科服务部很难按照学科服务的实际需求进行人员配置,更不要说超过现有传统一线服务部门的人员规模。由此可见,专职建设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分散建设模式是指图书馆无需增加独立的学科服务实体部门,只需增加一个学科馆员管理组织或协调管理机构来负责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学科馆员的跨部门规划、协调及管理,[11]分散建设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把图书馆具备条件的学科馆员都组织在一个体系中,便于学科馆员队伍形成一定规模,且不需要增加新的业务部门。分散建设模式的条件是馆员整体素质较高,并有足够多的优秀馆员可供挑选。分散建设模式常常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中实行。如,美国耶鲁大学的学科馆员不是专门的岗位,69名学科馆员不在同一个独立的部门,而是广泛分布于图书馆的各个部门;[12]美国康奈尔大学的50名学科馆员也来自于主馆的各个部门和各个专业分馆,学科馆员由CRIO协调、管理。[13]187目前,我国“985”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以分散兼职建设模式为主,即便如此,我国图书馆学科馆员人数依然远远不足。如,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9所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平均人数不到10名。据调查,国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总数量约占馆员总数量的三成,而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占比不到一成。[5]中外学科馆员规模的差距表明,我国高水平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虽然实行分散建设模式,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由于我国缺少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以往图书馆入行门槛低,存量人才的整体水平不高,并且受人员编制的限制,图书馆引进人才难。总之,由于图书馆人才缺乏,分散建设模式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解决了学科馆员的组织管理问题。[5]
集中兼职建设模式是指将学科馆员挂靠在图书馆现有的某个部门,且部门人员都有从事学科服务的能力,工作形式为兼职。这种建设模式可以分为绝对集中建设模式和相对集中建设模式两种类型。绝对集中建设模式是指将全馆所有的学科馆员都集中在图书馆某个部门,其他部门没有人员从事学科服务工作。在我国实行这种模式的图书馆一般把学科馆员集中在信息服务和文献检索教研等部门。相对集中建设模式是指图书馆学科馆员主要被集中在某个部门,其他部门仍有学科馆员,并在学科馆员相对集中部门的领导和协调下开展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就是采用这种模式,44名学科馆员来自咨询部、采编部、系统部、报刊部、借阅部、经济与管理分馆和办公室等部室,咨询部主要负责协调所有的学科馆员开展学科服务工作。[13]203
集中兼职建设模式的优点是既可以避免专职建设模式中学科馆员工作量不饱满的弊端,还可以避免分散建设模式的不容易协调管理等缺点。相对集中建设模式最大的优点是便于学科馆员队伍的扩大,它既兼具了分散建设模式可以广纳全馆学科服务人才的优势,同时也适应学科馆员队伍首先集中于某个部门的发展现状。从分散建设模式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科馆员并不是在图书馆不同部门平均分散,而是总有一两个部门的学科馆员人数相对集中。如,耶鲁大学斯特林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从组织结构来看,学科馆员集中在公共服务和馆藏发展部;从岗位分布来看,相对集中在参考咨询和资源建设岗位。[12]由此可见,学科馆员相对集中建设模式更具优势。
那么学科馆员究竟相对集中在哪个部门才能显现最优化配置呢?国外学科员往往集中在用户服务等一线部门。如,法国里昂市图书馆的A级参考馆员,除贝津馆长要从事日常的管理工作之外,其余16位参考馆员全部分布于图书馆各阅览区,直接为读者提供知识导航等学科服务。[14]这种深化的学科服务让学科馆员把专业服务与日常的读者服务结合起来,不但使读者更全面地获得图书馆服务,而且使学科馆员更及时地了解读者需求,更有利于提升学科服务的实际效果。而我国学科馆员大多集中在图书馆的二线部门,一线服务部门的学科馆员人数缺乏,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质量难以提升。[15]从有利于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的扩大和支持图书馆服务转型、升级发展长远的战略来看,我国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应采用在流通阅览等一线部门集中建设模式。
(1)有利于馆员整体文化水平及业务素质的提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员队伍整体文化水平及业务素质偏低,特别是流通阅览部,依然是图书馆此类问题最突出且最集中的部门。人才是事业发展最稀缺的资源,在流通阅览部设置学科馆员,一方面可以为图书馆的发展集聚人才、储存人才,另一方面必然给传统流通阅览部门带来较大的改变,在保持传统服务项目的同时,增加学科咨询、学科导读等新的服务类型,从而拓展流通阅览部的服务职能。
(2)有利于学科馆员队伍的扩大。目前我国“211工程”大学中,已有40所开展学科化服务,但学科馆员人数远远不足,使学科馆员工作负担过重,难以达到专深的学科服务要求。[16]然而,现行政策中,由于各高校图书馆没有人事自主权,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编制十分紧张,而学科馆员属于非教学系列的专业技术岗位,并没有得到学校领导以及人事部门的足够重视,学科馆员岗位的人才引进存在困难。[10]同时,高校习惯把学科服务完全归属于图书馆内部的“全职”工作,认为制度体系也应该全权由图书馆内部制定实施,如此导致的尴尬局面是,高校在学科服务的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短板。[17]流通阅览一线部门一直是图书馆的主要部门,所设岗位数量最多,高校图书馆流通阅览部门的岗位数量通常占全馆岗位总量的50%左右,[18]如果对这些岗位进行调整,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科馆员队伍扩大所需要的岗位编制问题。
(3)有利于学科馆员全面了解馆藏资源,提高读者服务质量。学科馆员需要通过最新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追踪某个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流通阅览一线部门配置学科馆员,其不仅可以通过数据库熟悉本馆的电子资源,也可以在日常工作中熟悉纸质资源,从而能够比设置在二线部门的学科馆员更容易全面了解馆藏资源,为学科馆员顺利开展学科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4)有利于图书馆内部挖掘潜力,提高办馆效益。国内外学科馆员的建设模式和工作方式表明,学科馆员多以兼职为主,不同的是国外学科馆员多以参考咨询的身份兼职,且较多在流通阅览一线服务部门兼职。而我国学科馆员虽然常在二线部门工作,但也有一部分来自于流通阅览一线部门的兼职馆员。[13]187但是流通阅览一线部门还没有成为学科馆员建设的重点,在流通阅览一线部门建设学科馆员还没有引起图书馆界的深入思考和足够重视。一线服务部门岗位数量最多,效益的存量也最丰富,可以从这里挖掘潜力,大幅度提升图书馆的办馆效益。
(5)有利于防止图书馆员的去职业化。由于受图书馆员文化水平、业务素养及岗位数量的限制,流通阅览一线服务部门虽然岗位多,但是很多馆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还达不到学科服务的要求,最终导致了流通外包现象。如果转变观念,充分挖掘一线服务部门的人员潜力,在流通阅览一线部门开展学科服务试点工作,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流通业务外包,提高服务效益。
(6)可以使流通阅览服务得以升级改造,促使图书馆转型发展。流通阅览一线部门实行学科馆员制度以后,部门的服务性质将发生变化。流通阅览一线部门岗位人数众多,这个部门的服务升级改造能加快推动图书馆的转型发展。目前,流通阅览一线部门涉及的服务内容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流通阅览部本身固有的职能得到拓展,随着部门职能和内涵的增加和综合化,部门名称也发生了变化,不少传统的流通阅览部已经整合为读者服务部。[19]
(7)可以使读者获得更全面、更便利的服务。围绕文献借阅,读者的需求是丰富多彩的,传统的流通阅览部之所以仅仅提供文献借阅等比较单一的服务,并不是因为读者没有更高的服务需求,而是流通阅览部工作内容比较单一,不能为读者提供其所需的服务,无法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学科服务与一线部门的读者服务工作相结合,在流通阅览一线部门集中建设学科馆员,将会给读者提供更全面、更便利的服务。
3.2.1 客观可行性
我国图书馆流通阅览部一直没有成为学科馆员集中建设部门的重要原因是一线部门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具有高学历的人才不适宜在此岗位工作。[18]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正在不断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并满足人们不同的阅读需求,由于人们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传统流通阅览部纸质文献的借阅量与以往相比下降较多。[20]如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图书馆馆藏利用年度报告显示,馆藏纸质文献借阅量呈逐年下滑趋势,不同类型的读者年均借阅册数也逐年递减,[21]围绕纸质文献借阅而产生的工作量显然也同比降低。同时随着自助借还系统的推广和应用,进一步减少了流通阅览部的工作强度与工作量。由此可见,随着纸质文献借阅量的下降,学科馆员在流通阅览部兼职工作将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开展高层次的学科服务工作。
3.2.2 操作可行性
201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图书馆馆员包括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专业馆员的数量应不低于馆员总数的50%。”同时还规定了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的基本条件。[22]学科馆员具有专业背景,是专业服务的践行者,属于专业馆员范畴。专业馆员主要从事学科服务与研究方面的工作,辅助馆员负责图书上架、整理、借还操作等业务。[23]相关政策的规定为学科馆员在流通阅览一线部门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虽然纸质文献的借阅量整体下降,但对不同的图书馆而言下降的程度会有所不同,因而形成的劳动强度和学科馆员的兼职工作量也不同。对于学科馆员数量少而兼职工作量大的流通阅览一线部门,图书馆可配置一定数量的辅助馆员(如志愿者、学生、编外用工)以协助学科馆员工作,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科馆员在流通阅览部开展学科服务工作。
3.2.3 管理可行性
从管理的角度看,学科馆员在流通阅览一线部门集中兼职建设只是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只需要提升业务管理水平即可。学科馆员与辅助馆员只要合理分工、责任明确,双方就可以互相协调,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使流通阅览一线部门的学科服务工作得以顺利实现。
学科馆员制度从流通阅览一线部门开始实施是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基础战略。但流通阅览一线部门的馆员符合学科馆员条件的人员数量有限,全面推行学科馆员制度往往会受到人力资源条件的制约,为此从重点学科开始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是最恰当的策略选择。原因有两点:① 重点学科建设一般都能得到高校的大力支持,在这种环境下,支持重点学科建设的学科服务易于得到理解、赞誉与支持,能够获得学科服务所需要的各种资源;② 容易产生马太效应。学科服务一旦在重点学科发挥作用并产生影响,学校的有关部门对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就会有正确的认知,从而对其他学科开展学科服务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学科服务由点到面的全面铺开。学科服务是图书馆开展的一项创新性服务,需要各方面资源的支撑,因而要选好发展的突破口,稳扎稳打,注重服务实效,要避免一哄而上。否则,在条件不成熟时开展广泛的学科服务,将会脱离学科服务的实际,影响学科服务的效果,阻碍未来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正常发展。
在流通阅览一线服务部门集中建设学科馆员,可先进行试点改革,内部细分为学科服务部和普通服务部两个服务部门,各具职责,一个部门从事传统的读者借阅服务,另一个部门从事学科服务+传统的借阅服务。这样的建设思路有如下优势:① 可以缓解传统流通阅览一线部门的学科馆员人员不足的情况,加快传统流通阅览一线部门学科馆员的建设步伐;② 便于形成图书馆人才竞争发展的局面。有能力的、达到学科馆员条件的一般馆员可以进入学科服务部,条件暂时达不到的馆员进入普通服务部,这样可以促进馆员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读者服务能力。
在确定流通阅览一线服务部门的学科馆员队伍后,选拔好学科服务带头人尤为重要。带头人的综合素质决定着学科服务的深度及发展空间。好的学科服务带头人除必须具有学科背景外,还要有组织协调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因为在图书馆流通阅览一线部门开展学科服务是一项崭新的工作,难免会遇到难题,没有迎难而上的精神品格是难以胜任这项工作的。为了选择合适的学科服务带头人,图书馆选拔人才的思路要开阔,除了在本馆馆员或本校教师队伍中选拔合适的学科服务带头人,也可以从外面引进高学历人才。